□杜 倩 河北美术学院雕塑学院
雕塑艺术的发展从远古时期的石器打磨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单独存在的艺术形式,虽然形象不够具体,但雕塑艺术的存在形式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的扩大,简单的实用性器物雕塑已经开始慢慢转变成装饰性雕塑,其中所运用的材料也逐渐变得广泛起来,由最初的石质材料慢慢转换成木材、金属、陶瓷、贝壳、泥巴、现成品、影像等。
当雕塑手法和技巧不再受限制的时候,艺术家的思想和雕塑材料的使用也开始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综合材料的运用渐渐地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综合材料”的概念最早是在20 世纪欧洲革命后提出的,随后“综合材料”的说法针对的是西方工业与建筑领域。一直到20 世纪中叶其艺术概念基本形成,即“综合材料或混合媒材”[1]。雕塑综合材料在西方已经被雕塑家们研究了两百多年,在印象主义时期,在雕塑中所运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法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如德加的雕塑作品《十四岁的小舞蹈家》,他将彩色蜂蜡这种材料和绸缎纺织物、真人的发丝相结合,将一个本来一眼就能看出是雕塑的作品表现得生动多变,活灵活现。除此之外,德加还将很多现成品融入其中,还运用了很多突破传统雕塑的材料,如布、海绵、铁丝网、绳子等新型的材料。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于斯曼斯这样评价德加的雕塑作品:“我所知道的雕塑领域里,唯一真正的现代尝试,一切关于雕塑,关于寒冷、无生命的白色,关于那些很多世纪以来被一次又一次临摹的重要程式的观点被推翻了,德加先生推翻了雕塑的传统。”[2]从此,传统雕塑开始慢慢地融入了更多的综合性材料。
再如,国内雕塑家林天苗,作为中国观念艺术的先行者,她以家庭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等材料为主要表现手法,或者将白线缠裹重新组合,表现出对女性生活和琐碎杂物的反思,同时折射出当时女性嘈杂繁重的家庭生活。到后期,她慢慢地将影像和雕塑相结合,如她的装置雕塑《白日梦》,作品的主体就是用无数个向下垂直的棉线,将地面上的白布与天花板上的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是被艺术家处理过的人像摄影或者影像,经过棉线紧绷的处理,下部白色的布被向上牵引,凸起的布的表面所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物身体的形状。这就是将传统雕塑材料向综合材料慢慢地转变的一个典型作品,将一个具象的人物形象用这种柔软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方式相对应地呈现出来,像是人的一种梦中的意识也被具象化了一样,生动地将人的另一种生活状态表现出来。
现代雕塑艺术在20 世纪初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一种综合材料就是“现成品”。在雕塑创作中,现成品的真正运用最早是杜尚的《干瓶架》,签上了艺术家的名字,它便从一个普通的商品转变成了艺术品。杜尚也开始从自己日常生活的空间寻找和选择那些尚未开发的“艺术品”,把他的新的艺术观念融入日常生活物品,使其以一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杜尚的《泉》,其是西方第一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成功进驻到装置雕塑作品中的现成品,开创了装置雕塑艺术的先河,它的故事大家也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杜尚还通过现成品——男性小便池用一种极端的批判精神来对抗传统文化观念,从而形成新的艺术观念,新的艺术流派,解除了人们千百年的传统精神枷锁,开启了新的艺术空间旅程。之后,杜尚的大部分艺术创作开始围绕现成品和更多的其他综合材料展开,甚至还会用到一些工业原料,如后来的《大玻璃》,即《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裳》中运用了油、清漆、玻璃、铅、灰尘、铝箔等材料,其中玻璃分上下两片,分别代表新娘和流浪汉,其通过在剪刀顶端维持平衡的七个筛子来表达他们对新娘的欲望,这把剪刀放置在一个可以旋转的巧克力磨上面,整个作品是一个装置运动作品,它用一种有趣的、轻松的方式隐藏了科学的内容,成功地通过艺术将人类的情欲表达出来。显而易见的是,现成品可能更能直接暴力地表达我们想要诉说的情感和观念。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应该传承和发展的。2018 年9 月底在河北省博物馆所举办的《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就是当代观念艺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所邀请的40 位艺术家也成功地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观念植入自己的创作中。例如,谭勋的《E114°26′N38°03′》将手机导航上定位的网格和雕塑泥塑创作中常用的铁丝网相结合表现出了他对此展览中“行山”的解读,用简单、当代的手法和观念将现代科技与现成品结合,表达出隐形的文化之山,也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用当代的艺术手段表现了出来,形成视觉上的一种新的形式。又如,郅敏作为当代艺术家,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的典型代表,他将中国古代天象理念用金属和陶瓷的综合材料把中国的华夏文明自然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月亮》把他对中国古代传统天文文化的敬意表现了出来(见图1),也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科学观用道教和佛教的“双生”思想表达了出来,这也将他对中国五行阴阳学说的理解植入其中。
此次展览中出现的更多的材料除去玻璃钢着色、石雕、金属、不锈钢,更多的就是一些“现成品”了,比如说太湖石石灰岩、线、毛毡、纸等材料。所以,材料的丰富性更多地丰富了雕塑的形式语言,无论从材料的软硬,还是从材料的本质意义来说,它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承载着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观念思想。
看到这个展览笔者不禁想到前一段时间创作的一组新作品《文物系列之千年一瞬间》,笔者从2017 年9 月就开始考察各大寺院和石窟等佛像造像和壁画,一直到2018 年7 月,近到河北毗卢寺的壁画,远到敦煌莫高窟的造像和壁画,希望自己可以运用当代的综合材料将中国传统文化用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表现出来,这组作品是将当代的工业建筑材料空心砖与中国传统画像砖雕塑相结合(见图2),以佛像的形象为元素,用佛家生生不息的思想来表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源远流长的状态,将这些元素与画像砖和宣纸拓印画集中在一起,可以给人一种对传统文化肃然起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2018 年6 月底,在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的三人展览《见微知萌》中,也运用了大量的综合材料,有石膏、不锈钢板、镜子、着色的玻璃钢、灯光装置和旧家具等现成品,还进一步在材料的软硬等特性的不同中找统一性。
所以,在当下,综合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越来越能清晰明了地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再加上艺术家对创作作品的形式、构图、色彩、体量、空间等创作语言的综合运用,作品就会给更多的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暗示,更能轻而易举地展现出综合材料的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