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无闻先生的书法艺术

2020-07-09 07:45邱世鸿
大学书法 2020年3期
关键词:徐先生书法

⊙ 邱世鸿

自1993年业师无闻先生因误诊仙逝,而后众多遗作都陆续整理出版。所谓“百载公论自有期”,人去业显,积德裕后。自1994年起,由四川美术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西泠印社陆续出版了十多部学术、艺术、教育方面的著作,才算立体地展示出徐无闻先生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一生。其理论与实践的一以贯之,充分体现在“文道合一”的传统之中。

一、师承取法:家学渊源,取法甚高

徐无闻先生出生于天府之国的蓉城,父亲徐寿(鸿冥翁)雅好经史、金石、书画、古玩等收藏,结交甚广,家世求清简,垂贻燕之训。鸿冥翁长身秀髯,阅历丰富,而倦于政务,故营置“玉局村”,耕读传家,贫穷不改其仙风道骨,曾为杜甫祠堂勾摹楹联匾额十年。其书法、篆刻甚有功力,格调古雅,可以看出后来对无闻先生之直接影响。如其篆书对联“古调得闻安世乐,新词为述少年游”,用李阳冰铁线篆,颇得渊穆之度。鸿冥翁篆书又学吴昌硕等,变化多样,取精用弘。其篆刻则师法秦汉,工茂古雅,多刻励志之句如“徐寿读书”“观书为乐”“徐寿临池”等。如此过庭之训,对徐先生以后的篆刻内容和形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周虚白教授《徐君益生墓志铭》云:“君内美外修,重孝友人伦,弘奖后进,尤急人之急。”[1]可谓积善成德。鸿冥翁在徐先生七岁时就开始传授其书法,并让无闻先生假期广泛求学。鸿冥翁享年85岁,耄耋之年仍坚持临池,其治学谦诚,传家有道。家中虽清贫如洗,而拓片收藏甚富,上钤“益生节衣缩食所得”印。举凡青铜器铭文及杂件拓、青铜镜拓、砖拓及碑刻拓、汉画像砖拓、瓦当拓等,皆乐得其手拓而收藏之。徐立在《徐无闻藏金石集拓》中写道:

他的一生与拓片相随,在人称‘黑老虎’的拓片中寻找人生乐趣,夯实学识基础,最终厚积薄发,在《汉语大字典》字形编写,主持编写《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界刮目相看。[2]

这便可以看出徐先生厚积薄发之原因了。

无闻先生很早就拜访了文艺批评大家郭绍虞先生,并从而谒见沈尹默先生;又因与吴宓教授同事,并经吴先生介绍结识潘伯鹰,读其《论书法》等论文,并得潘先生赠送《长征印谱》;经易均室先生介绍专门拜温州方介堪先生为师,允执弟子礼。尤其与忘年交的启功、沙孟海、缪钺、潘伯鹰、谢稚柳、许宝驯、吴丈蜀、施蛰存、马国权等的奇遇与交往,谈艺论学,有如夙契,可谓“平生风谊兼师友”。

徐无闻 临孙过庭《书谱》

徐无闻先生早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文学批评颇有见解。在“文革”时期,他受到错误批斗,收藏的金石书画被抄夺,少数失而复得;而易均室受到极大摧辱,明清书画、旧拓碑帖焚烧二日。徐先生费尽周折找回部分藏印,辛苦钤拓成三部《稆园印鲭》,并请易先生过目。周菊吾先生被迫害致死前,徐先生冒险前去看望,后来整理推出《周菊吾印存》,帮助索回被抄家带走的两方名砚。1983年徐先生《除夕感旧二首》追忆潜江易均室和成都周菊吾二位先生:

吾师易稆翁,清节拟贞松。

潜德俗难识,新诗穷后工。

沧江悲夜月,锦里哭西风。

愚拙非王粲,遗书感蔡邕。

先生不偶世,黄菊挺秋霜。

学富耽书淫,才高更酒狂。

石荒妙篆绝,砚破清词亡。

平生荷推奖,教泽岂能忘。[3]

1990年率数名研究生过山东济南时,徐先生带着刚出版的《东坡选集》拜访了鸿儒蒋维崧先生,惟勤慎肃恭而执礼,令人难忘。徐先生在《校批并题跋庄子集解》《手抄并跋文字蒙求》《辑录甲骨刻辞》《校勘说文解字》《补摹并跋秦封泰山碑》《手拓并跋汉画凤砖》等作品上,将学术、考古、书法、文字、诗词、训诂等多种学问完美地体现出来,其朱批蝇头小楷精妙入神,黍米之微而气象宏大,文辞驯雅,楷行遒逸,观者直称精绝矣。

临帖实践最是关键。他曾说要把最精工和最豪放的都攻下来。徐先生学书甚早,在60岁左右又精心遍临篆、隶、楷、行、草五体经典,部分收录在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烛明室书课》中。本人收藏有徐先生悬腕所摹的黄山谷《李白忆旧游诗》册,甚为精妙,行气贯注,一气呵成,逼真于原作。尤其强调在对原作临摹熟悉之后追求“书意”,强调书脉的贯通。徐无闻先生的书法研习与他的理论研究同步进行,互相映证。如《篆隶书法简论》《褚遂良书法试论》等发表后成为教科书。他在文中的睿见甚多,如“中锋固然是对,但侧锋也并非禁忌”“打破藏锋、中锋正宗论,认真研究和学习古代书法名作中丰富多样的笔法,是发展当代书法的重要课题”[4]等,都对临习有益。徐先生在研究与临习双向实践中,不断纠正许多陈说或谬论,如“明确了小篆是战国时秦国通行文字,也才能正确认识小篆和隶书的关系”[5]。如此等等,对于学书法的取舍颇有裨益。徐先生终身未闲临池之志,而且愈临愈精,愈精愈放。他的《感兴》诗云:

老去书犹拙,尚期得寸进。

晴窗笔砚精,起我临池兴。[6]

有了这样的综合会通,加之生活阅历与人生磨砺,最后与天为邻,感物通灵。拙著《徐无闻先生的书法篆刻研究》长文,概括了徐先生的师承取法三个方面:取法乎上,笔法精微;五体贯通,取法正途;变化出新,自成“徐体”。[7]徐先生在留别诗中有:“日夜事钩稽,积稿盈尺厚。学以实事求,虚文终复瓿。”[8]实际也是他自己对于学古之态度。勤奋之外,更须细心入微。徐先生在丙辰岁暮临褚楷《雁塔圣教序》时说:“须执管略高,全以肘运,方可于其空灵飞动之意仿佛百一。”[9]于此可见“道心唯微”“情痴艺精”之真谛。

二、书法风格:醇雅遒润,精劲俊逸

书家之个性风貌奠立在技法娴熟、审美高尚和文化丰富三者之上。徐无闻先生的传统功底深厚,在纸上有“跃出纸面的立体感”,人称“徐体”。这是他长期写篆的笔力感觉:腕力强劲,风骨凛然。其书格完美地体现出其人格魅力。虽然他的书风整体以醇雅、遒润、精劲、俊逸为特点,但具体而言,各体风格略有差异。小篆的凝厚精丽、中山王篆的精劲奇逸、欧褚楷书之严谨峻整、简帛汉隶之浑劲朴茂、行书手札之纵横捭阖、草书之跌宕飞动等,使观者又观赏到其丰富的笔法变化。所谓“君子不器”,观赏徐无闻先生书法一定会有如此感受。

第一,技巧之娴熟。徐无闻先生之作品广涉五体,毫无违和之感,会使你觉得佳境渐近,贴切自然。你观赏他的小行书,魏晋风流之风韵、唐代颜李之风骨、宋元苏赵之圆润,皆能心随腕运,熟而后生,技进乎道,甚至气成乎技,风华难掩,高妙天然。徐先生秉承传统优秀文人之文脉,强调循序渐进,由技进道。他在1992年《书赠戴雨珊》诗中云:“功久笔长健,情深墨自妍。有诚方学佛,不俗可登仙。”[10]在《行楷自作文》中云:“写字要功力,必须坚持悬肘。要悬肘就必须运气,久而久之,便能挥洒自如。无此功夫,断断不能入门。”我们可看其批注蝇头小楷之妙,当知此言不虚也。

第二,审美之高尚。学者眼界开阔,目无凡马,格调典雅,气息纯正。刘熙载《书概》中提出了“书以士气为尚”的原则,书坛历来奉为圭臬。所谓“士气”——包括“书卷气”“金石气”“山林气”等,皆可从中窥见。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最能概括徐无闻先生之书风。2019年《书法》杂志举办“书法名家四十家”大展,展出了徐无闻先生在我毕业时为拙册留题的中山王篆书“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广受好评。对于“悬肘写小楷”的问题,徐先生研究了米芾的写法,认可写小字更比大字难,提倡要驾驭好笔,必须小篆也悬腕,笔锋发开,方有妙境。[11]这种美学思想之提升,源于徐先生长期朱砂批注的悬腕功夫。他针对临习欧体楷书记曰:

欧书《九成宫醴泉铭》,余十二三岁时习之,迄今三十余年。丙辰寒夜重临,真放翁诗所谓“青灯有味似儿时”也。[12]

所以,有人赞赏徐无闻先生艺入精微,正是“尽精微而致广大”也。徐先生称赞李刚田先生篆刻“清雅峻洁”,也暗含着自己的审美趣味。李刚田先生记载:“看先生写字,执转使用,映带左右,如庖丁解牛,不以目测而得神遇;又如观淑媛抚古琴,不觉与之相应相和。”[13]可谓是徐体之解人。

第三,文化之丰富。书法虽然为艺术一端,却联系甚广,与文字、绘画、篆刻、音乐、建筑、文学、历史、美学等都有联系,书法之高华之处,在于对这些文化积淀之展现,不是纯粹之线条波动。徐无闻先生之书法小品居多,而典雅精美,用墨多自磨,笔锋铦利,妙入精微。虽是手札、便条、信笺等,人争宝之。徐先生从事文字学研究多年,对于甲骨文、金文、中山王篆都有精深之造诣,出版专著多本,曾任《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组长,编纂《五体千字文》等。而其书法中之诗词多为自作诗,如横幅《游黄山十首》《泰山纪游八首》等,足见其“艺道一体”的多样人生。马国权先生在《近代印人传》中谈到,通过方介堪介绍与徐先生互通鱼雁,“互道治学旨趣,皆强调书刻,应以文字为基,力崇端雅,引以为同调,并交流所作印蜕”。[14]可见文人所共同之审美。徐先生书法的风格取向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自然为邻,情真调逸;以学促艺,士气清逸;根植篆隶,归于醇雅。这基本上是对以上阐述之概括。[15]

徐先生一生瑰意琦行,丰富之阅历以及博学多思,造就了其独特之风格。“徐体”风格不仅是“西师书派”之重镇,更是西南书法界、学术界非常崇尚的榜样,因为它的文化内涵爆发出越来越多的能量。

三、创新突破:书意精微,妙造自然

书家之成功,往往是因为有独特之个性和精微的创新。徐无闻先生之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三点。

(一)植根篆籀,气息古雅

有人称徐先生的书法为典型的“文人书法”,真正原因是徐先生书中有“篆籀气”,更有别于江湖气、市侩气、霸气等。徐先生从小篆入手,在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中都普遍带有篆情籀意。所谓“篆籀气”不过是古雅之静气、朴茂之金石气和蓬勃之灵气,统称为“生命之气”或“元气”。这三气代表着静、厚、动三个方面,能够代表书法创造之源。静从心理求,厚从碑帖求,动从自然求,然后能融合、蜕化,达到新变。始于临摹,终于创造。徐无闻先生在古文字上的造诣相当全面,甲骨文、金文、中山王篆、小篆等均能推陈出新,融合变通。如甲骨文掺入小篆意趣,挺拔中带圆劲;小篆融合二李、邓王,厚重端凝;中山王篆将小字篆书放大书写,增强其笔意,精劲飘逸。其所创作,细而不弱,粗而愈壮,方圆兼备,随心而成。而其行草更兼篆籀古气,方折与圆劲的巧妙交替,形成丰富多彩之面貌。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在跋中诗赞徐先生书法曰:

植根在诗书,严法致精善。

大笔何淋漓,字字若星焕。

道德世所钦,遗墨世所羡。

当时沐春风,至今犹拂面。[16]

启功先生在为《徐无闻书法集》作序时评价:

篆法深稳,独得渊穆之度。

刘石先生评价道:

而尤为世所艳羡者,乃在率先将瑰丽精绝的战国《中山王鼎》字引入书法创作,《中山王器文字编》编者张守中先生在其书再版前言中特地表而出之,如今风从者甚众,可惜徐先生所达到的精纯境界,目前书坛尚无第二人也。[17]

徐先生的“精纯”“精绝”都源于人品之醇雅卓绝。正如周永健先生在《徐无闻先生遗作展·序》所云:

其作书,参悟甲金,浸淫秦篆,绝去怒张,至味平淡。延其行草,溯迹褚素,接踵宋贤,皆风骨俊逸,流落自然。[18]

此评善解徐书,可谓定评。在1992年《致刘石》信末徐先生提到:

最近收到一个山东人来修信,启(功)先生今年上半年在山东看见我题丁佛言墨迹时,又说我的好话,且表示‘佩服’。老先生盛德,逢人说项,实不敢当。[19]

此中信息,想必识者自知。徐先生“白头争寸进”之精神由此可见。

(二)强调书意,化古为新

书意即心意,所谓“道心唯微”,出于自得,非外力所致。自从王羲之在书论中强调“书意转深”,实际上是肯定了“技进于道”。“书意”是体现在书法中的自然情感,有着超越于技巧、法则的意趣、韵味或气息。这个可以归纳为“士气”。拙论《徐无闻先生书学思想研究》中专列其“书意论”,包括四点:首先做到“心手相忘”,超然物外;其次书意追求“韵”的表现;再次书意从修养而来;最后书意贵在“熟能生巧”。[20]徐先生认为书家远离功利就变得“雅”。书意之雅,需要两方面努力,一是需要投身自然之中,二是需要学问来滋养。投身自然,可以忘记功利之心;学问滋养,可以培养磊落之气。一是与天为邻,得天地之精气;一是与古为邻,可得前贤之智慧。二者交臻,必然优入圣域。化古为新,是个涵养、涵泳、修持、渐悟之过程。书意的形成自然也是长期地积淀而成。徐先生在《山阴兰亭留题》写道:

放浪山川少长集,永和当日此流觞。

天机妙会忘心手,何计千秋论短长![21]

而花费数十年功夫撰成的《兰亭序集联》1500多副,其中妙构颇有闲趣,如“尽以贤能为己有,长将和惠与人同”“古风斯在为清品,闲气所生有异人”“清风遇竹有生趣,流水娱人无尽期”[22]等,无不体现出先生的养和致中之情趣。徐无闻先生在1988年戏笔《题兰》中就打破常规,暗有所讽。他写道:

前有所南后石涛,画兰心事续离骚。

世间真赏知多少?众口争传郑板桥。[23]

这里推重郑所南(思肖)和石涛,画兰亦所寄托,而不是像郑燮那样笔墨游戏占多。徐无闻作品格调高逸,不同乎流俗,与此类似。而1992年无闻先生集中山王器字为颂并书贺中华书局八十周年局庆,中有“简策富盛、与古为新”,正好表达了徐无闻先生之心意。徐先生书意最为浓厚者在手稿、题跋、书札中,极得魏晋尺牍之妙意,风行雨散,收放自如,所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如《跋杨守敬遗墨》《跋汉王子稚阙》《与门人弟子帖》《余兴公书画篆刻集序》等,人争宝藏之。

1992年所作草书横幅杜甫《饮中八仙歌》颇得自运,书意翩翩。融合王右军、孙过庭、怀素、黄山谷草法意趣,点画飞动,意趣潇洒,堪称杰构。[24]书意是书家的道心所致,远离功利之诱惑,而能张扬自我之意气。四川大学段七丁教授在跋中所云:

无闻先生家学儒雅,精通文字,一生读书著书……不经意名利,却入大家之列。先生书法厚积薄发,文与书合,故尔信笔畅神。[25]

徐无闻 行书《宝剑梅花》联

徐无闻先生在课堂教学时反复强调:创新,就是要写典范作品,就是要用自己的狠功夫去创造,水到渠成,只顾攀登莫问高,自然就会“不创新时自创新”了。这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模式。

(三)通会博雅,自成高华

“通会”者,贯通融会也,要在不隔。书法艺术之高,高在格调,高在气息,高在韵趣。这是超越于技法层面的精神投射。苏轼之韵胜、谢无量之沉郁、弘一之清虚、启功之坚净,都是人格精神之写照。徐无闻先生之书法,无论小行书之峻峭秀逸,还是铁线篆之圆劲沉稳,抑或是隶书之古雅密丽、楷书的端严明润,都是先生之心灵极致,融合心智于点画之中,在笔墨中立定精神。徐无闻先生的书法艺术,最大特点在“通会”,它将徐先生之才情、学养、阅历、性灵、审美等很好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出来。如徐先生著名的论断“小篆为战国文字说”,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学术、艺术、文字、历史的沟通,非博观经典,深刻实践,难得卓见。又如为配合《杨守敬全集》出版,他编纂的《寰宇贞石图叙录》将书法碑帖结合观点加以推广;整理《跋鲍廷博手校张奕枢本〈白石道人歌曲〉》强调了文学和音乐两方面价值。至于唐代文学与书法的研究,是他作为双料硕士导师的主业,更有着取精用弘的优势。如《杜甫与书画》《颜真卿书〈竹山连句〉辨伪》等既见功底,更见博识的论文,很好地通会了学术与艺术、历史与生活,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刘石教授认为,“通会”是徐无闻先生艺术实践中最显著的特色,他是一位知术兼通的艺术家。[26]而通会之结果就表现出“醇雅”的趣味来。会通的特点又在博雅,学识之高妙,辞藻之清丽,逻辑之严密,体现在论文中,而点画之精严,结构之生动,章法之新颖却又和谐统一在他的笔下。睹迹明心,欣若会面。拙诗《观20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卷》云:

最忆是先翁,天人自感通。

学高手札贵,艺妙德声隆。

情愫岂无寄,雅兴自不穷。

妙迹九州满,碧纱千古笼。[27]

徐无闻 楷书《感遇书台》联

《书谱》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个“老”指风格之成熟。通会也就是通神、感通,品高学富,自成家数,因德成而上,艺亦随之。他1984年《题谢无量自书诗卷》可以概括:

心手相忘意自仙,啬翁诗卷蕴金丹。

世人苦被虚名误,笔不生风画虎难。[28]

高华之书法必然是人格铸成,更需要时间之沉淀;人格之凝定,更需要艺术心灵之永远清明,即所谓道心永在。正如饶宗颐先生1956年诗云:“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唯此定力,可以不朽。我在早年所写《徐无闻与中国文化》一文时谈到三点:徐无闻先生的“艺道一体”的生存方式;徐无闻先生的“贯通”与“打通”的思维模式;徐无闻先生的“人格”与“艺格”统一的修为模式。[29]

这里基本概括了徐先生之文化实践特点。宋儒新儒学所开创的“格物致知”“格物穷理”方法论,对于国人拓展思维贡献甚大。无闻先生1990年率领6名弟子考察黄山时有诗富于理趣:

壑深山峻兴云雨,土薄石坚长劲松。

奥妙天留谁有会,立身行事可成功。[30]

这里强调之“有会”,是妙悟通会,真正达到了感物通灵的地步。书法艺术之高华之境,正在于由人复天,天人合一地演进而获得妙造自然。

徐无闻先生对“西师书派”的缔造,目的在于将文化性、艺术性与教育方法论三者合一,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崇尚文化品位,以学养艺,寻求字外功,强调综合修养,注重人格完善,培养个性精神等[31]。目前在中国书法研究所得以实现,可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注释:

[1]向黄.过去·未来·经典——徐无闻先生的艺术生涯[J].书画世界,2016(7):15.

[2]徐立.徐无闻藏金石集拓[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徐无闻.徐无闻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423

[4]徐无闻.褚遂良书法试论.徐无闻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94.

[5]徐无闻.徐无闻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90.

[6]徐无闻.徐无闻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429.

[7]邱世鸿.艺术文化与艺术创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346-349.

[8]文物出版社编.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157.

[9]徐无闻著,徐立编.烛明室书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243.

[10]文物出版社编.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156.

[11]向黄主.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146.

[12]徐无闻著,徐立编.烛明室书课[M].成都:重庆出版社,2012:215.

[13]李刚田.我与徐无闻先生的接触[M]//书画家文丛·边缘断想.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58.

[14]马国权.近代印人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523.

[15]邱世鸿.艺术文化与艺术创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351-354.

[16]文物出版社编.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243.

[17]刘石.百载公论自有期[J].书法,2017(6):21.

[18]周永健.明轩三集鸿泥雪爪[M].成都:重庆出版社,2009:65.

[19]文物出版社编.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214.

[20]邱世鸿.艺术文化与艺术创造——抚云斋艺术论评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375-377.

[21]徐无闻.徐无闻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425.

[22]徐无闻纂集,徐立、曹建整理.兰亭序集联[M].北京:中华书局,2013:218,106.

[23]文物出版社编.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100.

[24]文物出版社编.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162.

[25]文物出版社编.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242.

[26]刘石.徐无闻先生的书法篆刻[M]//有高楼续稿.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379.

[27]邱世鸿.艺术文化与艺术创造——抚云斋艺术论评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370.略有改动。另见《抚云斋诗稿》亦收入。

[28]徐无闻.徐无闻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427.

[29]邱世鸿,解邦辉.徐无闻篆书与篆刻艺术研究[J].渤海学报,2019(3).

[30]邱世鸿.艺术文化与艺术创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339.

[31]向黄主编.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3023.

猜你喜欢
徐先生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书法类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