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战略部署。在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绩效不断增长。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GlobalInnovationIndex2019,GII)排行榜的位次不断上升,从2013年的35位上升到2019年的14位。企业研发支出(R&D支出)大幅度增加,例如格力电器的R&D支出连年超过40亿元,2018年R&D支出占销售额比例高达3.7%;华为公司2018年和2019年的研发费用均超过千亿元。如此巨额的研发支出对企业年报的影响巨大。研发支出本身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管理层从研发活动中得到的短期回报有限,可能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放弃一些会带来企业价值增加的项目(Dechow&Sloan,1991)。此外,对于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资本化,但是对于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处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人为操作空间(殷红、李晓慧,2019)。管理层可能通过资本化和费用化的调整操纵盈余。R&D支出较高的公司,管理层通过R&D活动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空间越大,公司潜在的代理成本越高。
高质量审计师善于发现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DeAngelo,1981)。一方面,高质量审计师有能力识别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Beckeretal,1998),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审计师有动力维护自身的品牌和声誉以获取审计收费溢价(Francisetal,1999)。高质量审计师可能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报告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当企业研发支出增加时,是否倾向于通过聘请高质量审计师来降低企业内部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代理冲突呢?本文试图从代理成本的视角考察企业研发支出与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支出越多,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概率越大。对于高质量审计师,本文以是否国际“四大”和是否国内“十大”来衡量。进一步地,将样本公司按照公司规模、行业属性和代理成本进行分组后发现,高研发支出的大公司倾向于聘请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审计师,而高研发支出的小公司倾向于聘请国内“十大”作为年报审计师。企业研发支出与高质量审计需求之间这一正向关系在高技术行业表现得更加明显。代理成本较高的公司倾向于选择国际“四大”作为年报审计师,而代理成本较低的公司倾向于选择国内“十大”作为年报审计师。此外,还发现高研发支出的公司聘请高质量审计师并不会带来审计收费的明显上升,审计收费反而下降了。同时,审计师选择在研发支出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也就是说,高研发支出公司通过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主要是国际“四大”)能够显著提升公司价值。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代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契约的不完备性引致的,因此,提高契约的完备程度能够有效缓解代理冲突(Jensen&Meckling,1976)。 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通过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可以有效缓解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代理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是其代理成本的增函 数(DeFond,1992;Francis,Maydew&Sparks,1999)。 代 理成本越高,企业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审计质量难以观察,已有文献通常以审计师规模来衡量。Francis和 Wilson(1988) 通过研究发现,以管理层持股、分红计划、股权集中度和负债水平来衡量的公司代理成本与公司对“八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显著正相关。Chow(1982)则认为公司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取决于其降低代理成本的意愿。公司降低代理成本的意愿越高,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越高。DeFond和Subramanyam(1998)的研究支持这一结论,认为有效的股权结构能够替代公司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陈关亭等(2019)以中国融资融券试点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了放松卖空管制对沪深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放松卖空管制后,卖空标的企业更有动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向外界传递高质量公司的信号,因而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研发支出可以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可以资本化。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对两个阶段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由于会计实务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行业业务性质的差异,管理层仍然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可以利用两个阶段的选择操纵盈余。此外,管理层的预期也会影响到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选择,当管理层对未来持乐观态度时,很可能会虚增资产、少计费用,当管理层对未来持悲观态度时,很可能会虚增费用、少计利润。再者,研发支出本身难以计量。研发活动一般具有连续性、周期长等特点,研发成果的价值取决于管理层是否对后续研发持续投入以及研发成果的商业化等一系列未来决策,因此研发支出的价值很难衡量。最后,不同项目研发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大的研发项目通常包含若干小的研发项目,小的研发项目下面又包含若干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和创新。每一个子项目都需要会计人员对料、工、费等价值信息进行归集和分配。但是,不同的研发项目可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比如运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涉及到同一批研发人员等等。显然,对于每个项目的成本进行平均分摊是不合理的。
表1 变量的定义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企业研发支出的种种特性给了管理层较大的盈余操纵空间,增加了外部投资者与内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研发支出越高的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空间越大。管理层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私利决定是否投入研发,也可以选择研发投入的时点以及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时点和方式。Barker(2002)的研究表明CEO任期对企业研发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当CEO接近离任或退休时,有很强的动机减少研发支 出(Dechow&Sloan,1991;Bushee,1998),因为他们无法享受到研发投入带来的好处。而对高管授予股权激励能够显著提升其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刘运国、刘雯,2007)。高研发支出公司潜在具有较高的代理成本,刺激利益相关者实行价格保护。为了降低利益相关者的价格保护,管理层有强烈的动机通过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降低代理成本。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就是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之一。高质量的审计师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更丰富的行业审计经验,更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行业惯例,能够识别管理层在研发成本上的误分类,及时发现和报告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高研发支出公司倾向于聘请高质量审计师,以此向外界传递“好公司”的信号。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研发支出越高,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可能性越大。
表3 企业研发支出与审计师选择
为了检验企业研发支出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无序响应模型: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Highquality是一个分类变量,当样本公司的审计师为国际“四大”时取2,当样本公司的审计师为国内“十大”时取1,其他情况均取0。解释变量R&D为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借鉴以往研究,以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比值的自然对数来衡量。系数β1的符号是本研究关注的对象。参考以往审计师选择方面的文献(Francis,M a y d e w&S p a r k s,1 9 9 9;Godfrey,2005;易玄等,2018),本文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第一,在公司基本特征方面,控制了公司规模(Size)、盈利能力(ROA)、负债水平(Lev)、成长性(Growth)、产权性质(SOE)、营业现金流(CFFO)、营业周期(OPCYCLE)、流动比率(CURRENT)等变量。第二,在公司治理方面,控制了董事会规模(Boardsize)、是否两职合一(Dual)、独立董事的比重(Independen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等变量。为了控制行业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的影响,模型中设置了行业虚拟变量和年度虚拟变量。为了避免异常值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所有连续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此外,回归模型采用经过White异方差稳健处理的标准误。主要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由于2007年以前较少上市公司披露研发支出信息,本文选取了2008-201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之所以时间截止到2017年,是因为本文的主要变量国内十大审计师(Top10)取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强名单,2018年综合评价的信息尚未发布。对于初始样本,本文进行了如下筛选: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剔除ST公司;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得10730个年度观测值。本文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tata15.1软件。
表4 高科技行业与非高科技行业的分组回归结果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样本期内Highquality的均值为0.747,Big4的均值为0.047,Top10的均值为0.654,也就是说4.7%的样本公司选择国际四大作为年报审计师,65.4%的样本公司选择国内十大作为年报审计师。相对于发达资本市场,国际“四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份额偏低。LnFee的均值为13.588,中位数为13.459,上市公司审计收费整体较高。TobinQ的均值为2.247,最小值为0.940,最大值为8.357,说明样本公司的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异。R&D的均值为-3.748,折合为营业收入的2.36%,也就是说平均而言,样本公司营业收入的2.36%用于研发支出,研发水平偏低。此外,所有连续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下,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表3报告了企业研发支出对审计师选择的多项无序Logit回归结果。其中,列(1)和列(2)是对全样本的多元回归结果。列(1)中R&D的系数为0.070,z值为3.19,在1%的水平上显著;列(2)中R&D的系数为0.132,z值为2.59,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研发支出高的企业聘请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审计师的概率显著较高,假设H1得到验证。此外,本文还计算了相对风险比:当企业研发支出增加时,上市公司选择国内“十大”与选择其他审计师(除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以外的审计师)的相对风险比为1.072,在1%的水平上显著;选择国际“四大”与选择其他审计师的相对风险比为1.141,在1%的水平上显著,也就是说,当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增加时,选择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审计师的概率分别是选择其他审计师概率的1.072倍和1.141倍。
列(3)到列(6)进一步考察了企业规模对研发支出与审计师选择之间关系的影响。已有研究普遍表明,企业规模是影响审计师选择的重要因素(Lawrence,Minutti-Meza&Zhang,2011;Chi&Weng,20 14)。因此,本文按照公司规模的中位数将样本公司划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两组,分组检验研发支出与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列(3)和列(4)是大企业的研发支出对高质量审计师的回归结果。无论是DV=1还是DV=2,R&D的系数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研发支出越高的大企业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概率越大。列(5)和列(6)是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对高质量审计师的回归结果。当DV=1时,R&D的系数显著为正,当DV=2时,R&D的系数为正,但是并不显著,这说明研发支出高的小企业倾向于选择国内“十大”而非国际“四大”作为年报的审计师。
表5 高代理成本与低代理成本的分组回归结果
企业研发支出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高科技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显著大于传统行业(Frenkeletal.,2001)。高科技行业中的生物、医药、电子、通信大多分布在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因此,本文借鉴解维敏等(2009)的研究,将所有行业划分为高技术行业(High_tech)和非高技术行业(Low_tech)两组,分组检验研发支出与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高技术行业包括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除此以外均是非高技术行业。表4报告了高技术行业与非高技术行业的分组回归结果。列(1)和列(2)是高技术企业研发支出对审计师选择的回归结果。无论是因变量取1还是取2,R&D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对高技术企业来讲,研发支出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显著正相关。列(3)和列(4)是非高技术企业研发支出对审计师选择的回归结果。R&D的系数为正,但均不显著,说明非高技术企业研发支出增加与否并不会对审计师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企业研发支出与高质量审计需求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存在于高技术行业。
随着代理成本的增加,企业更倾向于聘请高质量审计师以缓解信息不对称(DeFond,1 9 9 2;F a n&W o n g,2 0 0 5;Choi&Wong,2007)。因此,本文按照公司代理成本的行业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高代理成本组(High_AC)和低代理成本组(Low_AC),分组进行回归。代理成本以经营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率来衡量。回归结果见表5。列(1)和列(2)是对高代理成本公司的回归结果,列(3)和列(4)是对低代理成本公司的回归结果。由该表可见,对于高代理成本公司,当因变量取1时,R&D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当因变量取2时,R&D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高代理成本公司随着研发支出的增加更倾向于聘请国际“四大”作为年报审计师。对于低代理成本公司,当因变量取1时,R&D的系数为0.090,在1%的水平上显著,当因变量取2时,R&D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当低代理成本公司的研发支出增加时,公司更倾向于聘请国内“十大”作为年报审计师。综合来看,无论是高代理成本公司还是低代理成本公司,随着研发支出的增加,公司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概率都显著增加。
表6 研发支出、审计师选择与审计收费
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做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第一,考虑到变量衡量方式的选择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改变了自变量的衡量方式,以研发支出与期末总资产比值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模型重新回归。回归结果所示,无论因变量取1还是取2,R&D的系数均为正,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不受变量衡量方式选择的影响。
第二,考虑到企业增发、配股对审计师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模型中引入哑变量Issue,当样本公司当年有配股或者增发时取1,否则取0。引入增发、配股这一哑变量之后,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企业增发、配股对审计师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之后,R&D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说明研究结论不受企业是否增发、配股的影响。
第三,已有研究大多认为,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高于本土所,本土所中大所的审计质量又高于小所(DeAngelo,1981;吴水澎、李奇凤,2006),也就是说国际“四大”优于国内十大,国内十大优于国内非十大,因此,在稳健性检验部分,本文采用有序响应模型来估计企业研发支出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R&D的估计系数为正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本文的结论不受回归模型选择的影响,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表7 研发支出、审计师选择与企业价值
由于研发支出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等固有风险,审计师通常会对高研发支出企业索取较高的审计收费(殷红、李晓慧,2019)。但另一方面,大所一般拥有较多的资源、较丰富的审计经验,可以分派行业专家对高研发投入的公司进行审计。行业专家更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行业惯例,能够高效地识别企业研发支出是否存在误分类、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是否合理。因此,大所在高研发支出公司的审计上所花费的时间可能少于小所,审计成本降低进而带来审计收费的降低。为了进一步探讨高研发支出公司聘请高质量审计师是否会导致审计收费上升,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
外部审计能够通过缓解公司代理冲突提升公司价值(Beatty,1989;Saito&McIntosh,2010)。 研 发 投入强度较高的公司代理成本往往较高。高质量审计师能够更好地发现和报告高研发投入的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帮助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向外界传递公司有效治理的信号(Fan&Wong,2005),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进而提升公司价值。因此,本文预测研发支出较高的公司通过聘请高质量审计师能够有效提升公司价值。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
通过模型(1)、(5)、(6)可以检验研发支出R&D是否通过高质量审计Highquality/Big4/Top10作用于企业价值。模型(1)是研发支出R&D对审计师选择的回归,模型(5)是研发支出R&D对于企业价值的回归,模型(6)是将研发支出与审计师选择同时纳入回归模型。模型(5)和模型(6)中,因变量是企业价值TobinQ,以公司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来表示。由于重置成本较难衡量,本文以年末总资产替代。模型中控制了滞后一期企业价值LagQ、企业规模Size、盈利能力ROA、负债水平Lev、成长性Growth、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是否两职合一Dual、董事会规模Boardsize、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对企业价值可能产生的影响。此外,模型中设置了行业虚拟变量和年度虚拟变量,以控制行业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所有连续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第(1)列是对模型(5)的回归结果。R&D的回归系数为0.017,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研发支出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第(2)列是将R&D与Highquality同时纳入模型,对TobinQ进行回归,Highquality的系数为0.044,在1%的水平上显著,R&D的系数为0.017,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部分中介效应成立。研发投入较高的公司通过聘请高质量审计师提升公司价值。第(3)列是将R&D与Big4同时纳入模型,对TobinQ进行回归,Highquality与R&D的回归系数均在5%以上的水平显著为正,说明部分中介效应成立。研发投入较高的公司通过聘请国际“四大”提升公司价值。第(4)列将国际“四大”审计的样本剔除后,将R&D与Top10同时纳入模型,对TobinQ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Highquality的回归系数为0.015,在10%的水平上显著,Top10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Sobel检验的系数为0.086,p值为0.392,说明国内“十大”作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不成立,也就是说,高研发支出公司聘请国内“十大”作为年报审计师并不能显著提升公司价值。
本文基于2008-2017年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探讨了企业研发支出与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高研发支出的公司倾向于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研发投入强度越大的公司聘请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的概率越大。(2)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随着研发支出的增加,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都增加。高研发支出的大企业更倾向于聘请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审计师。高研发支出的小企业则倾向于聘请国内“十大”审计师。研发支出与高质量审计需求之间的正向关系主要存在于高技术行业。当按照样本公司代理成本的高低进行分组回归时发现,高代理成本的公司随着研发支出的增加聘请国际“四大”的概率显著增加,而低代理成本的公司随着研发支出的增加聘请国内“十大”的概率显著增加。(3)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研发支出的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师之后,审计收费不增反降,同时公司价值显著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高研发支出的公司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
本文研发结论对于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部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由于研发支出固有的不确定性,高研发支出公司往往蕴含着较高的代理成本。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可以考虑上市公司尤其是高研发支出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治理机制。其次,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完善的制度背景下,企业研发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对审计师在研发支出审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应审时度势,加大对研发审计人才的培养。由于企业研发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培养行业专家也是会计师事务所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最后,为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监管部门除了应当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还应当鼓励会计师事务所改善审计质量、提升品牌形象。高质量审计有助于识别管理层在研发支出方面的机会主义行为。高质量审计还会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关注,对公司的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合理性、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适当性形成监督,这都有利于提升企业研发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