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视域下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路径研究

2020-07-08 09:39郑正真
决策咨询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创成都人才

◆郑正真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型文化业态,具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低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较小等优势,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成都大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创产业优势,以智能化、智慧化为主攻方向,借力“互联网+”新动能,拓展“文创+”新思维,涌现出“文创+”科技、金融、商业、旅游和体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2019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实现1459.8亿元,占GDP比重达8.58%。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成都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对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都作为四川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主干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国际知名的文化大都市,也是中国最具发展实力、创新活力和开放魅力的城市之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顺应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潮流,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带动力、全国影响力、国际知名度的文创园区、文创街区、文创小镇等产业集聚区,提高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和专业化水平,是推动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新的产业生态链、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创名城的迫切要求。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理论基础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空间现象,是由一定数量的企业、机构共同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能够实现集群集聚效益的一种现象。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程度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马歇尔是首次提出产业集聚理论的经济学家,研究了产业集聚的内涵、外延与基本原因。他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地方性工业因不断地对技能提供市场而得到很大的利益。雇主们往往到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业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1],基于此,他提出“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两个重要的概念。“外部经济”强调的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内部经济”则强调的是有赖于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产业集聚的实质就在于为了能够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所创造出来的利益和好处,即能够为其提供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协同创新的生产环境和共享辅助性工业服务、劳动需求结构平衡化和实现便利化服务等。

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以研究工业组织生产要素为路径,提出企业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集聚效应。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区位集聚理论,以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来分析,阐明企业是否实现“抱团”发展主要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将影响区位集聚的因素归结于交通条件、资源优势、公共设施和劳动力等。熊彼特提出创新产业集聚理论,他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整合研究,强调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企业集聚之后才能实现企业间相互合作和创新发展。在阐释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时认为,除了战争、气候等外部因素之外,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和增长的因素也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胡佛提出产业集聚最佳规模理论,将集聚经济看作是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把企业群落产生的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个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体规模产生的经济。他认为,规模经济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单个公司(企业联合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及该产业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业的地理集中是由于企业间竞争所形成的,集聚的效应不仅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生产要素、需求状况、支撑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形成了“砖石模型”,成为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四个决定性因素。

当前,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主要分为市场创造模式和资本转移模式。市场创造模式强调的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率先出现一个专业化市场,能够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信息条件和市场交易条件,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聚集在离市场较近的周边。资本转移模式主要发生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当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优先考虑市场位置或经营成本等因素,在生产区位上需要进行重新选择,就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或相关企业逐渐向这个地区汇集,形成一种集聚效应。此外,产业集聚能够产生强大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源自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和产品自身的竞争力。集聚区域内的成员企业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本、先进的技术和较强的创新力,能够产出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产品。企业之间形成的产业生态链、网络组织结构、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催生出外部经济、创新效益、竞争效益和网络效益等多类集聚的额外效益。

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成都正重塑文化地理,着力构建“双核两带三片”全域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现代时尚、音乐艺术、信息服务、会展广告、教育咨询和文体旅游业等八大重点领域,逐渐形成以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老旧建筑为重要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重要抓手,以领军骨干文创企业为重要支撑的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强化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科学发展

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不仅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更是提升城市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都在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先后制定出台《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精准支持行动计划》《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导则(试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修订版)》等政策文件,为成都全市文创产业的未来发展锚定方向、指明路径。在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制定出台了《成都市促进西部文创中心建设若干政策》《关于大力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市级文创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等扶持政策,明确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进一步增强政策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成都文创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二)集聚资源要素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成都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拥有4500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年建城史,留下许多历史街区、工业遗址、老旧建筑,是城市历史之源、天府文化之基。通过对工业遗址、仓库、厂房等老旧建筑进行创意规划和改造升级,盘活存量老旧建筑存量土地,大力打造文创产业园区和基地,促进二次开发二次赋能,实现集约利用和高质量发展。以保护性利用城市遗存文化资源,打造安仁博物馆小镇、洛带客家文旅科创小镇、斑竹园足球音乐小镇、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等一系列融老旧建筑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点。以创新性改造存量老旧建筑优化文创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完美文创公园、梵木创艺区、中车共享城、红仓·107仓库等一批利用老旧建筑改造的文创产业园区。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总面积为665.2万平方米,拥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级10家、省级23家,市级文创产业园区31家,15个文旅(运动)产业功能区。当前,正全力推动产业园区和产业功能区规范化管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依托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和引擎作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引领性、功能性、国际性项目,构建“一业带动、多业支撑、跨界融合、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以聚力招引和重点培育为突破,引进慈文传媒、完美世界、紫薇影业、阿里巴巴娱乐文化集团、中国华录集团西部影视基地、上海青年梦想电影城西部影视基地等国内外知名文创品牌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了以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文旅集团、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为骨干的国有文化企业集群和域上和美、天象互动、可可豆动画影视、咪咕音乐、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等一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聚焦文创、旅游运动优势领域,全力推进天府绿道、天府锦城、凤凰影都、成都融创文旅城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四川国际文化人才港、成都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锦绣安仁花卉博览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达效。2019年,成都市文旅(运动)产业功能区实现新开工重大文旅体产业项目24个,总投资额达380.8亿元。在建重大文旅体产业项目45个,实现完成投资达131.47亿元,产业链进一步完备强化。

(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品牌作为一种识别标志、精神象征和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能够突出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当前,成都正加快塑造“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赛事名城、旅游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城市品牌,充分发挥天府大熊猫等品牌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品牌,打响“成都休闲”“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坚持以天府文化为内核打造原创IP群,深度挖掘宝墩、金沙、三星堆等古蜀文明遗存和武侯治蜀、文君当垆、李冰治水等历史掌故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孵化出手游《王者荣耀》、电影《哪吒》、戏剧《成都偷心》等一批“成都造”现象级IP,成功举办TGC2019腾讯数字文创节、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创意设计周、金犊奖暨天府文化青年创意设计奖、成都国际书店论坛等重大文创品牌活动,先后在奥斯丁、台湾、香港等地推介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向世界营销天府成都、文创城市,增强天府文化知名度和成都文创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认同度、美誉度、显示度。截至2019年底,全市文创产业企业注册数为755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2097家,标准以上文创企业约4500家。

三、产业集聚视域下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着创意元素,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新力[2]。当前,成都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灵魂、产业为支撑,将加快建设重要的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创名城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发展过程中,成都文化创意产业既面临全新的战略机遇,也面临更大的严峻挑战,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主要行业带动作用不强、高端复合型创意人才紧缺等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比不高

成都提出到2022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占GDP比重约12%。当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来看产值总量不大,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低。以2018年数据为例,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97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3351.3亿元,占比为67.3%。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172.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64%。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2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市GDP比重达12.9%。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347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市GDP比重达24.8%。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0%。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产业增加值来看,中心区域和近郊区域差异悬殊(见表1),2019年全市13个中心城区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为1262.6亿元,占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比例约为86.5%,9个近郊区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为197.2亿元,占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比例约为13.5%。其中,中心城区排名第一的高新区文创产业增加值为365.2亿元,比近郊区排名靠后的金堂县多了355.4亿元。从标准以上(含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八大重点领域来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264.5亿元,创意设计业增加值219.1亿元,现代时尚业增加值为152.2亿元,传媒影视业增加值为119.8亿元,教育咨询业增加值为100.8亿元,文体旅游业增加值为53.1亿元,音乐艺术业增加值为26.8亿元,会展广告业增加值为25.6亿元。从成都市级31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区域分布来看,中心城区有蓝顶艺术区、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绿地468(西部)文创中心、红星路文创产业园等25家产业园区,近郊区有成都东软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园、白鹿音乐小镇文创产业园、成都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等6家产业园区,尚未形成规模化、效益化的产业集群。

(三)政策体系与产业发展尚未匹配

尽管成都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但政策体系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一是产业政策实效性不够,对行业前沿、发展趋势和全新业态的研判不够深入、研究不透彻,土地、金融、技术、税收、人才等政策不配套,还未形成围绕全产业链的政策生态,普遍存在“用地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二是产业政策系统性不够。在推动文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由于商贸、旅游、体育、会展等产业具有天然耦合性和交互性,政策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一些政策在出台前沟通协调不足,产业政策分散性较高,没有形成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系统政策。三是产业政策抓落实不够。在产业政策出台后,没能及时制定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存在政策导向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导致操作性不强,政策落地实效性有待增强。与之对比,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相继出台的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充分有力,涵盖产业规划、财政税收、文创金融、产业园区建设、人才建设等多领域。

(四)高端复合型文创人才较为紧缺

成都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仍处于培育阶段的人才环境,发展水平、市场空间、资源配置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城市的客观差距,文化创意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一些本土杰出人才外流发展趋势明显,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运营管理人才紧缺,面对承办重大文创活动、高效运营场馆、举办高端节会等,亟需一批有专业素养、懂国际规则的高端管理人才。创意策划人才紧缺,文化创意、旅游开发、音乐制作、美食研发等属于智力驱动型行业,亟需一批有创意灵感、懂消费心理的高端策划人才。营销推广人才紧缺,世界文创名城建设是一项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工程,亟需有国际视野、懂传播规律的高端营销人才。此外,成都文创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有待完善,一些在蓉高校已经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但由于培养方式和师资力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比较传统,未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富有创造性的懂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表1 2018~2019年成都市各区(市)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

四、产业集聚视域下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应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利用好区位优势,紧抓“四个聚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和专业化水平,提升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和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道路。

(一)聚焦统筹规划,推进文创产业集聚区跨越式新发展

城市创意阶层的集聚,更多依靠文化的包容性、艺术的多样化、审美品味的塑造和城市创意氛围的营造及其价值认同感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创意成果的保护和IP形象授权的商业开发[3]。成都要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塑造人性尺度为理念,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功能优化升级进位,为城市发展确立新的文创标杆,充分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实现公共功能、城市景观、商业价值、经济属性、产业生态和人文特色的有机统一。一是明确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系统梳理集聚区发展定位、重点企业、产业增加值等情况,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重点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是统筹产业集聚区发展布局。高起点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生态圈构建核心,着力形成“1圈2板块11域15区”的错位协同发展布局,协调15个产业功能区确定1~2个主导产业方向,聚力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康养度假等11个领域,衍生发展文化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三是统筹产业集聚区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运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招引落地,着力提升主导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价值链和人才链等要素向集聚区集中,推进产业资源和配套服务设施向重点区域倾斜,构建有序竞争、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二)聚焦人才建设,构筑文化创意人才集聚发展新高地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类型,以创意人才与创意凝聚力为核心,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和创意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推进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首要战略任务,也是提高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有力举措。一是明确创意综合人才发展类型。建立文化创意名人引进和支持政策体系,依托“蓉漂”计划,以内容创意、技术研发、营销策划、经营管理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名人文化园、名人工作室、名人俱乐部,吸引世界文化名家、文创大师和高层次领军人物聚集成都创新创业。二是构建创意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深入研究文创人才的成长特点和生活规律,制定培育造就文学创作创造人才、文艺创作表演人才、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等政策措施。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科研院校建立产业联盟,鼓励文创企业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产教融合联盟,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形式,推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形成企业和高校“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机制。三是建立文创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人才的资格认定和评价标准,建立人才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智力创意和工作激情,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和生活服务保障力度,主动为优秀文创人才创造出良好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创作氛围,鼓励成都文创企业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入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

(三)聚焦创新驱动,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新动能

实施“互联网+”战略,推进文创与科技、旅游、体育、产业、城市等跨界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壮大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一是推进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天府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使文化符号、文化理念、文化创意等嵌入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价值链环节,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注重单一功能的产业集聚转向为多功能的跨界融合,植入农业、文化、商贸、旅游、体育等功能,构建资源集成、功能互补的融合共同体,实现功能复合化、效益最大化。二是培育文创产业新业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按照“整合资源有条件、未来发展有市场、符合产业技术演进趋势”的原则,围绕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选择主导产业、集聚高端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功能提升。集聚区要进一步精准产业定位、明确产业重点、把握发展方向,聚力构筑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的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三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聚焦提升产业比较优势,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孵化战略,内培外引、做大做强一批文创骨干龙头企业,引导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文旅集团等国资国企发挥带动示范作用,精准扶持一批成都本土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支撑性重大产业项目,不断提升成都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四)聚焦提质增效,汇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竞争新优势

结合成都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创产业发展优势,规划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全力推进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产业街区等集聚带建设,引导同类企业集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巴蜀文化为纽带共同构建成渝现代文创产业发展体系,创新文创产业区域布局发展模式,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文创项目、园区、孵化器、投融资机构联动合作,促进文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着力推进两大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激发潜在经济活力,助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着眼提升集聚区便捷化服务水平,聚力建设成都文创全球交易平台、成都文旅大数据集成应用平台、成都国际性艺术品保税交易平台等,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集行政管理、政策发布、项目申报、产品展销、企业服务、版权交易为一体的智慧化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化、便捷化产业生态圈服务体系。三是推进文创品牌创新发展。聚力培育“成都文创”品牌,依托古蜀文明、大熊猫文化、三国文化、南丝路文化等天府文化核心资源,推动城市品牌研究、城市品牌公众调查、城市文化标志统筹管理、城市品牌衍生品开发,对成都文创品牌进行系统宣传、推广和管理,全面塑造“三城三都”国际标识,持续提升成都文创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集聚力。

猜你喜欢
文创成都人才
陶溪川文创街区
人才云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穿过成都去看你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数看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