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平
(甘肃省临夏州农业农村局信息中心,甘肃 临夏 731100)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贫困地区之一。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农牧过渡地带。东临洮河与定西市相望,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兰州市接壤。地理坐标在东经103°211′,北纬35°601′之间,平均海拔2 000 m,州内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年均气温6.3 ℃,最高气温32.5 ℃,最低气温-27.8 ℃;年均降雨量537 mm,蒸发量1 198~1 745 mm,年均日照时间2 572.3 h,无霜期137 d。总面积8 169 km2,耕地面积14.34万hm2,草原面积27.38万hm2,农作物种植主要以玉米、小麦、洋芋为主,饲草料来源充足,资源品种齐全。全州总人口230多万人,农村人口164万人,牛羊养殖从业人员达36万人,群众具有传统的牛羊养殖习惯,养殖积极性高。牛羊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2019年全州肉牛饲养量42.69万头,其中犏牛16.72万头,占全州养殖总量的39.16%。特别是在与青海省、甘南州交界的临夏县、和政县、积石山县当年11月至次年4月,犏牛存档量占牛总存栏量的70%以上。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黄牛杂交产生的后代。公黄牛与母牦牛杂交产生的后代叫“真犏牛”,公牦牛与母黄牛杂交产生的后代称“假犏牛”。无论真假,公犏牛均不育。犏牛在外貌特征、生活习性方面接近牦牛,但体格发育、生产性能明显优于牦牛。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草原牧区进入枯草期,大量牲畜从牧区向周边农区转移,农区群众利用秋收产生的大量农作物秸秆进行短期育肥,发展肉牛产业。实现了草原牧区和农耕区饲草料和草食畜资源的互补性,做到了经济和生态双赢发展。试验期间,项目组通过现场入户、问卷调查、样本试验的方式,对临夏州与藏区临界的3个乡(镇)犏牛养殖情况进行了调研。
临夏县马集镇、和政县新庄乡、积石山县癿藏镇,均与藏区接壤,属高寒阴湿地区,平均海拔2 200 m以上。
1.2.1 肉牛饲养量 调研区农村户口9 270多户,家庭养殖户1 362户,规模养殖场7家,肉牛饲养量28 267头,其中犏牛16 923头,西杂牛9 720头,秦川牛368头,其他1 256头。
1.2.2 饲养管理 冬季家庭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均采用暖棚养殖,饲草以当地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主,在同等饲管条件下,因犏牛入栏价格低,料口小,头均收益明显高于其他牛种;同时大部分家庭养殖户草料来源自产,且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草料和劳务成本较低,所以牛均收益高于规模养殖场(表1)。
表1 家庭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饲养分析
2019年11月5日—2020年1月25日,试验期80 d。
临夏县马集镇志安肉牛养殖场,养殖场存栏西杂牛113头,犏牛256头。
从试验场分别选择健康无病、体重大小基本一致的去势西杂牛和公犏牛50头作为试验牛。试验前对场地、圈舍严格消毒,牛体驱虫健胃并分组编号,试验牛采用同圈分组饲养,饲养管理均按当地模式实行,圈舍为封闭式暖棚,粗饲料采用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和粉碎麦秸,精料由成品预混料配制,日喂3次,自由饮水。做好进出栏称重、草料饲喂量、疾病治疗和销售记录。
2.4.1 日粮消耗 西杂牛每日头均饲喂青贮饲料16 kg,粉碎麦秸2 kg,配合精料4 kg;犏牛青贮饲料13 kg,粉碎麦秸2 kg,配合精料2.5 kg。
2.4.2 增重效果 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头均日增重西杂牛1.14 kg,犏牛0.85 kg,西杂牛育肥效果好于犏牛(表2)。
表2 头均增重效果 kg
2.4.3 经济效益 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西杂牛头均出栏收入11 070元,减去购牛成本8 120元,饲草料成本1 600元,饲管费用160元,防疫治疗费用20元,纯收入1 170元;犏牛头均出栏收入10 020元,减去购牛成本7 300元,饲草料成本1 180元,饲管费用160元,防疫治疗费用10元,纯收入1 350元。犏牛育肥收益高于西杂牛(表3)。
表3 头均经济效益分析 元
西杂牛和犏牛是临夏州群众普遍接受的优良肉牛品种。西杂牛由当地黄牛和西门达尔牛杂交而成,在冬季塑料暖棚条件下,可全年饲养育肥。犏牛介于黄牛和牦牛之间,适应高海拔、寒冷气候,5—10月适于草原牧区饲养,当年11月至次年4月再适于临夏州阶段性育肥。
西杂牛个体大,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经试验测定头均日增重1.14 kg;犏牛生长发育、育肥速度虽比不上西杂牛,但其抗逆性强、耐粗饲,耐寒冷,抗病性强,适应于草原牧区高寒环境,在临夏州冬春季育肥效果良好,经试验测定头均日增重0.86 kg。
在同等体重大小情况下,犏牛购入成本明显低于西杂牛,育肥过程中粗料、精料饲喂量和防疫治疗费用也低于西杂牛;每年10月份草原牧区进入枯草期,大量牲畜出栏,此时犏牛量足价低,大量流入临夏州,通过秋收的农作物秸秆进行短期育肥出栏,经济效益显著。试验期内头均纯收入犏牛1 350元,西杂牛1 170元,犏牛高于西杂牛180元,超出15%,效果显著(P<0.05)。
犏牛由黄牛和牦牛杂交而成,同时具有二者的优良特性。适应于高海拔寒冷地区,体质结实,耐粗饲,耐寒冷,抗病力强,体格发育、生产性能明显优于牦牛。农牧过渡区冬春育肥效果好,饲料报酬高。
与临夏州毗邻的青海省、甘南州草原牧区地域辽阔,5—10月份气候温暖,植物生长、草原茂密、生物量足,牲畜大量繁殖饲养。11月份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枯黄、草原生物量降低,面临大量牲畜出栏。而此时农区的临夏州正是秋收季节,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外地打工农民也逐渐返乡回家,正处于农闲阶段,可居家进行短期养殖,发展畜牧业。推行草原牧区繁殖,农区秸秆育肥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解决脱贫攻坚问题,实现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互补,而且可以加快与临夏州毗邻的青海、甘南牧区的畜群周转,减轻草原压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耦合。
11月份草原牧区进入枯草期,牲畜集中出栏,犏牛量大价优,适于短期育肥。同时临夏州群众具有传统的养殖习惯,养殖积极性高,可以利用自家秸秆在冬闲时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1)农牧区结合,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培育优良犏牛品系;推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互补养殖模式。
(2)依托粮改饲政策,扩大粮饲兼用或饲用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玉米全株青贮技术,提高玉米秸秆的饲料化利用率。
(3)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群众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效益。
(4)加强防疫,建立统一的牲畜交易市场或交易平台。
(5)通过产业扶持政策,鼓励能人带头,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提升犏牛标准化生产水平。
(6)信贷机构加大年末放贷力度,支持家庭养殖户的借贷需求。
(7)引导肉链加工企业,开发牛肉的精深加工及牛副产品综合利用,切实提升肉牛产业效益。
5.2.1 修缮圈舍,备足草料 临夏州犏牛育肥期11月至翌年4月,5—10月家庭养殖户圈舍闲置。因此存栏前一定要对圈舍进行修缮消毒,做好塑料暖棚保暖;根据养殖规模,提前备足饲草料,有条件的进行玉米秸秆青贮。
5.2.2 严把选育关 补栏前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坚决杜绝疫病牛只进入。对体弱伤残、年龄偏大的牛只及时淘汰。育肥前进行隔离观察、驱虫健胃,选择健康无病,年龄较轻的牛只编号、分组栓定育肥。
5.2.3 加强饲养管理 冬季塑料暖棚保暖,温度应控制在4~24 ℃,相对湿度不超过80%。一日三餐,先粗后精,粗饲料粉碎铡短,尽量采用青贮饲料,粗饲料以吃足吃饱为准。精料按营养成分合理搭配,避免浪费,保证足够饮水。定期清扫圈舍,保持干燥,按期用生石灰消毒,随时观察牛体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