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蕾敏,张娅丽,王延武,叶 蔚,吕 宾
俞蕾敏,张娅丽,叶蔚, 杭州市中医院消化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7
王延武,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7
吕宾, 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内脏高敏感,胃肠蠕动功能,脑-肠轴失调,肠道低度炎症,神经肽和激素等有关[1-4].全球人口的发病率高达10%-20%,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5],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为6.5%-10.1%[6].临床上以腹泻型IBS (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最为常见,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且西医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差,病情易反复.脐针是属于微针系统的一种针刺新疗法,脐为该疗法的独门穴,是人体中最大的全息元.在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肚脐和脏腑经络联系的论述.2019/05-2019/12,我们采用脐针疗法治疗IBS-D患者,并与西药(地衣芽孢杆菌胶囊)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材料
1.1.1 一般资料:2019/05-2019/12,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按罗马Ⅳ标准[7]选择病例.共60例患者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脐针组,益生菌组),每组30例.入组者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均未发生脱落和剔除病例.同时征集 30名健康志愿者作基线检测对照.本研究符合杭州市中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伦理研究批件号:2019KY011),获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1.1.2 纳入标准:(1)符合腹泻型IBS罗马Ⅳ诊断标准,入组时处于症状发作期; (2)年龄20-40岁; (3)无器质性疾病和生化异常的证据,如甲状腺功能,血沉,肿瘤标志物,粪便常规,腹部B超,内镜等相关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4)与医生沟通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1.3 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因器质性疾病出现腹痛腹泻者; (4)有腹部手术者; (5)存在严重精神疾病及心,脑,肝,肾等系统并发症的患者; (6)不同意参加调查者; (7)脐部或脐周有湿疹,炎症,溃疡或较大瘢痕组织者.终止条件:(1)无法坚持治疗的受试者; (2)研究对象未能实施治疗方案; (3)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4)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
1.2 方法
1.2.1 治疗:脐针组:针刺艮,巽,坤,乾位.针具为一次性1寸毫针,进针部位采0.5%碘伏消毒,以脐蕊为中心,向相应的脐壁横刺,进针深度0.5-1寸留针30 min.每天一次,针刺5 d停2 d为1个疗程.药物组:地衣芽孢杆菌胶囊2粒(整肠生,东北制药集团公司沈阳第一制药厂),po,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4 wk,用药前2 wk停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
1.2.2 观察指标:临床症状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分:(1)腹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方法评定.VAS长10 cm,从一端“无痛”到另一端“难以忍受的疼痛”对应于0-10的评分; (2)腹痛频率:根据腹痛发作的次数量化为4个等级:0=1 wk中未发生腹痛; 1=腹痛1-3次/wk;2=腹痛4-7次/wk; 3=腹痛≥8 次/wk; (3)粪便性状:采用Bristol评分[7],l-7型分别对应l-7分; (4)排便频率:分为6级:>3 次/d,3 次/d,2 次/d,1次/d,3次/wk和≤2次/wk.精神和心理评估:采用SF-36量表,HAMD量表17项,HAMA量表14项进行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评定.脑肠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采集患者静脉血8-10 mL,3000 r/min离心15 min,提取血清置-80 ℃冰箱保存待测.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substance P,SP),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含量,试剂盒由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22.0及GraphPad Prism 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变量及计数资料进行Wilcoxon检验或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资料 各组人群基本资料中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汁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2.2 临床症状评分 治疗前脐针组与益生菌组Bristol评分,排便频率评分,VAS评分,腹痛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脐针组和益生菌组Bristol评分,排便频率评分,VAS评分,腹痛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治疗后脐针组与益生菌组比较,Bristol评分,排便频率评分,VAS评分,腹痛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精神和心理评估 治疗前脐针组与益生菌组SF-36量表评分,HAMA及HAMD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脐针组和益生菌组较治疗前,SF-36评分上升,HAMA及HAMD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治疗后脐针组与益生菌组比较,SF-36评分,HAMA及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2.4 血清脑肠肽测定 治疗前脐针组及益生菌组分别与正常志愿者组比较,血清5-HT,CGRP,NO,SP,VIP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治疗前脐针组与益生菌组比较,血清脑肠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脐针组和益生菌组血清5-HT,CGRP,NO,SP,VIP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治疗后脐针组与益生菌组比较,血清CGRP,NO,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5-HT及VIP下降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心理社会因素被认为是引起IBS的原因之一,在精神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8].脑-肠轴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9].脑-肠轴的活动需脑肠肽参与.脑肠肽在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在外周和中枢广泛地调节着胃肠道活动.研究证实,脑肠肽分泌异常与IBS发病密切相关,可导致内脏高敏感和肠道运动功能紊乱,进而出现腹泻腹胀腹痛等临床表现[10].参与肠道调节功能的脑肠肽主要包括5-HT,CGRP,NO,SP,VIP等.5-HT功能障碍在IBS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11].李兆申等[12]发现IBS患者结肠粘膜VIP,CGRP,S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其参与了IBS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亦发现IBS患者存在血清及结肠粘膜NO异常[13,14].本研究结果表明:IBS患者血清5-HT,VIP,CGRP,SP,NO较正常志愿者组明显升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脑肠肽参与了IBS-D的病理生理过程.
表1 三组年龄及性别组成
表2 正常志愿者组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中位数(25%,75%)]
表3 正常志愿者组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中位数(25%,75%)]
表4 正常志愿者组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肠肽指标(n=30,mean±SD)
针灸,作为一个古老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其可以通过调节各种内源性神经递质而平衡脑-肠轴.占道伟等[15]发现针刺太冲,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可显著降低IBS患者血清5-HT水平,改善内脏高敏感及肠道动力紊乱,调节脑肠互动状态失衡,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王艳杰等[16]予眼针针刺下焦区,大肠区,肝区,脾区,发现可降低IBS模型大鼠结肠及血清中SP和VIP含量.针刺上巨虚穴可降低IBS大鼠血清NO及NOS水平[17]; 即刻电针天枢穴能调节机体血浆中CGRP的平衡失调[18].但传统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存在选穴差异大,针刺手法多样,不易掌握的缺点,进而导致针刺疗效不一,且部分患者对传统的定位针刺手法存在一定恐惧,阻碍了该疗法的推广.而脐针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针刺疗法.清代外治宗师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认为脐疗是治疗中焦之病的第一捷法,全身疾病皆可用之.脐即“神阙”:“神”指人之元神,心主神志; “阙”为中门.故“神阙”即心之神气通行的门户.因而与神经精神系统密切相关.郭芸倩等[19]发现脐针可以治疗郁证.脐又称“谷”,指脐与消化系统及下焦各脏器相关.脐针方位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方位.“四正调全身,四隅治消化”,故针刺“艮,巽,坤,乾”可用于治疗腹泻[20].现代研究表示[21]:在脐部施行针刺可达到缓解痉挛,消炎止痛,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的作用.地衣芽孢杆菌为单一菌种产品,以活菌进入肠道,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作用,临床疗效较好,有助于后续开展IBS基础研究,故予以选用作为有效性的对照组.在本实验中,经脐针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改善,心理精神状态好转,血清5-HT,VIP,CGRP,SP,NO显著下降.提示脐针治疗有效.在改善症状及心理精神状态方面,及调控血清CGRP,NO,SP取得了与益生菌组相等的治疗效果.脐针组患者血清5-HT及VIP较治疗前下降,但下降水平与益生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脐针与益生菌制剂在调控脑肠肽机制上可能存在不同,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综上所述,脐针治疗IBS-D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总体治疗效果与益生菌制剂相当.脐针治疗操作简便,仅一个神阙穴而已,易于学习掌握,且经济实惠,副作用小,疼痛刺激小,易于被患者接受,故有利于在基层及社区医疗卫生单位广泛推行.对于存在药物禁忌症的患者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较佳选择.但因本研究周期较短,样本量较小,今后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研究.且对于脐针降低5-HT,CGRP,SP,NO,VIP水平的具体分子机制及主要降低哪种因子将在今后开展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明确.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轴失调是近年研究热点.调控脑肠肽的释放平衡,成为治疗IBS疾病的靶点.
实验动机
西医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差,病情易反复.在中医宝库中寻找治疗IBS的有效手段并阐明其治疗机制,将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临床诊治提供崭新思路及科学依据.
实验目标
明确脐针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与机制,便于今后在基层及社区医疗卫生单位广泛推行.
实验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IBS-D患者纳入临床实验,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并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脑肠肽含量变化.将基础研究的检测手段融入临床实验,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具有先进性.
实验结果
本篇论文研究达到实验目标.治疗后脐针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治疗后脐针组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治疗后脐针组患者血清脑肠肽含量显著下降.故脐针治疗IBS-D具有显著疗效.
实验结论
脐针能有效提高IBS-D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理精神状态,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肠肽分泌相关.对于存在药物禁忌症的患者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较佳选择.
展望前景
本研究部分结果局限于临床样本数量.今后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研究.且对于脐针降低脑肠肽的具体分子机制将在今后开展基础实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