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海燕
习近平总书记4月来陕视察时指出,开放不足是制约陕西发展的突出短板。要求我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不断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2019年,陕西的进出口总值为3515.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6%,远低于全国的35%。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命题。
在我理解当中,对外开放的核心逻辑有两个,一个是全球化产业分工,另一个是市场经济规律。从产业分工来讲,始终围绕的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商品成本的降低。随着货物运输方式由公路到铁路,再到水运和海运技术更迭带来的动力变大、速度提高和运费降低。从而使供应链对产业链各环节能够实现越来越有效的组织。于是就出现了从企业外部采购零部件,或者从别的地方购买的成本,比自己投资建厂自己生产还低。这就让产业分工的区域逐渐变大。在常年累积的发展中,各个区域在生产配合中不断形成并巩固自己的特色。区域间的配套成本低到全球范围,是由于产品利润在长距离海运中,虽然用时会比陆路多50%,但成本却可以降低一半。特别是集装箱运输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使远洋海运的成本优势更为突出。在这样的产业布局规律支配之下,世界各地竞相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上寻求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全球贸易和物流日益发达。
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利润驱动的商品交换,通过贸易实现价值增值。交易价格是多方博弈的核心指标,产业竞争实质上也始终围绕降低成本展开。并以价格竞争驱动技术管理创新。这其中就涉及到经济规模优势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是基数的0.85次方。而取得的经营收益,却是基数的1.15次方。于是区域内产品规模的扩大就会带来超额规模收益。这一规律就会让区域内的内部分工愈发精细,生产管理能效不断提高。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促成供应链效率的提升。由此分析陕西的对外开放,关键就是看陕西产品在全球分工中的参与程度及交易量。据此,谨提出以下建议:
5月22日,49074次中欧班列从西安西站新筑车站驶向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近年来,我省经济结构对能源资源依赖偏重,能源化工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在50%以上,排全省第二位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还不足10%。主导工业产品以供应国内市场为主,极少参与国际贸易。而且,在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主导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却在下降。这也使我省较强的科教人才优势难以向经济优势转化。每年陕西毕业70%以上的博士生和80%以上的硕士生都到中东部地区工作,全省毕业大学生在陕就业率不到50%。因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加速发展智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但是陕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陕西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网络中占据有利地位的战略举措。
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发展国际合作产业园区。总结经验,应高起点谋划在政局稳定、投资相对安全、发展环境较好的国家,合作设立一批“陕西制造业园区”。同时,在大西安地区或全省有条件的市,规划建设国际化高端制造业合作园区和国际化特色商品展销街区,打造国际化城市板块,吸引外国企业、商户、个人到陕西创业,支持外国人到陕西高起点合作建设和运营一批高度国际化的研发设计、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与陕西省大学和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建立特色化学校。在中俄合作园区提质增效的同时,重点加强与欧洲发达国家在研发设计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合作,着力构建吸引全球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西安和全省的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制度“黏性”,利用区位优势扩大开放。按照“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方针,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是新时代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必由之路。建议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现代供应链安全持续发展为切入口发展枢纽经济;以搭建开放平台为载体,增加促进生产要素在陕西的交换、聚变发展门户经济;通过优化服务,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融合,促进流动经济发展。切实将陕西的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优势和现实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