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谱》中有关于情感表达与书法作品之间关系的表述,较为核心的观点即是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当前宏观角度上思维因事物的变化所产生的改变的规律的阐述。对于书法家而言,单纯的思考他们的书法艺术的表达就会发现,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变化的实质性的记录,而并非指尖的某种机械的技法或工匠似的熟念的操作,作为学书之人,若能理解《书谱》中所提及的这一论述,或对我们把握自身的书法学习时的心境有所帮助。
关键词:书谱,孙过庭,感情表达,书法
一、《书谱》中所阐述的情感与书法关系的问题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注意到情感表达对作品内涵的影响。书法是人们的情感寄托的载体,正所谓情感文为心声,字为心象。所以要把字表现的完美。作书作画之人,必须先要通文理自然,多学些古今中外的文章及风土人情,多走些世界上的名山大川,多想些文法、笔法。这样写起作品来才能胸竹在手。因此《书谱》中对情感的表达的含义也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岂只是心随涓涓溪流汹涌波涛,才产生了动人心弦的如诉如泣的演奏;驰骋神思仰望浩涣,方才想到辞藻华丽的文章。虽然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还是有些人心中也会存在疑虑而专注于对于细枝末节的追求。书法之所以能以简单的线条去感染人,那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审美感觉和人格魅力,所以古人有「书为心画」的说法。当然古人在他们书写时候的那时那景,那情那意我们当然不可能完全知晓,比如王羲之在给予老翁书扇时的心情和环境如何,又如书信与侄子的文段时带有怎样的意识情感,或是苏东坡被贬发黄州已过去了三个寒食节,写下那“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字段时候的苍凉以及惆怅孤独的心情。
我们只能从大体想象的情景来感受体验当时作者的感情。因为作书者能够借用笔头纸张墨色行迹来表达情性与感受,释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什么比情感更优先的,没有什么比语言更早出现的,没有什么比声音更接近人心的,没有什么比义理更加深奥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那么作诗作文如此,书法作品也是同理。诗词与书法都是情感表达的寄托,因为如此,我们能在《祭侄稿》里感受到颜真卿的悲愤与忠贞;《黄州寒食帖》里苏东坡的彷徨与苦闷;弘一、八大的纯净与安宁;黄庭坚、王铎的世俗与张扬…… 感情成为书法创作与审美中最重要的心理内容,情感与书法线条成为书法创作中互相依存的两面,情感的律动依靠线条的律动来表现,而线条的运动是以情感的律动为必要而充分的心理依据,所以,书法中的情感美与时代美构成了“心画”,成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二、唐代对艺术追求的包容性促进了情感的表达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若明代与清代的美学主流所以抒情扬理为旗帜的,那么唐代就是以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为宗旨的,唐代这种对艺术的表达极具包容性的特点可将其与其他时代区别开来。正是所谓庆幸欢乐时笑声溢于言表,倾诉哀伤时叹息发自胸臆。《书谱》记载道“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正是说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与当时的情感表达要契合起来,不去驻想流波,何以弹奏完美的乐章?
书法家的个人情感除了艺术天赋外,还包括学养、人格与道德品质等。书法作品的艺术含量与书家情感厚度、高度成正比,书法创造的内容是情感的一种物化,或者说是一种外化,只有具备了丰富、高尚、深刻的情感,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美感与生命力。情感的融入也使得作品有了个人独特的即时性的表现,有时哪怕于作者本身而言都无法复制某一时刻自己的情感,独特的即时性情感能赋予作品无限可能。
三、与情感表达能力培养有关的因素的总结
可以说,创作中各种线条造型的变化、大小、长短、粗细、浓淡,都与作者当时主观情感有密切关系。就像欣赏《黄州寒食帖》时,在真正体味苏轼诗句里面内容后,再通过作品展示的用笔轻重缓急、用墨浓湿干枯、章法疏密虚实等,欣赏者才能感受作者的彷徨与苦闷心情,把个人情感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书法家的个人情感具有主观性,那么书家的时代情感(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则具有客观性。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生活在社会里,他的各种社会行为都受制于那个时代。就像书法史上的“秦汉尚势;晋人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一样,书家的创作思想很难离开这个标准,这也是所谓的共性。
书法家要把个人与社会、自然融合一起,通过体悟、观察、概括、提炼获取创作的灵感,在共性中张扬个性。“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说书法要有时代精神,书法家的创作思想,必须以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先决条件,而不是盲目跟风,追求狂怪,缺少品味。书法时代情感是千万人审美风尚、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倾注于作品之中汇合而得的结果,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一个人思想情感的培养,除了个人性格、生活阅历、人生经验之外,读书做学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通过读书做学问,可以不断完善一个人的人格精神,提升其思想境界。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有丘壑,下笔自然不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苏轼讲“学书之法,见狭、识浅、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黄庭坚也说:“胸中有道义,再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其中之深意,不言自明。因此,我们一定要抛弃那种不读书做学问照样能学好书法的荒谬观点,树立正确的学书理念,以古圣先哲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在发奋临池、做好书内功的前提下,多读书读好书,尽可能多地关注学问和社会民生之事,争取做一个有思想、有品位、有格调、有境界的人,才会培养出丰富的个人情感。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望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才可能创作出具有浓厚思想情感的艺术作品,从而获得社会和历史的充分认可。
作者简介:陶帅(1996.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书法篆刻,研究方向:书法。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