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平
(博罗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广东 博罗 516100)
疼痛是癌症患者就诊时向医务人员描述的最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有学者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癌症相关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在癌症初次诊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5%,而在晚期中的发生率可高达60%~80%,且其中约1/3为重度癌痛[1]。癌痛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因此,癌痛的规范化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要课题[2-3]。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癌痛治疗药物,且依据《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对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临床上首先考虑选用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而羟考酮与芬太尼作为阿片受体激动剂类新型代表性药物,已被广泛应用癌痛的治疗[4]。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以期为临床癌痛治疗药物的选用提供参考。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晚期癌痛患者120例,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羟考酮组和芬太尼组,每组各60例。纳入标准:病理检验明确为中晚期癌症者;入院前有癌痛需治疗者;入院前24 h未采取任何止痛药物治疗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卡氏评分(KPS)>60分;签署同意者。排除标准:药物滥用者及中途死亡或退出研究者。羟考酮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0~80岁,平均(59.2±10.9)岁。芬太尼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34~79岁,平均(60.7±9.8)岁。两组纳入研究的癌痛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羟考酮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初始剂量为每12 h口服10 mg/片或者40 mg/片,需要增加剂量者按疼痛程度逐步增加剂量;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初始剂量为每72 h给予4.2 mg,需增加剂量者按4.2 mg/72 h递增,直至达到理想效果为止。
1.3.1 疼痛缓解程度 利用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对患者癌痛程度进行量化,根据疼痛评分下降程度分为完全缓解、明显缓解、中度缓解、轻度缓解和无效5个等级,用于评价药物镇痛效果,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明显缓解+中度缓解+轻度缓解)/总例数×100%。
1.3.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遵医嘱服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布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羟考酮组与芬太尼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总例数/总病例数×100%。
应用R3.5.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羟考酮组与芬太尼组对晚期癌症疼痛的缓解率均为100%,羟考酮组完全缓解率略高于芬太尼组,但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31,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n,%)
羟考酮与芬太尼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嗜睡、排尿困难与皮肤瘙痒。羟考酮组便秘的发生率为20.0%,高于芬太尼组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5),而芬太尼组的皮肤瘙痒发生率为18.3%,明显高于羟考酮组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8,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癌痛作为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将降低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例如由于疼痛造成或加重患者的乏力、食欲减退、失眠,进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抑郁,严重影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严重者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3,5]。有研究显示,引起癌痛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据病因学原理可分为三大类[6-7]:①治疗癌症而产生的伴随性疼痛,常见于手术或创伤性治疗后,以及放疗或化疗后产生。②癌症自身伴随性疼痛,由癌细胞增生直接侵犯压迫相邻组织或随血液或淋巴转移累及骨等远端组织所致。③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肿瘤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吗啡作为阿片类代表性药物已被临床广泛用于缓解中重度癌痛,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仍有部分癌痛患者疼痛缓解效果较差,而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阿片类替代药物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癌痛的临床治疗[8]。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具有双相释放、吸收的特点,不受进食及胃内pH值的影响,可以恒定的速度进入血液,起效快速,无封顶效应,平均镇痛时长可达12.6 h,而芬太尼透皮贴剂可通过皮肤吸收,不经过胃肠道,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率[9-10]。本研究对比分析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芬太尼透皮贴剂对晚期癌症疼痛的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总缓解率及恶心呕吐、头晕、嗜睡、排尿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羟考酮组便秘的发生率高于芬太尼组,而芬太尼组的皮肤瘙痒发生率高于羟考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芬太尼透皮贴剂对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相当,医生可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