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夹闭合并COVID-19 的颅内动脉瘤一例报道

2020-07-07 05:36叶建锋别毕洲盛柳青李欢欢汪志忠游慧超李俊陈迎春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血常规

叶建锋 别毕洲 盛柳青 李欢欢 汪志忠 游慧超 李俊 陈迎春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具有起病隐匿、传染性强、潜伏期长等特点,潜伏期大多为3~14 d,主要以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气溶胶传播,粪-口传播途径尚不能排除[1,2]。COVID-19 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腹泻、恶心、呕吐、结膜炎等症状,但部分COVID-19 患者并无任何症状,若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一般为急诊重症),容易造成漏诊,导致医护人员感染。现报道1 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隐匿性COVID-19 病例,结合其成功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病例资料女性,49 岁,因“突发晕厥摔倒致头痛1 d”于2020 年2 月11 日就诊于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20 年2 月10 日14:00 左右在2 m 高梯子上取物时突发晕厥摔倒,后枕部着地,立即昏迷,昏迷时间约1 h,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发热、咳嗽、胸闷、肢体抽搐等症状。先就诊于新洲区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A 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枕骨骨折”,后转入武汉同济医院,未住院治疗,最后来我院就诊。体检:体温37.3℃,脉搏85 次/min,呼吸19 次/min,血压153/101 mmHg(1 mmHg=0.133 kPa),体检合作,皮肤黏膜无黄染,四肢末梢无紫绀,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腹部查体未见异常。神经外科体检:神志嗜睡,Hunt-Hess 分级2 级,Fisher 分级2 级,GCS 评分13 分 (3+4+6),双侧额纹存在,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口角无歪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颈强3 横指,四肢肌力5 级,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 征(-),感觉系统正常。既往病史:无。

诊疗经过: 患者于2020 年2 月11 日夜间到达急诊室后,神经外科会诊医生穿戴二级防护装备,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上外科口罩,于CT 室复查头胸部CT,患者胸部CT 正常,入院当天血常规正常,入院当天头颅CT 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枕骨骨折(图1A)。由于患者转辗于武汉市多家医院就诊,不排除潜伏期感染的可能。医务人员陪同下经COVID-19专用转运通道进入神经外科单间隔离病房。2 月12 日在介入导管室行DSA,造影显示“动脉瘤累及右侧大脑中M2 上下干起始部”(图1B),由于介入治疗需放置“Y”型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术后需抗血小板治疗,综合考虑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经COVID-19 专用转运通道转运至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手术采用“右侧改良翼点”入路,充分游离动脉瘤后给予夹闭(图1C),术中动脉瘤夹闭确切,载瘤动脉通畅。患者术后间断性发热,体温波动在37.6℃左右,无咳嗽不适,有间断性头痛。2 月13 日(术后第1 天)肺部CT 示:“双肺多发磨玻璃样斑片状影,COVID-19 可能”(图1D)。请呼吸内科会诊,会诊意见:“建议抗病毒治疗,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给予头孢曲松钠2 g,2 次/d,配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奥司他韦胶囊75 mg,口服2 次/d;阿比多尔片0.2 g,口服3 次/d;更昔洛韦注射液0.5 g,1 次/d,配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患者术后间断性头痛,考虑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有关,于2 月13 日在三级防护下行“腰大池引流术”。2 月14 日血常规:淋巴细胞比率17.4%,中性粒细胞比率76.4%,2 月16、17 日咽拭子核酸检测均阴性,2 月18 日复查头颅CT 提示 “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散、吸收”(图1E),2 月18 日复查肺部CT 示:“双肺多发磨玻璃样斑片状影已吸收”(图1F)。肺部病灶吸收后患者仍间断发热37.5℃左右,2 月23 日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排除颅内感染,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入呼吸内科单间隔离病房继续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神经外科医师定期查房负责专科情况,2 月24 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37℃),患者于2 月28 日及3 月3、4 日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患者于3 月8 日办理出院,出院时患者无言语障碍及肢体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出院10 d 后电话随访,患者无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患者肺部CT 怀疑新冠肺炎后,患者家属(丈夫及女儿)随即行血常规、肺部CT 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查,检查结果均正常,嘱患者家属居家隔离14 d,电话回访,患者在居家隔离期间无发热、咳嗽、腹泻、恶心、呕吐,结膜炎等症状。

讨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0 年1 月12 日将COVID-19 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防控。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起病较急,再次破裂死亡率较高,需急诊手术干预,此类患者若合并隐匿性COVID-19 感染则给临床诊疗及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

图1 颅内动脉瘤合并COVID-19 患者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

相关研究指出,COVID-19 起病隐匿,约87.9%的COVID-19患者早期并没有发热症状[3]。该患者入院前无发热、咳嗽、咳痰、腹泻、结膜炎等临床表现,术后也仅出现低热(37.5℃),难以与术后血液吸收热相鉴别,因此需进一步检测确诊。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患者因其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死亡风险较高,一般需急诊手术干预,而该类患者需初步筛查(血常规、肺部CT、核酸)后才可行全麻手术。病毒核酸检测是病原学诊断的重要依据,但其检测速度慢,阳性率低,且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4]。而CT 检测时间短,选择肺部CT 平扫不失为一种有效、便捷、快速的检测手段,可为急诊患者争取最佳的救治时间。COVID-19 患者的肺部CT 影像学特点为: 早期病变局限,呈多发性斑片状磨玻璃样影,以肺外带明显;进展期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磨玻璃样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重症期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少数呈“白肺”表现,以实变影为主,合并磨玻璃影,多伴条索影以及空气支气管征[5]。该患者入院时肺部CT 正常,术后第1 天复查提示“右上肺磨玻璃样斑片状影,COVID-19 可能”,肺部病灶的出现可能与患者处于COVID-19 感染潜伏期以及术后抵抗力弱有关,这也间接说明及时复查肺部CT 对于COVID-19 筛查的重要性。

对于神经外科急诊患者,病情的快速评估很重要。合并隐匿性COVID-19 的急诊患者,若出现枕骨大孔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需在三级防护下立即进行手术;若为一般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需在急诊完成初步筛查后收入神经外科隔离病房,待核酸结果完善后决定是否行手术治疗[6]。病毒核酸检测,若呈阳性,需转至定点医院行手术治疗;若呈阴性,但患者有COVID-19 流行病学史,按照疑似病例三级防护下进行手术治疗。

术中注意事项:手术需在负压手术室进行,所有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佩戴三级防护装置,严格控制参加手术人数,禁止参观人员进入。手术开始前应将术中可能用到的物品及器械提前准备好,尽量减少进出手术室次数,以保证手术间处于有效负压状态。麻醉插管应由经验丰富麻醉师穿戴三级防护进行,确保插管一次成功避免气溶胶的产生[7]。

本例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手术及时、术后COVID-19 的及时发现与治疗。该患者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零感染,这主要与围手术期防护措施到位,以及医护人员防护意识较强有关。疫情初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COVID-19 并无太多治疗经验可循,该患者COVID-19诊断及时,且患者处于疾病早期,通过积极的早期治疗获得了可观的疗效。目前武汉市大多数医院已逐步恢复正常运营,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M/IgG)检测项目基本普及。对于一般神经外科急诊患者,需完善(血常规、肺部CT、抗体、2 次间隔24 h 核酸)COVID-19 筛查,排除COVID-19 后在一级防护下进行手术;对于危及生命的需急诊手术干预的重症患者,于急诊科完成(血常规、肺部CT、抗体)COVID-19 初步筛查,初步排除COVID-19 后在负压手术室二级防护下进行急诊手术。我院恢复正常运营以来,已完成神经外科急诊三、四级手术近100 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预后,无医务人员感染。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血常规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血常规解读
剧烈头痛?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