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2020-07-06 16:41郑鸽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愈发紧密,金融体系不断革新,不良资产问题也愈发凸显。处置不良资产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不良资产数量的大小影响着我国银行资产结构的稳定性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亟需减少或控制不良资产的数量以助力稳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关键词:不良资产;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11-0142-02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1.不良资产的分类

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通常以不良贷款的形式呈现。银行为了更好监控贷款风险,把银行贷款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根据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采用五级分类法将银行发放的贷款按照还款可能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种被统称为不良贷款,通过对借款人的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控和分析来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

2.不良资产的现状

近年来,从信贷业务的分布格局上来看,虽然不良资产依然主要分布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是所占比例却在逐渐减少,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比例逐渐增多。

大量不良资产使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速度缓慢,同时也影响着银行业结构的稳定甚至可能诱发金融危机。因此,1995年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目标,而后各商业银行通过国家政策支持、体制改革等途径加大了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不良资产率也逐渐靠近国际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外部成因

1.经济下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致使我国进入经济下行阶段,社会的整体信用环境恶化,银企关系紧张。虽然我国实施“四万亿计划”,但是国家经济却呈现出了“跳崖式”回落。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致使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逐渐恶化,不良资产也呈现出“双升”的状态。

不良资产的上升趋势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形势偏紧,信用环境持续恶化,银企关系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低,导致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下降,而借款人逃债成本低,进而引发了恶意拖欠、逃避债务情况骤增。银行贷款的核心客户和合作伙伴整体出现兑付危机,甚至恶意谋划套取银行信用,这也使得银行处在不利的信用风险之中。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资产增多,银行出现了 “慎贷”“惧贷”的情绪,尽管贷款基准利率下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足,但并未从根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企業自身缺陷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态并不理想,盈利效率低。由于国有企业承担着国家责任和任务,即使严重亏损也难以破产,同时为保证其正常运作,政府要求银行对其加大贷款力度或延长还款期限,使得企业债务越来越多,部分企业要依靠信贷资金来维持运作状态,这也造成了银行资产的恶化。另外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通货膨胀严重影响着企业对自身利润的评估。通货膨胀的状态下的企业整体收入出现虚高,企业的业绩上浮、应缴的税款变多,但企业的实际利润则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情况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偿还能力下降,银行难以按时收回贷款。

3.政府过度干预

尽管商业银行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但我国银行在资金的运作上受到中央银行的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以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借款方需要提供完整的抵押担保文件、相应抵押物和担保资产,但是实际中,在给一些特殊企业或者困难企业办理贷款时,由于行政干预,银行不得不对偿还能力弱、发展不稳定或不具备贷款能力的企业发放贷款,银行的债权得不到有力保障,贷款收回难度颇大。另外,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有最高的比例规定,超出的部分不发放贷款,但是由于政府施压,使得银行只能超额放款,无法进行正常的金融风险监控。

4.监管存在漏洞

对于不良资产来说,不仅需要银行内部的风险监控,也需要社会和金融机构的监管。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弱,譬如金融机构不能直接确定利率,不利于金融机构对不良贷款的监管。另一方面,我国民众的社会监管意识差,社会监管严重缺失。民众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敏感度不高,在公众眼中,国有银行背靠国家,存款放在银行中有绝对的安全保障从而忽视了对银行的监管,再加上发生贷款时银行信息的透明度差,使得社会监管更加薄弱。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内部成因

1.银行内部管理疏漏

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制度结构中,内部管理制度是一项关键的制度安排,是商业银行经营成功的关键所在,包括人事管理制度、组织制度、资金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

(1)人事管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制度不完善使激励和约束机制失灵,导致各级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被调动。由于银行职员的激励约束不够,职员存贷款数目大、任务重,使得员工为达目标急功近利、盲目放贷,这在贷款之初就对不良资产存在了很大隐患。《商业银行法》第35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还款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然而部分银行职员工作态度不严谨,对于企业所提供的资信证明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没有审查清楚,造成信息不对称。在担保环节中,银行职员对担保人审查不严,相关知识掌握不完整、担保意识差,导致让“有心人”有可乘之机。

(2)风险管理。银行业竞争激烈,部分银行为了增加收益,急于放贷收取利息,对贷款业务持“重贷轻管”的态度,部分贷款业务规定也流于形式,缺少真正的风险管理意识。一味地贷出而不考虑是否能收回贷款并做好贷后的风险监控,致使银行不良资产的数量陡增。

2.产权制度约束

国有银行的管理者一般由国家直接任命,会被行政政策所左右,遵循政府指令开展执行各类业务,银行和国家政府之间成了委托——代理的关系。一部分被任命的管理人员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取得更高的业绩、获得上一级的信任,不惜用作假的手法来掩饰其劣迹。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受政府影响,缺少自主权,在工作中国有银行更是被当作是政府的职能部门,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过多,使其经营目标多元化而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此外,产权关系不明,缺少利益驱动机制,弱化了银行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缺少发展动力,直接影響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数量和不良资产率的降低效率。

四、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1.减少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适当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干预。针对企业积极还债、履行债务责任的行为进行激励,对拖欠债务的行为给予惩戒。另外,给予银行自主管理的权利,不参与银行贷款发放贷款对象的选择,不做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 “中间人”,减轻银行的压力;对待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态度要一视同仁,给予二者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性政府政策的作用,取得政府和人民银行的支持和理解。地方政府应帮助银行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譬如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按期还贷;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重新构建“银行、企业、政府”三赢的构架;国家注资帮助剥离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量等。相关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公正、公开、公平地处理银行的经济纠纷问题,加大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

2.深化企业改革

企业的低效运营是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直接原因,减少不良资产要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信用指数。树立企业诚信意识,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加大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加强组织之间的协作,让企业信息透明化便于社会监督,从而更好的进行风险监控。企业改革要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积极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的完善和健全,健全企业的体系,让国有企业“年轻”起来,不再走靠政府帮忙、靠银行扶持的老路。

3.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作用

对于大量的不良资产,我国采取直接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先后建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与国外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更加多元化:一是化解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二是支持国企改革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帮助重点企业扭转脱困;三是最大限度地保全资本、减少损失。多元化的特点使得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难度加大,若能发挥好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这将对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起到推动性作用。

要学会约束和激励资产管理公司,完善资产管理公司的产权体制,通过股份制改造来吸收外部资本和民间资本来减少资产管理公司资金不足的压力,来充分发挥它的市场作用。总之,资产管理公司对于不良资产的减少至关重要,也是世界各国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最有效的方法。

4.提高银行管理水平

(1)完善银行管理系统。将客户按照一定的等级划分,这样不但可以更好的对客户进行贷前分析,且更加有利于贷后的风险监控。完善的管理系统可以使客户信息在各银行之间更加的透明化,从而有效的避免客户以按揭的方式贷款所造成的不良贷款并且方便银行进行管理。虽然在客户管理系统的技术上还有欠缺,但是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扬长避短,完善管理系统也指日可待。

(2)打包不良资产。就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而言,打包不良资产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不良资产包既包括信贷资产也包括非信贷资产,而不良资产包处置的参与方一般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在有投资者或者地方政府协助处置不良资产包的时候,投资者和地方政府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为不良资产处置的参与方。在打包不良资产的时候应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把不良资产按等级划分,选出价格较高的不良资产;或从行业、担保人等方面,分出有关联的不良资产进行捆绑;捆绑组合好的不良资产的价格进行理性的分析,争取得出合理的价格。购买方和银行相互合作,切实将打包好的不良资产处置掉,尽量减少银行的亏损。

(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收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也就是说债权人把不良资产进行科学的包装,和企业一起通过一些方式使其上市,以证券的方式重新面向民众,借助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收回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将强了我国资产的流动性并且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等好处,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形”风险。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技术操作不过关、证券化过程中的成本过高等问题,所以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要选择高技术水平的人员,来完成不良资产的处置并且尽量降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本,完善信用评级制度等方法来解决资产证券化中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原阿茜.我国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研究[J].时代金融,2019,(26):120~122.

[2]杜尔玏.新一轮不良资产的形成机理、清收障碍与处置创新[J].求是学刊,2018,(03):74~81.

作者简介:

郑鸽,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探析
烂尾楼资产证券化及定价方法的探讨
浅谈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特殊目的载体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