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精神”的文化特性与价值浅析

2020-07-06 10:56宋玉娟
青年生活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宋玉娟

摘要:“沂蒙红嫂”把吃苦耐劳、勇敢善良、舍己为人的纯朴品质与坚定的革命意志相结合,创造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沂蒙 “红嫂精神”具有坚定的革命性与鲜明的时代性、深厚的群众性与鲜明的地域性和积极的奉献性与独有的女性文化特征。“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华女性美德的继承和弘扬,同时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充分体现,具有提升文化自信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沂蒙红嫂;红嫂精神;文化特性;文化价值

一、沂蒙“红嫂精神”的内涵概述

“沂蒙红嫂”是发源于沂蒙山根据地的一个伟大母性群体,是沂蒙广大妇女在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尊称。“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人民在战争年代做出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和沂蒙女性的崇高思想境界。

革命战争时期(1921年-1949年)的红嫂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党拥军、忠诚坚韧、无私奉献,这一时期出现了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掩护革命同志、办地下托儿所、保护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为动员参军毅然喊出“谁第一个参军我就嫁给谁”的梁怀玉、组织妇女架设火线桥的李桂芳,还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沂蒙六姐妹”等等。1947年《大众日报》曾报道新泰、沂中、沂北三个县“25位老祖母送孙子、213位母亲送儿子、157位妻子送丈夫、30多个姑娘送未婚夫、40多个姑娘送兄弟、父亲参军”的事迹。[李燕.从沂蒙“红嫂”现象看党的群众工作[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05):26-29.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几乎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她们做了315双军鞋、122万件军衣,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兵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人。[王春梅、方艳.沂蒙红嫂故事选[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9.3(23)

] 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和平建设时期(1949-1965年),广大沂蒙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在爱国增产运动中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主力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她们积极参加春种秋收、治理河田、打井抗旱、植树造林等劳动,以战天斗地的精神与贫苦作斗争,努力改变革命老区的贫穷面貌展现了思想意识的开放性。

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的红嫂精神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的开放性和精神品格上的时代性。她们中间有继承老“沂蒙红嫂”爱党拥军优良传统的拥军模范,有创业成功不忘回报社会的女企业家,有足迹踏遍祖国边关哨所的最美兵妈妈,有新时代带领乡亲们共走致富路的新女性。大量的沂蒙女性立足于各行各业自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投身于小康社会,为建设“大美临沂”做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

沂蒙紅嫂作为中国典型的英雄群体形象,把吃苦耐劳、勇敢善良、舍己为人的纯朴品质与坚定的革命意志相结合,创造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红嫂精神”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吸收几千年的沂蒙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又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唤醒了广大沂蒙女性追求独立和解放的精神,加之日本侵略者在沂蒙山区的暴行激起了沂蒙女性奋起反抗的精神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红嫂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沂蒙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凝结了沂蒙老区女性群体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献身革命的深厚情感和政治自觉。

二、沂蒙 “红嫂精神”的文化特征

“红嫂精神”是在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因此,“红嫂精神”有着鲜明的内在精神文化特质。

(一)坚定的革命性与鲜明的时代性

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集中凝练,“红嫂精神”生成于革命战争年代,饱经战火洗礼的沂蒙红嫂用血肉之躯践行了爱党拥军、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苦难深重的沂蒙女性通过识字班、夜校、冬学、村学等活动初步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通过解放运动,她们释放了双足也冲破了封建的枷锁。革命战争时期,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架设火线桥,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正如习总书记2013年所说“沂蒙精神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而历久弥新,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保持革命性的精神坐标”。[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沂蒙革命根据地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4.06.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任何文化都属于一定的时代。“红嫂精神”生成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成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革命理论也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赋予自己新的时代品格,呈现出新的时代价值。

(二)深厚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个政党,选择了人民,人民不一定选择它;一个政党,抛弃了人民,人民一定抛弃它[丁凤云.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8.

]。毛泽东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地创建之初,由于国民党长期以来对共产党的歪曲,所以根据地的妇女不敢接触共产党,为了赢得沂蒙女性的支持,我党做了大量的工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解放双足、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发放生育费、允许妇女参政议政、举办妇女半日学校和识字班等等。沂蒙“红嫂精神”是由沂蒙女性这一群体所创造的,她根植于沂蒙大地、根植于沂蒙群众,服务于沂蒙群众,体现了沂蒙地区尤其是沂蒙地区的先进女性的前进方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三)积极的奉献性和独有的女性文化特征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沂蒙女性做军衣、做军鞋、熬米粥、烙煎饼、碾米碾面,将自己的丈夫、儿子亲手送上战场,用乳汁救伤员,充分展现了她们政治信念的坚定性和价值观念的奉献性。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痼疾使得沂蒙女性受尽压迫,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解放了沂蒙妇女的双足也解放了沂蒙妇女的思想,她们挣脱几千年的封建枷锁,追求自由与平等,勇敢的与敌人做斗争,展现了独有的女性文化特征。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革命精神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创生主体的人民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创生主体是党和人民军队,而沂蒙精神的创生主体却是沂蒙当地的沂蒙群众。[丁凤云.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82.

]沂蒙女性作为沂蒙“红嫂精神”的创生主体,既有沂蒙人民思想和行为的共性元素,也具有其独特的女性性别元素,展现了沂蒙女性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舍己为人的淳朴品质。

三、沂蒙 “红嫂精神”的文化价值

(一)红嫂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具体表现

沂蒙精神生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革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沂蒙“红嫂精神”又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因组成,是中国革命文化在沂蒙山区的具体体现。人民是革命实践的主体,必然是革命精神的主体,沂蒙红嫂作为“红嫂精神”的创生主体,是由当时沂蒙山区的革命斗争具体目标、任务的需要决定的。沂蒙抗日根据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实施北占南下战略的核心位置,“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所谓兵员是胜负的根本,当时的沂蒙山区人口有420万人,却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拥军支前,平凡而伟大的沂蒙女性依然担负起了后勤工作,由此造就了“红嫂精神”。

(二)红嫂精神是对中华女性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社会学家认为,人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就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社会人。由此我们知道,大批“红嫂”出现在沂蒙地区绝不是偶然的,一定与这个地区的人文环境有关。沂蒙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源远流长的东夷文化在这里孕育,勇敢无畏的齐文化和守信重礼的鲁文化在沂蒙地区交汇融合,沂蒙女性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定会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早在南宋时期出现的抗金女英雄杨妙真,是“红袄军”的首领,她曾率领十万起义军转战于沂蒙山区,奋勇斗争,给腐朽的金王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到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虽然没有改变革命发展方向,却用厚实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和战争后勤的保障工作,她们没有扛起钢枪却用小小的针线做出了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她们没有冲锋陷阵却动员参军20万人,救护伤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沂蒙红嫂将女性文化中的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展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红嫂精神”对中华女性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三)红嫂精神是沂蒙红色文化的充分体现

沂蒙抗日根据地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拥有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战火催生的沂蒙红色文化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本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近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给沂蒙人民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孕育了水乳交融的革命文化和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调研时也说,他一来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继续发扬光大。沂蒙“红嫂精神”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更是沂蒙精神的名片,是沂蒙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在2017年10月18日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 人民创造了文化,所以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人民的自信,是人民对所创造文化的信心、信念,包括人民对自身的文化创建能力的自豪感和对所创造文化结果的坚定信念。这种自信的实现有赖于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王易.文化自信有赖人民主体性发挥[N].光明日报,2016-07-07(2)

]所谓人民主体性,就是通过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李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沂蒙红嫂精神是沂蒙女性群体创造的,其本身就包含着沂蒙女性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是沂蒙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的体现。红嫂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沂蒙老区在这片英雄沃土上的集中凝练,淬炼于战火之中,浓缩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更凝结着沂蒙女性的勇敢和智慧,是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是激励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强大,国家的强大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国人的自信更需要红色文化的支撑,因此,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充分体现,“红嫂精神”具有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价值。

小结

红嫂精神凝结着沂蒙女性“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发扬光大,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研究和挖掘红嫂精神的多维度内涵、文化特征和价值体現。老一辈的“红嫂精神”需要传承和弘扬,新时代的“新红嫂精神”也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续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鲜血液。“红嫂精神”不仅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沂蒙红嫂精神虽然产生和发展于革命战争年代,但不仅仅代表着过去;沂蒙红嫂精神虽然孕育和诞生于沂蒙革命老区,但她并不仅仅属于沂蒙地区;沂蒙红嫂精神虽然代表着沂蒙女性,但她更属于中华儿女。红嫂精神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不仅属于沂蒙地区和山东人民,更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李燕.从沂蒙“红嫂”现象看党的群众工作[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05):26-29.

[2]王春梅、方艳.沂蒙红嫂故事选[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9.3(23).

[3]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沂蒙革命根据地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4.06.

[4]丁凤云.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8.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