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爽 周丽 彭瑞敏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
《意见》的出台,让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教育家》杂志第四期线上圆桌论坛,围绕劳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中职校长,共同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议题一 :劳动教育为何被重拾?面临怎样的现实困境?
陈卫良:从历史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年到1965年。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学科知识与劳动相结合。除了专门的劳动课程,课外劳动活动也日益丰富、系统。国家还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描绘劳动者形象,塑造劳动典型,形成了全社会珍爱劳动的良好氛围,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第二个阶段,1966年到1976年。教育和工农业生产结合,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劳动,以学工学农代替学文,虽然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了解,但大幅减少学科知识和劳动理论的学习,把成人的职业劳动和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混淆,既增加了学生的劳动负担,也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
第三个阶段,1977年到2000年。学校教育确立了“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原则,劳动教育以专门劳动课程和校内外劳动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基本的劳动技能。1978年以来,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日益完善,也有专门课程作为载体,但是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劳动教育逐渐被弱化。
第四个阶段, 2001年到2012年。劳动教育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成为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并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但是由于其内容广泛、综合,师资力量匮乏,劳动教育很难被落实。
从现实困境看,一是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社会、家庭和学校存在轻视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常常被弱化、边缘化、娱乐化和惩戒化;二是劳动条件无保障,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劳动资源的使用缺乏融合;三是劳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四是师资力量匮乏,劳技教师不专业;五是劳动机会不充分,学生学业压力过大,家校共育机制不完善。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关系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劳动教育的重拾或者重提,不仅应当而且十分必要。
议题二:劳动教育实践的认识误区有哪些?如何纠正这些误区?
蒋学平:其一,学校一味追求分数,劳动教育“缺位”,学生只能整日在“纸上”进行所谓的“成长”;其二,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将“劳动”形式化,或变相“包装”,导致劳动教育严重“错位”,学生只得又把身体“填埋”于书本之中;其三,很多家长将过多“野心”加诸孩子,包办孩子学习之外的事务,剥夺了孩子的“立身”之本,加之学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本质而导致“越位”,学生最终会为家校越权下的劳动教育付出代价。当下,学校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走出教育囧境,可尝试从以下途径着手:
第一,劳动教育课程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立足学校实际,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及周边环境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给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劳动“菜单”。如利用学校闲置的空地、边角地带,开辟种植园。学生通过班级责任地认领的方式,对自己班级的所属地进行规划、设计、种植、管理,打造“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获得审美情趣,提升劳动乐趣。
第二,劳动教育生活化。陶行知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更要用好“生活”这本大教材。基于生活,给学生设置能够完成的劳动“任务”。例如:在学校当“小帮厨”,为同学提供用餐服务;做一做“教室绿化小卫士”,为教室的阳台、绿化角进行规划、设计、管理。让一切劳动教育灵感从生活中来,落实到生活中去。
第三,劳动教育合作化。家庭教育是学校建设的千军万马。因此,学校劳动教育要打破孤军作战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态度,与家长、社会各部门实现多方联动教育,将学校劳动教育的短板化为“优势”,才能真正将劳动教育执行“到位”。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课堂,把家长请进来,兼任学生的劳动课程校外教师;可以开展校园劳动节,以亲子合作的形式,推进校园劳动实践活动的趣味性、有效性。
总之,劳动教育怎样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教育部的文件上,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为孩子的未来人生助力,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
议题三:劳动教育该如何做“真”做“实”?
周建华:劳动教育的价值应求“真”求“实”。一是要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灵魂。二是聚焦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立德树人。三是突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四是关注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这一重要讲话,指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灵魂:一个精神,就是要弘扬劳动精神;两个态度,就是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三个行为,就是要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四个观念,就是要让学生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做“真”做“实”。一是劳动教育课程结构要做“真”做“实”。二是在劳动与德智体美育的学科间横向融合中做“真”做“实”。三是在纵向劳动教育的进阶与衔接中做“真”做“实”。总体设计上,小学阶段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适当参与生产劳动教育,从事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劳动,初步培育创造性劳动意识。中学阶段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以生活教育为辅,经常性参与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劳动,鼓励从事创造性劳动。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要做“真”做“实”。小学1-2年级,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助做,集体的事情共同做”;小学3-6年级,做到“家庭的事情习惯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集体的事情积极做”;初中阶段,做到“困难的事情想办法做,没做过的事情创新做,集体的事情主动做”;高中阶段,做到“职业体验尝试做,职业类型匹配做,大学及专业选择自己做”。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要做“真”做“实”。在劳动教育的评价方面,学校应更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的任务解决过程,给学生反思以弹性空间,评价重心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评价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对话,是学生与自己、与他人就劳动实践的质量展开对话的过程。
劳动教育体验要做“真”做“实”。一是要激发劳动体验。劳动教育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成长产生实质性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绪感受和学生的本体(身体)感觉,激发劳动体验。二是善于“聆听”劳动体验。主要策略包括“听到”或“看到”学生的体验并“共情”学生的体验。三是引导学生反思劳动体验。在平等对话中升华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主要策略包括“先跟后带”和“道而弗牵”。
议题四:劳动教育必修课该“修”什么?劳动课怎么做才能高效有活力?
杨中雷:一是要修“心”——尊重劳动,崇尚实践。人类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要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确立“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让孩子认识到,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能够创造出价值,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学习属于脑力劳动,是学生从事劳动的主要形式,我们不能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所谓劳动必修课,主要指的是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劳动实践,作为文化知识学习的补充,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要修“身”——拓展知识,提升技能。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一个小时的劳动教育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东西还要多。”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会在劳动实践中接触到许多文化课上学不到的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提升。同时学生在劳动中,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巩固深化了理论,又能更好地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己的本领。
三是要修“性”——磨练意志,健全品格。这里所说的“性”指性情、品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劳其筋骨”就是强调劳动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青少年将担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所以劳动教育是其人生必修课,不能缺失。从教育科学角度看,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劳动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徐雄:接地气的劳动课才能高效有活力。教育,说到底是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再有意义的劳动教育课,若不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使之内心排斥,这课上来何益?所以劳动教育课设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做到寓教于乐。我曾策划“自食其力的滋味”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决策过程,自愿选择劳动岗位。活动分几支队伍,各队下设统筹组、采购组、销售组、厨师组、宣传组和后勤保障组等,自行设计队名、标识和口号。从菜单的拟定、食材的采买,到食品卫生、安全预案的考量;从饭票的制作、销售,到海报的设计和张贴;从劳动音乐播放、奖杯的设计制作,到饭后碗筷收拾、垃圾分类清运,孩子们参与了完整的做饭过程,品尝到“自食其力的滋味”,通过合作增进了彼此感情。
有声有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打破传统教学的静态,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的育人氛围,让“知识”“能力”和“素养”,在一个更加宽阔的平台上转换。我们关注各队的竞赛成绩,如售出饭票数量;更关注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劳动态度、合作程度、劳动成果、美味分享、生活理解等方面一一进行考察和评估。
创新使劳动课高效有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校的校训。为了造就创新型人才,我校的劳动课特选取蕴含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五育”精神的主题内容;我们尊重不同年龄学生的选择和方法,包括“异想天开”的选择和方法,尽可能提升他们的劳动热情,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使其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由于创新永远指向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培植和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共同体生态使劳动课高效有活力。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我鼓励学生们向身边每个人学习。如在校园里,所有保安、保洁、厨师、维修工在本职工作专业化的同时,须参与教学,承担劳动教育的责任,形成教育共同体的新生态。
总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以创新精神为驱动,让学生在劳动中逐渐走进自己的精神生活,成就美好未来。
议题五:家庭教育中,如何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
王莉萍:我们对部分学生专门做过一个调查,大多数学生只会做简单的家务,80%在家里仅是扫地、擦桌子,经常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碗的不到50%,每位学生每天做家务时间平均不足20分钟。从高中生来看,做家务的时间更少:15%的高中生做家务是主动的,60%的高中生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做家务,25%的高中生,要么是家长要求也不做,要么是家长根本不要求做。34%的高中生做了家务之后有幸福感,其余是没有什么感觉。因此,可以说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更严重。一方面可能跟学业压力大有关,另一方面就是从学前到小学再到初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种现状很“可怕”。
如何从家庭教育、从家务开始,做好劳动教育?理解家长的担忧是关键。要站在家长的角度,从家长的需求出发,把话说到家长的心里去。首先,家长担心劳动耽误孩子学习,影响孩子成绩。其次,家长担心孩子离开父母后不能独立生活。最后,家长也担心孩子养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习惯。学校应从培养孩子的角度,针对家长的担忧,结合具体的家务,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务劳动具有强体、育美、树德、增智的价值。
第一,强体。比如清洁打扫房间,一套房子六七十平方米,有的家庭可能一百多平方米,整个清扫下来是很费体力的。家长得肯让孩子去体验、去受这个苦。第二,育美。比如整理出一個清洁亮丽的房间、为家人准备一顿可口的饭菜、为好朋友做一张漂亮的贺卡、为父母织毛衣等,当孩子做出一个满意的作品,表达一种美好的情感时,会获得感官和心灵的一种愉悦。第三,树德。首先应让家长意识到,要让孩子用劳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允许他不劳而获,“逼迫”孩子去做家务,特别是刷马桶、清理淋浴间地漏这一类事情。如果孩子每周都能很认真地做一次,这对他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能塑造他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精神。在清理污垢、污渍的过程中,孩子也能体会到体力劳动者的不容易,进而会去尊重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第四,增智。比如维修时,孩子会分析这个东西的工作原理,思考修理的办法;整理房间,先做哪样后做哪样,一个月收拾一次和一周收拾一次,两者的流程是不一样的,而科学的流程才能实现高效高质;再如烹饪,从蒸米饭、择菜、炒菜,怎么把这几件事安排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一桌丰盛的饭菜,这些都考验着孩子对各项工作的统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