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木作技术是我国传统建筑的核心技术,加强大木作技术的传承是促进民族传统建筑发展的必要举措。构建大木作教育基地,将建筑企业、职业院校、木作大师融合在一起,吸纳社会各方资源实施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管理模式,为传统建筑企业人才招聘和木作人才求职、在校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木作大师技艺传承和优秀作品推广、木作行业考级和职业技能竞赛拓宽了路径,筑起了平台,对促进大木作技艺的传承和發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传统建筑;大木作;教育基地;构建;运营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以砖木为主材、以木构架为承重体系,造型别致、传力科学,凝聚了历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木作是民族传统建筑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技术,构件制作困难、工艺复杂,需要经过长期实践训练方可掌握其要领。目前我国大木作教育基地匮乏,许多实践教学无法展开,导致大木作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受到严重制约。为了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基地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大木作教育基地应如何构建和运营值得深入研究。
一、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发展历程与保护传承
传统建筑记载着古代各个地区和国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物质与精神的象征与标志。[2]我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从考古发现来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我国古建筑的开端,也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干阑式古建筑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釆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据文献记载,《韩非子.五蠹》:“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周礼·考工记》:“宫殿,殷人四阿重屋”。春秋战国时期,木构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论语》描述“山节藻榄”,《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刻桷”[3]……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建筑物的美学形态,切合了华夏子民的审美心理,是礼乐之行的完美与统一,它将建筑凝固了礼的精神,并赋予其乐的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物化表现形式。[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造城运动”也在不断地推进,“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5]加强传统建筑人才的培养,为建筑文化的传承提供后续人才保障;将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段相结合,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空间,促进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已显得极为必要。[6]
二、构建大木作教育基地的意义与价值
(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大木作技艺
传统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木作是我国传统建筑的核心技术,传统建筑的保护发展与大木作技艺传承息息相关。我国传统建筑精美的造型、巧妙的构思、科学的传力无不凝聚着历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由于大木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度很大,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锲而不舍地持续学习,真正做到手艺娴熟少则三五年,多则近十余载,其融合了榫卯连接、雕刻、彩绘、油作等传统工艺,吸纳佛学、理学等学派文化,集文化、艺术、技艺于一体,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的深厚底蕴。构建传统大木作教育基地,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大木作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分类教学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2019年4月30,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学识水平和社会阅历参差不齐的人搅合在一起,知识量多了,许多人就学不会,知识量少了,许多人就学不够,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传统建筑教育基地给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的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提供了实践操作平台,也给全日制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贴近生产实际的学习场地。
(三)有利于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
传统大木作教育基地的构建需要场地、经费、人员和技术,基地正常运营就必须有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如何构建大木作教育基地,如何实施科学有效地运营管理?高校传统建筑专业开展正常的实习实训教学,需要教育基地,传统建筑企业的作业人员为提升技能,需要进行专业培训,也需要教育基地,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高校人才队伍和理论教学资源优势完成规定的理论教学任务;发挥企业拥有的生产场地、设备和高水平木作工匠优势,指导学员完成专业实习实训,实现资源共享,还可通过加盟的方式吸纳中小微企业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参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
(四)有利于人才流通,促进木作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木作教育基地的构建与运营可以吸纳企业和社会的高水平工匠开展技艺传授,依托基地开设木作工作室,进行传统工艺技艺传承,也可吸纳高校教师来基地,通过实践升华理论,促进传统建筑行业理论与实践大师的合作交流,通过举办专家讲坛和行业高峰论坛,构建起学校、企业和木作大师交流协作平台,实现多方共赢,有利于大木作技术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
(五)有利于“1+X证书制度”的推广与实施
《实施方案》指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传统建筑教育基地的构建。第一,能满足日常实践教学;第二,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举行传统建筑技能竞赛;第三,开展社会培训,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充分发挥综合效能,提升行业技能水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我国传统大木作教育基地的构建
(一)基地选址
大木作教育基地的构建以传承大木作技术、培养高质量传统木作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从我国早期考古和文献记载发现,传统木构建筑起源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立柱落地,支撑平台,不受搭建场地地形的限制,能有效解决潮、蛇、兽的侵蚀和威胁,以武陵山区苗族、土家族、侗族为典型代表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依旧传承这种木构架形式,形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大木作教育基地的选址应服务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宜在木构建筑发展旺盛的地区进行选址。
(二)构建思路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而合作教育及合作教育基地是其中的关键。[7]传统建筑大木作教育基地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构建起行业、企业、学校和木作大师之间协同发展的平台,围绕传统建筑木作的实施过程、关键技术、重点难点进行展开,建立木作大师工作室,建立传统木作陈列展示厅和实训操作工作坊,为学员提供系统学习的实践条件。大木作工作坊的构建遵循木构架房屋的作业程序和技术要领,按照整体肢解、分部组合、视频演示、实践操作的构思理念由简及繁、层层深入,从榫卯连接、斗拱、构架、曲屋盖的制作到展示项目整体形成,分阶段、分步骤、分作坊展开。学习过程中将实操的要点与理论规范结合,连同模型展示并在视频影像中重点复述和再现。每个作坊建立大师工作室,以大师为首的团队围绕作坊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內容开展创新研究和社会服务。
(三)构建内容
1.榫卯连接工作坊。榫卯连接是传统木构架的基础,也是核心。榫卯连接种类繁多,构造复杂,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从榫卯连接入手,可以根据构件的形状、尺寸学习选材、齐料、弹墨和制作榫卯,其核心是弹墨,具有高深的技术含量,决定最终连接是否合缝。通常弹墨工作由大木把作师傅来完成,他们没有施工图,一个项目有成千上万个构件和榫卯,所有构件与连接都集聚在他们的大脑里,一旦出错会导致大量材料损毁,因此弹墨技术责任重大,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和空间想象力。构建榫卯连接工作坊,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各种连接方式,让学员进行观摩、实践,进一步掌握木结构连接的基本实操要领。
2.斗拱工作坊。斗拱是官式传统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铺作”,清代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斗拱,置于柱顶、额枋、屋檐或构架间,展现建筑的端庄大气和优美造型,在宫庭、庙宇和大户人家的宅院中广泛采用。斗拱,“斗”为斗形木垫块,“拱”为弓形的短木;“拱”架于“斗”之上,向外挑出,“拱”端再叠“斗”,如此纵横逐层交错叠加,“以山压檐”,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达到增加出檐深度的目的。唐宋时期,“斗拱”同梁、枋合为一体,一方面增加出檐悬挑深度,另一方面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明清之后,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蜕化,基本成了柱网与屋盖构架间的装饰构件。[3]构建斗拱工作坊,让学员学会弹墨和榫卯连接技术后,依照实体展示和虚拟仿真技术从小型构件开始构件的下料和连接制作,领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精湛技艺和优美造型,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木作文化的深刻内涵。
3.构架工作坊。木构架是传统建筑房屋的骨架部分,其决定了房屋的高度、层数、开间和进深,对立面造型也有重要影响。构架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三种。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置于柱之上,顺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起来。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室内空间不大,适用于一般民居;抬梁式木构架,立柱于基础之上,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立短柱,短柱支短梁,如此层叠,由于大跨度的梁减少了立柱的数量,获得了较大的室内空间,广泛用于宫殿、庙宇;井干式木构架,用天然圆木、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商周时期广泛用于陵墓建筑及棺椁,如今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采用。[8]构建木构架工作坊,让学员领会中国传统建筑的骨架构成,形成房屋的雏形,通过视频播放,小比例实体展示,引导学员在现场进行木构架制作。
4.曲屋盖工作坊。屋盖部分是我国传统建筑最厚重的部分,其集文化艺术于一身,具有鲜明的规格等级之分,体现了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常用的木构架屋顶形式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等,加上反曲的屋面,灵动的飞檐翼角,构成了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独特精美、大气磅礴的外形,也展示出了我国封建社会分明的等级制度。构建曲屋盖工作坊旨在让学员领略我国传统木构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艺术设计,掌握各种屋盖的特点,通过小比例模型制作程序和视频影像引导学员进行曲屋盖设计与实践操作。
5.整体效果展示厅。依据一套标准庑殿重檐顶施工图,按比例建造实体项目作为教学样本,并通过视频和影像展示施工的具体过程。学员完成榫卯连接、斗拱、构架、曲屋盖制作之后,依照图纸小比例完成实体项目的施工,作为学员毕业实习或阶段性实训成果,以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效。
四、传统大木作教育基地的运作机制
大木作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需要经过长期切实有效地训练才能领悟和掌握,大木作教育基地为在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供了场地保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那么大木作教育基地应如何运营和管理?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如何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支撑区域发展?
(一)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10]大木作教育基地的构建与运营应履行社会职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服务于传统建筑专业教学。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践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1]构建大木作教育基地,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创业和展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赢得政策支持。
第二,服务于区域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指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以武陵山区为代表的民族地区是我国大木作技术培育和发展的沃土,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大木作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契合了党中央、国务院工作的重要决策和部署。
(二)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以校企为主体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12]。大木作教育基地如何构建,如何进行有效地运营和科学管理将关系到基地的生存和发展。探索以优质高职院校和传统建筑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传统建筑大木作教育基地总部,申请独立法人,吸纳中小企业和职业院校参与,发展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经营管理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在全国范围发展分部,由总部控股或以加盟形式成立分部,分部经理由总部任命,财务由总部统一管理,推进实体化运作(如图1)。各教育基地下设大木作技术部、基地管理部、人力资源服务部,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大木作技能考级及行业技能竞赛提供服务。构建大木作基地网络服务平台,为企业木作技能人才招聘和木作技能人才求职提供便捷途径,为木作大师开设文化讲坛、传授技艺、作品展示提供良好平台。大木作教育基地的构建,为企业的人才招聘和职工专业技能培训提供可靠保障;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招生就业拓宽路径;为区域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来源和技术支持。大木作教育基地成为传统建筑企业、职业院校、木作大师、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沟通衔接的纽带,集实践教学、员工培训、考级考证和社会服务于一体。教育基地在构建和运作过程中明确各方的权责分工与角色定位,把握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科学管理,形成资源高效整合兼顾稳定性、保障性、长效性和综合性的新模式, 聚集宏大的规模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13]
(三)探索运作模式
以大木作教育基地总部为核心,高职院校、区域企业和地方政府通过教育基地交织在一起,依托教育基地构建集教育教学、文化传承、企业人才招聘、技能人才求职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服务体系,从实体经营和网络服务两个方面进行运作管理。
第一,大木作教育基地总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施公司化运作模式,按股份行使股东权利和履行相应义务。传统建筑方面的龙头企业和优质高校联合控股,其它企业和学校以一般股东身份参与基地的运作管理。属于股东的企业或学校,在进行员工技能培训或实习实训时享受政策优惠,并享有基地赢利分红和承担亏损债务。
第二,基地通过实体培训(包括政府安排的社会人员、企业员工、在校学生)举办技能考级和竞赛,开设网络服务平台(企业人才招聘、人才求职、作品推广等)所得归入基地正常赢利。
第三,基地网络服务平台是基地对外宣传的窗口,缔属于大木作基地总部管理,实现总部与各分部之间协同合作、资源共享。
第四,基地网络服务平台设企业登录、高校登录、管理人员登录、学员和社会人员登录四个入口。所有到基地参加学习的学员均免费分配账号并享受一定优惠政策,学员可以自行登录查看培训教育的成绩,下载相关资料,发布求职信息;对于未参加培训的社会人员也可以通过注册后发布求职信息,个人成功发布的信息,仅后台管理人员可见,企业不可见。企业通过分配账号或自行注册登录发布招聘信息,成功发布的信息,仅后台管理人员可见,求职者不可见。基地网络服务部在后台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通过注册和登录信息与企业及人才进行沟通衔接,企业和人才分别与基地签订委托服务协议,基地为企业分配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人才推荐意向的企业,向企业收取一定人力资源服务费,搭建起企业和人才需求的桥梁,从而解决企业招人难和人员求职难的问题。
第五,基地总部与分部之间,采取控股或加盟形式,总部对分部的业务经理和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任免权,分部资金往来由总部统一管理,分部与分部之间通过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五、总结
大木作教育基地的构建,为高校传统建筑木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传统建筑企业木作员工的继续教育以及爱好传统木作人员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场地保障;为木作企业人才招聘和木作技能人才求職提供了便捷途径;为木作大师开展技艺传承和木作文化推广提供了传播的窗口。大木作教育基地的构建,将传统木作企业、学校、大师融合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意义深远,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楼西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3] 李辉政.“文化自信”视阈下我国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中外建筑,2019(11).
[4] 姜欢笑,王铁军.和谐之美——论中国传统建筑之文化生态与精神复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273-275.
[5] 张友军.现代都市目标下传统建筑传承对塑造宁波特色文化城市的作用及其发展模式[J].艺术评论,2013(01):132-135.
[6] 蒋卫平.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J].艺术百家,2016(03):246-247+250.
[7] 陈江伟,深化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2):213-215.
[8] 刘淑婷.中外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5.
[9] 黄玮,孙小平,孙文志,冯锡炜,李焱斌.地方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创新性设计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2):214-216+257.
[1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4-16)[2019-10-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11] 王铁峰, 蔡英,王海龙,郝保水.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8):202-204+230.
[12] 林敏,梅彦平,葛日波,王进,王延平.校企合作共建电气类实践教育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1):222-225.
[13] 卢颖, 赫国胜.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教育基地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5(06):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