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汉琴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 QCC) 在新生儿降低新生儿吐奶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新生儿吐奶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 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的新生儿吐奶率由之前的38.9%降至 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品管圈管理降低了新生儿吐奶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 新生儿吐奶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6-129-01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作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吐奶或溢奶是新生儿和婴儿很常见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吐奶是生理性的,较严重的吐奶有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乱或消化道梗阻的表现。 同时,在新生儿的护理上,吐奶可能会引起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时可发生新生儿窒息,降低新生儿吐奶的发生率可有效防范护理风险。 降低新生儿吐奶发生率的品管圈势在必行。笔者对我科新生儿吐奶实施品管圈管理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内容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QCC 成员组成 品管圈共10人,确定QCC小组名称为保宝圈。辅导员由妇儿科科护士长担任,圈员由儿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
1.2 确定主题 召开全体圈员会议,通过评价法对圈员们提出的每个主题进行评分。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新生儿吐奶发生率。
1.3 活动时间 品管圈活动日期为 2019年 2 月 ~2014 年 9 月。品管圈活动小组每周开展二次。
2 活动内容
通过对改善前新生儿吐奶发生率进行分析,围绕主题,热烈讨论,分析原因及预防方式,制订相应对策,实施对策,确立改进目标。
2.1 分析现状和设定目标 活动初,做了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儿24小时内易发生占42.4 %;体位不当占24.2% ;喂养不当占15.1 %;喂养后搬动患儿占 10.8%; 喂养过量占7.5%。
2.2 学习交流 利用科室业务学习和科室晨会时间、圈会时间,组织圈员学习相关制度、流程、操作方法;针对吐奶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整改措施,共同提高。
2.3 完善存在问题
2.3.1 用生理盐水洗胃,洗胃禁食6h后试喂5%葡萄糖水5ml,每隔2h喂1次,喂2次糖水无呕吐后给予喂配方奶2~10ml/次,每隔2h喂1次 。24h患儿无呕吐、腹胀者,再根据医嘱按需喂养。
2.3.2 针对翻动患儿致吐奶的原因,医生查房、治疗及护理繁多、分散的特点,尽量集中护理工作,喂奶过程及喂奶后30min尽量避免搬动患儿,喂奶前更换尿片,使用镇静药物做检查的患儿,2h后再喂奶。
2.3.3 喂奶前对躁动的患儿先予以安抚,患儿头部抬高15~30°,小毛巾垫于颌下
奶嘴送入口中,充分包裹奶嘴 ,每次喂奶后,应轻拍背部,让气体排出。同时注意右侧卧位,有利于胃的排空。 喂奶后及时将奶瓶拿走,避免吸入空气, 根据患儿之前的奶量给予适量的奶,不要过度喂养,导致吐奶。 加大对患儿的安抚力度。
2.3.4 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儿观察精神、呼吸、神智、吸吮力、哭声等生命体征 ,一旦發现窒息等异常情况时 , 及时上报医生进行有效处理。
2.4 规范质量检查控制 加强护士喂养知识的培训。不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喂奶手法进行抽查,考核。规范新生儿喂奶流程。圈员之间班班交接,检查吐奶情况。圈长每隔二天次督察喂养质量,并将问题及时反馈圈员,找出质量问题,在圈会上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3 结果
通过对保宝圈的管理,新生儿吐奶发生率由改善前38.9%降至 7.5%。QCC活动改善后与改善前比较,发生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4 讨论
现代医学服务模式对医院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品管圈管理小组模式的应用使全体圈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且全员参与,加强了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这次品管圈活动,不但提高了儿科护士专业操作技能,还增强了护理团队合作精神,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庭芳,刘勇. 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