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颖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加上繁重的学业压力,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梳理了开学到现在的个案后,我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存在共性。其实,只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心里,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很多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活在当下才能征服焦虑
有一位来访者,每次考试基本都是第一名。但有一次考到了第五名,她崩溃了,她哭着说:“其实每次考到第一名,我一点都不开心,反而更加焦虑。如果下次不是第一名,我该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我看着堆积如山的书本和练习不知所措。努力了一个月,考试排名反而落后,我这个月的努力还有没有意义?”
不少学生内心都有这样的声音:“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努力学习?”“当努力看不到回报的时候,怎么让很累的自己坚持下去?”很多时候他们感到迷茫。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目标,尤其是一些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只盯着分数和排名,在乎别人的看法,即使考了很好的名次,依旧很焦虑。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在某次成绩下滑时爆发,让他们崩溃。如果一直用分数和排名这样的动机和结果来衡量“努力”的意义,就很容易陷入迷茫和沮丧当中。
推动学生在压力下前进的动力,一是对未来目标的憧憬,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成绩,而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己生涯的规划。二是要享受当下奋斗的时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沉浸在一件既有挑战性又能胜任的事情里面时,会保持兴奋和充实的体验,会忘掉时间的流逝,在結束的时候长舒一口气,感到疲惫而有成就感。这就是生活里“发光”的时刻,它来自内在的快乐,不仰仗别人的评价,不依赖环境和物质,无关分数和排名。它会让你觉得,这一天没有白活,现在的你比昨天又有新的收获。这种感觉才是让我们坚持努力的动力。
每一次情绪波动都隐含着成长动力
情绪问题一直是学生心理问题最普遍、最直接的反映。处在情绪当中的人容易失控,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一位表面上看起来很乐观的学生,来到咨询室给我看她伤痕累累的手臂。她说每次情绪失控时就会伤害自己,事后又很后悔,但是没人能够理解她的心情,反而一味地责备她不懂事。她讨厌这样的自己。
情绪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喜、怒、哀、乐都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所具有的情绪,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特别是当悲伤、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扑面而来时,不能认为它们不好,一味地压制它们,试图消除它们,过分的压抑最终只会导致失控。
当学生处于情绪当中时,教师要先帮助学生处理好情绪,再解决问题。这时候需要理解和共情,可以对学生说:“我明白你的难过,不会对你指手画脚。我愿意陪着你,但是我不急于把你变成我所期待的样子。”有时候,让学生宣泄出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其实就是一种疗愈。
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到行为和情绪背后的真正心理需求。如,悲伤是社会链接功能(求助他人),愤怒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攻击他人,恐惧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回避危险。当一种负面情绪或者不良行为反复出现时,试着去探寻一下真正的心理需求。要学会觉察它们,然后沉浸其中慢慢体会,看看是什么事情引起了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为什么自己会有这些负面情绪。就如那位伤害自己的学生,我在咨询过程中“听”到了她内心的声音: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肯定。等弄清原因后再去调整心情,这些负面情绪会慢慢消失或者转化成正面情绪。
负面情绪如洪水。我们不能“堵”,而应该去“感受”,去“疏导”。让它们自然地流动,最终慢慢消失。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有位班主任问我:“我们班有个学生一到考试就各种不舒服,做了各种检查,根本没什么问题。你说他是不是装的?”
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如一上学就头晕、头痛、胸闷、恶心,但没有器质上的病变。他并不是装的,是真的感到不适,这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现。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身体和内在会通过各种方式与我们沟通,如情绪和疾病。有些问题无法表述,有些情绪未被处理,在压力或外界刺激下通过身体问题表达出来。如,内心的冲突可能是害怕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不允许自己失败,不许自己有退路。一旦身体出现问题,父母不会责备,反而会更加关心,这样,自己的失败也有了一个借口。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培养身体的感受力,学会和自己的身体建立深度联结。可以和学生做这样的练习:“当身体出现一个症状,这个症状里有没有藏着一个想法?你可以问问它,如果它可以说话,它会说什么?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当它用不适提醒你的时候,记得一定要问问它想对你说什么。”对于反复出现躯体问题的学生,建议家长寻求专业的帮助。
每个学生都渴望“被看见”
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需求,最渴望被自己的权威人士看见。对于学生来说,权威人士就是父母、老师、自己崇拜和尊敬的人。
每个班都会有一些各方面都很一般的“小透明”,他们很努力但成绩平平。如果他们的努力不被看见,慢慢地,他们可能会越来越没有信心。所以,我们要看见成绩的进步,更要看见默默的努力。每个班也有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的问题可能就是内心需求未“被看见”,我们要做的是“看见”学生,“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我们一生的“修行”都在寻求被理解、被看见,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最大可能地被看见。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