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关系篇

2020-07-06 03:31薛晟马素红魏华孙昊施英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0年4期
关键词:开学距离作业

薛晟 马素红 魏华 孙昊 施英

因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和父母发生冲突,怎么办?

小涛今年高二了,除了线上学习不得不使用手机,不学习时他也忍不住想玩手机,父母很担心。妈妈数落他:“作业不写,夜里不睡觉,起早贪黑打游戏,这样下去,你说你可怎么办?”小涛不服,和妈妈顶嘴。这样的状况多次发生,小涛和父母的关系日渐紧张。

疫情期间,每天被困在家里,这对活力无限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陪伴了他们;另一方面,孩子和父母每天朝夕相处,亲子关系问题以及一系列的行为、情绪等问题被放大,导致亲子冲突频发。小涛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呢?

1.科學合理安排时间。

要做好学习计划并告知家长,让家长放心,如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何时做,如果这件事情需要父母监督,还要写上怎么安排、怎么监督,制订好计划后认真执行。

2.改变沟通方式。

可以对担心的父母说:“之前每到周末或寒暑假,都是我自己管自己,作业也都写完了。其实,以前假期里也玩手机,只不过你们不在家,没看见,就不担心了。现在,你们天天都看着我,觉得我光玩手机,不写作业,实际上我自己有安排,作业已经写的差不多了……”父母听了之后也就释然了,不再焦虑,亲子关系得到缓和。

3.积极接纳,换位思考。

疫情中,家庭成员的负面情绪会比较多,父母也会紧张焦虑。这时,可以利用手机联系老师、同学,也可以帮助父母联络亲友,收集有用的信息,购买生活必需品,加强彼此的情感联结。

4.转移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可以开展家庭亲子游戏活动,用父母的陪伴代替手机的陪伴。在亲子游戏中,孩子与父母平等参与,有利于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亲子关系。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薛晟)

家人每天对自己事无巨细、各种叨唠,怎么办?

复学第二天,八年级的小刚来到咨询室,气呼呼地吐槽:“老师,你给评个理,早上我前脚刚跨出家门,就被我妈一把拽回,勒令我必须加件外套;放学到家,书包还没来得及放下,我妈就问班级同学有没有发烧的;晚饭时间,我端起碗正准备吃饭,我妈却一脸狐疑地问我有没有洗手。你说这个日子让我怎么过?”一通牢骚过后,小刚耷拉着脑袋,满脸愁容。

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事件,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很多人都会感到不知所措,一筹莫展也是情理中的事。小刚的遭遇又有怎样的普遍性呢?

首先是矛盾的个体。女孩在11 ~ 13岁,男孩在12 ~ 14岁,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面临生理的相对成熟与心理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物质上,都没有具备独立的条件。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由于社会经验、生活经验不足,经常碰壁,不得已还得向父母寻求帮助。物质上的依赖更为明显,没有经济独立,离不开父母的照料。

其次是别样的焦虑。疫情期间,一些父母恐慌、焦躁、不安的情绪来不及掩饰,传递给了孩子,如,为了远离感冒,希望孩子穿得比平时多一些;为了远离病毒,密切关注班级同学的健康;一旦发现孩子在吃饭前忘了洗手,就大声训斥。

面对父母的事无巨细、种种唠叨,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坦然接纳。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如疫情的发展,家庭成员相处的快乐与尴尬,网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等。当知道自己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时,就会豁然开朗。

2.真诚沟通。

严重的疫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第一次遇见,猜测、慌张一下子涌来,当感觉喘不过气时,也许就到了一起坐下来讨论的时候:我们这是怎么了?可以怎样调整?和父母平心静气地交流、沟通,或许就能理解父母“无微不至”“各种唠叨”背后的责任担当和护犊情深。

3.专注学习。

当明白了今天的平安与健康来之不易,了解了适度的压力是成长的助力后,就可以一边对关心自己的人说声“谢谢”,一边义无反顾地开启“当下能做”的:向着目标,调整计划,开始脚踏实地的第一步。

(江苏省常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马素红)

复学后,同学之间貌似不如以前那么亲近了,怎么办?

经历了超长的假期之后,终于迎来了开学,小莉从来没有这么渴望开学。可是开学没几天,她就有点郁闷了,情况和她期望的有点不一样。每个人都戴着口罩,教室里同学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没有了,大家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前吃午饭和午休的时间就是和好朋友交流感情的最好时光,现在吃饭要保持距离,也不能随意说话,交流的机会少了很多。再加上之前在家上网课不用心,成绩下滑,第一次测试就和其他同学拉开了差距。尤其是好朋友小娜,以前两人成绩差不多,可是这次差距有点大,小莉感觉小娜对自己的态度好像越来越冷淡。为什么开学后同学之间的关系疏远了?

是什么让同学关系变疏远了?好朋友小娜真的因为小莉成绩不好对她冷淡了吗?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可能是什么原因让小莉有这样的感觉。

首先,距离会影响心理感受。社会心理学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空间距离按照亲密度分为:亲密距离(45cm以内)、个人距离(45cm ~ 120cm)、社交距离(120 ~ 360cm)和公众距离(360cm以上)。以往我们和亲近的人相处时空间距离较近,有肢体碰触,面部表情清晰生动,现在空间距离拉开,又戴着口罩,很容易给人带来疏远的感觉。

其次,人们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获得自我评价。当我们总是与比自己好的人比较时,就容易产生“不如别人”的负面评价,如果这时候正好情绪低落或比较敏感,就会将“不如别人”的想法和别人的言行联系起来,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敏感。

针对小莉这种情况,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换个方式,主动交流。

当前的状态是一时的,一段时间后就会恢复以往的生活。如果感到口罩和空间距离影响和同学的交流,不妨尝试换个方式,说不定会发现新的乐趣。例如,用传纸条的方式交流想法,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比手画脚”传递信息。

2.直面问题,不胡思乱想。

感到被好朋友冷淡时,与其自己胡思乱想,不如坦诚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搞清楚是自己想多了还是真的有问题。

3.及时收心,提高学习效率。

能够意识到差距并感到难过,说明这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学生。暂时的落后没有关系,在网络学习的这段日子,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问题,知识不够扎实、漏洞多,老师开学后会从头讲起。及时收心,提高学习效率就能很快恢复正常水平。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魏华)

寒假上网课时被老师点名批评了,现在开学了,要直接面对老师,怎么办?

寒假线上学习期间,小新的班级开启了每天早读网上打卡活动,小新因为没能按时起床,好几次错过了早读打卡。老师还要求每天及时在班级QQ群里交作业,因为没有老师面对面的监管,小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网课的时候偷偷看视频、和同学聊天、吃零食,结果好多作业不会做,经常不能按时交作业。为此,老师在线上直播课上点名批评了小新。现在学校开学了,小新一想到老师肯定要批评自己,就感到紧张、害怕,该怎么办呢?

疫情期间,学校通过线上教育的方式开课,并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逃避学习的现象。开学后,想到要直接面对老师,感到非常担心和害怕。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首先是注意力的缺失。在群体性灾难事件中,人们会将注意力选择性地集中在与灾难相关的敏感信息上,出现注意力窄化现象。一堂网课至少30分钟时间,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学生对有认知难度的信息较难保持长久的注意。

其次是师生互动的差异化。网络教学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有很大区别:在线上课时,因为没有老师的督促,学生可能会逃避学习;但是随着开学后进入课堂学习,学生会因为社交需求和现实的学业压力,希望获得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认可。

针对小新同学的困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换位思考,正确面对批评。

面对老师的批评,首先要冷静分析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自我反思问题的根源。然后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看自己,体会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2.接纳情绪,坦然面对老师。

紧张和害怕是真实情緒的体现,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当脑海里冒出这些念头时,不妨试着把害怕和紧张背后的想法写下来,这有助于寻找有效的资源,坦然面对真实的情境。

3.完善自我,学会高效学习。

要将正确的批评当成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少一点焦躁,多一点行动。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有疑问时主动与老师交流,多听听老师对自己的建议,做好当下,相信未来。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 孙昊)

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回来,遭到周围人的排挤,怎么办?

小童读小学时跟随父母从武汉来到苏州生活,他渐渐融入了这个城市,周围的人对他都很友好。这个寒假,他像往年一样跟随父母回武汉老家过年,没想到疫情暴发,他们在老家滞留了很久。所幸后来疫情得到控制,小童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苏州。返苏后,小童发现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不像以前了,小区的保安会在他们身后指指点点,邻居见到他们,打个招呼都是躲躲闪闪,然后就立刻大门紧闭了。学校老师专门对湖北籍的学生进行了摸底,明明是保密的,但他感觉班里的同学都知道了,纷纷远离他。小童感到很委屈,自己又没有感染病毒,为什么遭到大家的排挤?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病毒的传播不是某个地区某个人的错,驱赶病毒才是全人类要共同面对和攻克的难题。但一些从疫情严重地区回来的学生仍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或因来自疫情严重的地区而产生自卑感,或因在意周围人的眼光而变得过于敏感。为何这部分学生会产生自卑或敏感心理呢?

一方面是由客观原因导致。因为此次疫情集中暴发在湖北武汉,其他城市出现的病例也大多有武汉旅居史,所以,人们对于“湖北人”尤其是“武汉人”会加倍防范。来自疫情较严重地区的学生也许有过被“盘查”,甚至被拒绝、被排斥的经历,因此会因为自己的户籍或旅居史而感到自卑。

另一方面是由主观因素引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和成长经历会对其心理带来影响。如:比起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抑郁质和粘液质的人对周围人的态度更敏感,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那些家庭背景较差、社会地位较低、有过失败经历、被他人贬低或指责的学生更容易自卑和敏感。

对于像小童这样从疫情较严重的地区回来的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

1.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感受。

回想一下,当你亲眼看见周围的人不幸生病,或者打开手机看到数以万计的人感染病毒,你是不是也会对周围的人怀有戒备?其实不只是武汉,在其他地方也都是如此,与他人保持距离、提高防范意识恰恰是人们尊重科学、敬畏生命的一种体现。

2.调整认知,放下思想包袱。

消极的认知导致消极的行为,积极的认知则带来积极的行动。如果你坚信别人排挤你,就会找到一千个一万个证据来证明;如果你认为别人只是在防病毒,那你就会坦然面对。

3.顺其自然,用真心换友善。

如果真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你,请你相信,这只是极个别的人,不代表全体。请保持真诚,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真心能换来友善,相信人间自有真情。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施英)

猜你喜欢
开学距离作业
开学啦!
开学了(2)
距离美
距离
作业
床到马桶的距离
开学啦!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