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君
【摘 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手术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组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查诊断的准确性为96.67%,对照组检查诊断的准确性为76.67%,由此可见观察组的诊断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较佳,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与CT检查相比临床诊断价值更高。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CT检查;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诊断
文章编号:WHR201909171
在现阶段,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近年来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其致病因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压,主要的诱因为心源性脑栓塞,针对原发性脑出血,此病早期没有特异性表现,而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发病期间缺血部位脑血管再灌注后发生的继发性出血现象,临床一般可以通过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出局部的高密度造影出血[2]。出血性脑梗死在临床检诊断中较容易和原发性脑出血混淆,因此给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并且两种疾病的治疗方式不同,所以准确的诊断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对患者的脑出血愈合效果至关重要。笔者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的方式进行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检查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47岁,平均年龄为(62.0±5.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47岁,平均年龄为(61.5±5.4)岁。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CT检查:采用的仪器为美国GE 64排螺旋CT仪,针对患者实施平扫检查,层厚设置为10mm,层距设为10mm,结束后给予患者静脉输注造影剂100mL,增强CT扫描,同时给予三维图像重建处理。
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美国GE 3.0 TMRI针对患者实施扫描检查,其中横轴位的SE序列包括TIWI、TW2以及DW1冠状位为SE序列。其中扫面厚度设置为6mm,层间距设为0.6mm,扫描总层数为18层,针对图像实施观察分析,同时结合临床资料针对患者的病灶部位做出相应的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 19.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描述,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进行描述,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6.67%,两组诊断结果对比,观察组在诊断准确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近年来我国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因此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3]。出血性脑梗塞则属于临床中比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此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4]。该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部血管出现栓塞导致,在脑梗死中过程中脑动脉血管梗阻解除之后,栓子会流向脑血管的末端末梢的部位,导致脑梗死的部位出现脑部组织再次出血和坏死的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5]。现阶段我国老龄化人口逐年增加,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因此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习惯的改变,此病也逐渐呈现向年轻化趋势。此病发病较急,并且发展速度较快,如果患者在发病后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救治有可能会造成致残,严重者甚至是死亡。所以,给予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并且能够及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中的诊断效果较好,被临床广泛应用。该诊断方法能够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各个角度的扫描、增强扫面,与CT检查相对比,针对病灶部位的诊断更加精准,敏感度更高,有效地降低了误诊率和漏诊率,为患者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临床中要注意根据结合患者的病情、疾病史、临床症状表现等多种结果综合分析,采取核磁共振以及CT等诊断技术,提高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同时,核磁共振能夠引起电场产生,从而引起肌肉以及神经兴奋,给予足够的强度,可以出现叩击、刺激痛等外周神经兴奋感,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室震颤以及心脏兴奋,继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排除心脏疾病者,确保应用的安全性。在本次研究中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针对本院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不同的诊断检查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核磁共振成像的的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较佳,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与CT检查相对比临床诊断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 黄燕.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4):164.
[2] 蒋银仙.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05(93):167.
[3] 刘鹤,李洪义,高丹,尹燕伟.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估[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9):107-109.
[4] 陈巧娜.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磁共振成像分析[J].医疗装备,2018,31(12):46-47.
[5] 刘翠钰,梁伟智,牛犇.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02(05):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