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庭湖
摘 要:随着国家“三全育人”理念的极速推进,传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无法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是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应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改革,以到达预期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
大学是学校与社会接轨的重要桥梁,而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有效的融入社会生活,增强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促进个人与社会角色的有效转换,促进个人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正式规定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的是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要求》,自此,各大高校纷纷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日常课程教学中。但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来看,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育周期过短以及重视度不够等成为职业生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该课程教育的有效性。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的简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全员育人是一种全心的育人模式,教育主体包含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个方面,体现“四位一体”全新的育人机制。学校主要是指校园内可接触的教育人员和服务主体等,如专业教师、班主任、学生工作人员、思政教育队伍、“两课”专业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具有血缘教育关系的父母亲以及亲属等;社会主要是指具有社会人特殊教育的主体,如优秀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
学生主要是指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或者学生群体。全程教育,顾名思义为贯穿学生校园学习的整个教育过程,它是指从学生踏进校园到毕业的所有具有教育过程的全部时间,包含双休日、寒暑假等,特别是内在的思想政治贯穿式教育尤为重要。全方位育人除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包含各种各种教育载体活动:(1)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量化评优活动,如国家奖学金、地方奖学金以及学校奖学金评定工作;(2)学校资助工作,如国家助学金评审活动、勤工俭学工作;(3)校园文化建设,如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都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过程。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剖析
(一)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传统教学方式也在多数高校中根深蒂固,加上教学工具、资源匮乏等因素,无法短时间内改变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排课方式、授课形式以及教学模式。个别教师备课时,理论知识充分,但缺乏实践支撑,课程无法安排实践课程;部分教师的授课内容陈旧,亘古不变,按部就班,侃侃而谈,看似生动,实则缺乏活力;教学材料固定死板,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吸引学生;个别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误导学生。实际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像一门时事政治课程或者说是一门新闻报道课,不仅仅要时刻关注社会学科热门和特点,又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培养计划,每一次大型招聘会都可能成为该门课程的综合分析题,需要深入分析和解剖。
(二)教学形式单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主讲师一般由辅导员担任,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说教式学习心理,学生怯于辅导员管理不得形式上认真听课,但实际上缺少真正意义的思维交流,缺少课堂互动。这种角色偏差的授课,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个别教师一味的“读书本”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也是囫囵吞枣。当今新媒体飞速发展,信息获取更加的便捷化,教师应该抓住主流媒体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采取通俗文化的例子展开说教,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化解师生之间的代沟,更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提升学生兴趣,尽量避免学生逃课、上课玩手机或者睡觉等等现象。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我校高职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度增加,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又出现“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即企业找不到人,学生无法就业。微观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自身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宏观原因则是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心态、职业定位发生偏离。“高不成,低不就”是目前高职毕业生最普遍的就业心态,即使学校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拉升高就业率,但就业稳定性不强,跳槽现象较为频繁。學生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从学校教育层面而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职业发展规划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教育理论匮乏,发展相对落后,与高水平教育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国内职业生涯教育水平也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广西作为一个西部省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发展更是相对较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临繁重的教学压力和巨大发展压力。因此,当前研究当天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已经迫在眉睫。
在此环境下,高校有必要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归纳梳理相关理论研究,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教育体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途径,才能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路径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新时代教育领域,思维活跃度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严重“最烦闷”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知识库,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展开各项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借鉴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充分灵活地利用学校资源,而不限于死板的教学形式,陈旧的教学方法。居于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可以通过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量化评优活动平台展开教育活动,如国家奖学金的竞选就具有长期性,环环相扣,每一个缺口都可能会导致竞选失败,这就需要明确的规划意识和竞争意识,更需要全面发展的眼光;可以借助学校资助工作展开教育活动,如勤工俭学工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恩教育性,不能仅仅视之为解决经济困境的唯一途径;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展开教育活动,如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都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过程。
(二)采取灵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每个学生、每个班级和每个时段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症下药方可解惑。以我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例,可以借鉴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理念,教学可以不仅限于课堂或学校,可以让社会、家庭都参与进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一起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专职人员,辅导员可以积极参与到课程教育中,扮演监督和督促角色,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效果。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更对学生具有榜样激励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爱,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自然会对自己的生涯规划给予重视,从而达到灵活教学的效果。
(三)全面实施过程式考核
大多高校在都采取一学期十几个课时的授课方式,以及简单论文结课的形式进行排课。而本文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应只在其中一个学期开设,而应从学生进校至毕业,每个学期都应开设,落实三全育人的内涵教育。课程应重点考核学生的发展全过程,注重过程与结果考核,量化分析其中的影响因子,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量化探索,进而凝聚成教学成果。我们可以着重从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自我认知的程度探索,包含个人目标设定与完成情况、长短目标的完成度、影响个人发展的主要动态因素等;
(2)注重对于学生探索过程的评价;
(3)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对学生自我认知、目标设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记录归档;
(4)教学工作以及考核工作应贯穿大学生涯的每个学期。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新兴的学科,对学生是一种受教育机遇,对高校人才培养是一种挑战。虽然我们目前受限于教学资源,导致收效甚微,但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随着对这门学科的不断深入研究,肯定可以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而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考核措施等方面不断完善和调整,争取增加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时效性,更具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我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挥更大的教育引导作用,让三全育人的理念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学校的发展中发挥积极深远的影响。
參考文献:
[1]古长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J].科技展望,2015,25(29):189.
[2]申丽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3]李艳霞.“大数据”时代下《卫生法学》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初探[J].医学与法学,2014,6(05):20-23.
[4]张烨,黄炎,赵鹏飞,李阿会.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与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3(25):66+1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Z201808
作者简介:唐庭湖(1988-),男,汉族,广西玉林人,本科,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