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用的高校科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2020-07-06 03:21彭泳斌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产学研用精准扶贫高等教育

彭泳斌

[提要] “十八大”以来,推进农业科技产业扶贫成为加快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能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如何将“产学研用”运用至精准扶贫中、创新优化脱贫模式值得探讨。基于华南农业大学在河源市龙川县的精准扶贫实践,以“产学研用”模式为导向,探索高校科技产业精准扶贫创新路径。

关键词:产学研用;高等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28日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河源市龙川县因信息闭塞、科技落后,农产品长期滞销,无法以发展产业带动地区脱贫。随着“产学研用”模式快速发展,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农业科技企業、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帮扶实践中进行探索,为高校科技产业精准扶贫提供可借鉴的“华农”模式。

一、基于产学研用的高校科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内涵

我国学者对“产学研”达成了基本共识:“产”即产业或企业,“学”即学校,“研”即研究机构或研究所。“产学研用”起源于产学研模式,“用”即市场,代表社会需求,是“产学研用”的最终目的。周权锁将“产学研用”在人才培养上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整合利用特色学校教育、企业生产实践、科研机构实践等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模式。近年来,“产学研用”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领域已发挥独特效应,但在精准扶贫中尚未发挥显著作用。精准扶贫层面的“产学研用”可理解为:以贫困地区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技术、生产力、收入等为重点,有机结合高校、企业、研究院所三者的人才、学科、技术等资源优势,对农村农业予以科技、产业扶贫,对农民予以扶智、扶志等的脱贫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用”与“三农”发展结合,整合涉农相关资源,多元协同助力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生活改善,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有效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用的高校科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实践

龙川县作为广东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贫困村与贫困人口数均为河源最多,山地多耕地少,气象灾害常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危害。其贫困村贫困现状主要为: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合作意识不足,农业商品、产业化意愿不强,新品种、技术接受能力低;基础设施、技术储备落后;农作物产量低、农产品质量差,长期未形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坚持发挥“农”字专长,长期聚焦“三农”问题,探索、积累科技产业扶贫的丰富实践经验和长效机制,致力于“产学研用”模式创新。自2016年以来,学校联合多家农业科技企业单位负责人,以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家,共同组成扶贫工作小组,在定点帮扶龙川县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法,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探索出一种“科技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

(一)产学联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及高校引导力量。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2016年广东政府《新时期精准扶贫脱贫三年攻坚实施意见》中将“产业发展扶贫工程”置于脱贫攻坚八项工程首位,要求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在龙川县扶贫实践中,华南农业大学与农业科技企业联合,充分利用贫困村自然生态条件,形成并发展主导产业,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贫困村电商扶贫平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一是学校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引导毕业生成立“绿稻人”扶贫电商公司在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中心村大米、鸡蛋等农产品,节省中间环节,扩展产品销路。二是学校积极引进南越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客家农产品网店,销售龙川茶叶、茶油等农产品,打造以中心村为基础,辐射整个客家地区的扶贫电商。三是学校与广东移动“岭南优品”电商扶贫平台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农产品销售经营模式,拉动了龙川多个贫困村的农特产销售。

2、培育稳定购销关系,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以农村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建立稳定购销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提供稳定渠道。一是学校联合南越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中心村建立茶叶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机制,要求农户接受生产计划指导,公司以高于市价10%价格收购茶叶。二是学校帮助中心村建立水稻专业合作社,引进崧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高于市价20%价格收购生态大米,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调动了农户种粮积极性。三是学校引进龙川湾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礼堂村家有劳动力贫困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探索“公司+高校+合作社+农户”合作开发模式,组织农户成立高山油茶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农产品品牌。

3、提供农业就业岗位,提升农户收入水平。打造“家门口就业帮扶工程”,提高贫困户就业和收入水平。一是学校发动当地校友企业龙川稻丰源农资有限公司在礼堂村建设由公司统一经营的高标准示范农田,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并将农业产业分红落实到村集体和各贫困户。二是学校驻村工作队将合适贫困户推荐至珠三角、河源、龙川等多家企业,落实务工就业。

(二)学研联合:发挥高校优势及研究院智囊作用。广东政府《意见》指出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加大科技产业扶贫力度,带动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在龙川县扶贫实践中,华南农业大学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挥人才、学科、技术三大优势。

1、将三大优势与贫困村需求结合。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指导贫困村发展产业。一是2016年学校研究制定《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由动科、海洋、林风学院等特色学院发挥各自学科优势负责不同科技产业扶贫项目,成立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全面对接礼堂村。二是学校和研究院根据中心村实际,安排农业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技术员驻村,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组织专家解决村民种植、养殖技术难题,并送出优质种子化肥。三是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学校于丰稔镇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分布式服务站,配备远程技术系统,实现专家农民面对面远程交流。

2、制定科学规划,准确把握地方特色。以科学规划寻找脱贫突破口,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一是学校扶贫办组织专家深入调研中心村,详细了解村集体经济、农业种植等情况,实地考察地形、土质、水源等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帮扶规划。二是为礼堂村引进一批如省农业厅“三高农业”示范项目、省林业厅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三是学校为龙川产业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完成顶层设计,贡献高校智慧,如多次组织专家深入各镇村,实地了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编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总体规划》等整体规划,及礼堂村等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规划,荷塘村、罗乐村等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3、扶智扶志结合,提高农民知识技能。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知识水平及劳动技能,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帮扶礼堂村期间,学校按照相关文件帮助贫困户学生落实教育补助;组织农业学科专家和博士以现场指导或开展座谈会等方式向全体村干部、种养能手和贫困户开展多场现代种养技术专题培训;组织村内种养能手和贫困户进入高校课堂、实训基地、科技园、新品种示范园等学习优质高产技术。二是帮扶中心村期间,为加深村干部对相关科技知识的了解,学校多次组织村干部参观现代化茶园、参加旅游扶贫村干部学习班。

三、基于产学研用的高校科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启示

目前科技产业精准扶贫仍存在部分难点:一是贫困地区农户人才匮乏,农业知识、技术落后;二是未结合贫困地区特色,难以形成主导产业;三是带贫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产品销售困难。如何充分整合“产学研”资源优势,最大化释放对“用”的扶贫效应,是高校、企业、研究院协同扶贫时必须思考的问题。高校科技产业精准扶贫的“华农”模式,形成产学用、学研用等高度融合关系,为“产学研用”在科技产业精准扶贫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主要总结为:

(一)培养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是抑制返贫、持续增收的关键。第一,高校、企业、研究院应正确发挥“产学研”优势学科知识、丰富人才储备、雄厚科技实力等作用,采用培训会、学习班、参观农业基地等形式,将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经验等传授给贫困户,使其在逐渐掌握农业技术的同时,还学会如何通过参与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环节来提高收入,从而逐渐改变过去仅靠种地谋生的现象。第二,应重点培育精通经营、管理、技术的本土化脱贫带头人,提高其自主发展能力,并带动整村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建设,破除贫困户“等靠要”观念,解决贫困户脱贫后出现返贫现象的问题。

(二)因地制宜是形成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原则。第一,高校、企业、研究院应在扶贫开发前深入调研贫困地区自然社会条件,全面研究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和现存问题,科学制定合理的帮扶长期规划与短期方案,逐步实现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第二,“产学研”应立足贫困村当地资源优势,根据实际发展种养、旅游等地方特色主導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业(品)”等行动,实现农业产业化并做出自家品牌,从而扩大对“用”的扶贫效应。

(三)利益联结机制是构建致富平台、实现共赢效益的保障。第一,学校引入企业参与帮扶后,可鼓励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切实保证贫困户利益,同时企业也能从中获取收益,激发其参与扶贫热情。第二,学校将企业和农户有机联结,可鼓励企业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经营,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如组建“企业+(高校+)合作社+农户”等产业联合体,通过“产学研用”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晔彪,徐凤菊.浅谈知识创新与“产学研”合作[J].科技创业月刊,2004(7).

[2]冯春燕.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

[3]周权锁,李荣,徐国华.推进深度“产学研用”合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

[4]罗瑞金,陈冬冬,李晓林.政用产学研助力精准扶贫——以河北沽源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

猜你喜欢
产学研用精准扶贫高等教育
对丹东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