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嘉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教授 丛琳
丛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松脊柱学组委员。2016年公派赴梅奥诊所骨科访问学习一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荣获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辽宁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青年医师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医大一院十佳青年医生等荣誉。
问:在“上医院看病受到限制”的疫情期间,您的患者中有人紧急实现了这种“从线下到线上看病”的转变吗?
答:我有好几位患者在春节前夕完成了手术,本应该在门诊进行术后随访,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得不转为线上进行。依托互联网医院这个平台,我及时了解到这几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还纠正了个别错误的康复模式,缓解了患者的心理焦虑。
疫情期间,这种线上诊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位老年患者因为不熟悉平台操作方式,造成交流中断,我们当时都很着急。而仅仅依靠患者的描述或者图片做出某些判断,显然没有面对面交流和查体更为可靠,这让我们做医生的心里忐忑。另外,我的患者群中有很大一部分给我留言,询问处方内的药品是否可以使用医保卡购买。目前来看,线上医保结算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问:除了术后随访.目前线上医疗已经涉及的还有哪些服务?其中受到医患认可的又有哪些呢?
答:疫情期间,众多实体医疗机构都开通了线上就医服务,利用互联网医院,将线上义诊与线下门诊相结合,开展新冠肺炎的病情筛查、常见疾病的咨询、慢性病的复诊、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等医疗服务。这部分的线上医疗服务都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线上医疗发展至今,已经可以提供线上咨询、系统诊疗、开药续方、健康资讯等多种医疗服务,不仅实现了线下医疗线上化,还进一步完善了预防保健、科普宣教、无接触式送药上门服务等医疗配套系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大多数患者不得不选择在互联网上进行医疗服务,这加快了线上医疗的发展和完善。大量专业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专业人员的加入,自动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线上医疗平台的构建,全国各地互联网医疗机构相关具体政策的出台,使得线上医疗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俨然形成了抗擊新冠肺炎的“云战场”。
问: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互联网医疗机构复诊可依规进行医保报销。这些利好能够促使老百姓的就医习惯就此发生转变吗?
答:线上医疗服务已推出并发展多年,其基础平台建设及产品规划虽已相对完善,但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医生群体规模,都增长较为缓慢。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针催化剂,一方面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法规的更新与落地,带来了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进行了极为有效的用户教育,使得一大批传统患者和医务人员开始了解并重视线上医疗的价值所在。
依靠这一特殊的契机,线上医疗无疑完成了一次全面的进化,真正成为一种全新的就医方式并深入人心,而非过去仅仅作为线下医疗的附属与补充。方便快捷的预约流程、足不出户的就诊体验、平价可靠的药品配送,使线上医疗的优势日渐体现。这样的变化对于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患者来说是能够切身体会到的,我相信他们的就医习惯会因此发生转变。
问:很多患者暂时性地接受了线上诊疗,盼着疫情结束再去医院做个检查或治疗。这是否意味着线上医疗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替代?从长远来看,如果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该怎样重新认识线上医疗?
答:在新冠肺炎疫情逐渐被有效控制、各大实体医院线下门诊陆续恢复的时候,如何保持线上医疗平台的用户粘性、维持较高的医患活跃度、继续服务广大群众,无疑是各家互联网医院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毫无疑问,无论是从医患之间的沟通形式上,抑或临床证据的展现程度上,现阶段的线上医疗是无法完全代替线下医疗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疫情结束后,必然会有一部分患者回流,求助于线下医疗。但在亲自使用过线上医疗服务、切身感受过其便利性后,哪怕疫情过去,仍会有大量患者继续使用线上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发展演变,防控常态化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环境背景,线下医疗服务势必仍受到限制。所以,我们应该更全面地对线上医疗的作用加以把握,譬如推进其与传统线下实体医疗机构问的信息互通,进一步完善其配套系统等。
问:后疫情时代.哪些病的诊疗方式会大不相同?畅想一下未来,会有哪些可以期待的医疗服务改善?
答:“互联网+”有望赋能和改革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新格局,一方面为轻症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高效便利的早期诊疗与健康宣教,另一方面缓解线下传统实体医疗机构尤其是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优化医疗资源的配比与分布。不久的将来,“没病早预防,小病早知道,大病早治疗”的局面将会形成,人们的医疗行为和医疗场景都将发生转变。
问:从一名专业医师的角度,您觉得后疫情时代的医疗服务提供模式应该有哪些变化?医生拥抱互联网又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
答:我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最可行的医疗模式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这样才能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从我的专业领域看,我在门诊看到的初诊患者,经过我的判断和查体后作出诊断,患者按照我给出的治疗方案,7天后需要进行复诊。复诊这部分就完全可以通过线上医疗实现,不仅能节省患者线下就医往返路途的时间,减少与医院部分高危人群的接触,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还能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分配给其他更适合线下就医的患者。这种模式不管是在后疫情时代还是今后疫情完全结束后,都是可行且值得推广的。
当然,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只有基于充足可靠的临床证据,才能对患者进行准确可信的临床诊断。而要推动线上线下医疗的有效整合,重要的一步便是病历和辅助检查结果的云端化和互通化。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及统一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线上线下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必能有效缓解医疗资源供给压力,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身处日新月异的行业背景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始终是临床医生的立身之本。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临变不乱。 (编辑 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