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2020年已经过半,这个世界的主要表现就是逐渐失去常识。失去常识的主要表现,则是“政治”主导了一切。
政治一直分为两种。
一种是理性的治理。治理的对象是国家,而治理的目的是最大多数人的福祉。因此人们在其中权衡利弊,决策者超越自身局限,做出最佳选择,政治表现为妥协与进取的结合,表现为边际效益最大化。国与国之间,碰到一些激烈的矛盾,人们惯于说“用政治方式解决”,指的就是这种政治。
另一种是为了获得、保持权力,而玩弄权术,为此可以牺牲一切。倘若一种可以预期的糟糕结局符合获得与保持权力的目标,那么就可以不加思虑,向着那个糟糕结局狂奔。玩弄权术有时也会产生好的结果,就像买彩票有时也会中奖一样。
前面一种与政治家共生,后面一种与政客同流。政客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让人失去常识。很不幸,现在就是一个全世界因为政客玩“政治”而失去了常识的时期。
老大哥美国,分不清什么是“纳粹”,不知道消毒液不能注射到身體里,期待着一个种族主义的总统来结束种族主义,总统说病例多是因为检测过多……
亲密侍从澳大利亚,不顾一切追随美国,经常做出一些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本国利益的行为。糟糕的是,老大哥怎么想,经常还要去猜,并且不见得能猜对。
印度在国内疫情持续恶化的时刻,四处出击,与相邻国家几乎无一不交恶,甚至在“开枪”问题上直触红线。
不胜枚举。过去半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台世界相声开箱大赏。
别国的政治非理性,排除其外溢效应,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也是他国内政,强求不来,虽然没有一个国家能从其中受益,中国受损尤甚。
许多临时、必要的社会管控措施,以及它带来的服从效果,从根本上说是临时的,不应该被长期化。
关注国际政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关注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除了国际政治层面的博弈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国内治理。
中国最早遭受疫情攻击,也最早摆脱疫情纠缠,总体而言,尽管当前国际环境恶化,但在具体情境下,中国仍然居于有利地位。经济社会活动的最先恢复,有利于我们在特殊时期进一步提高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在未来的恢复期内帮助更多国家摆脱萧条的泥潭,从而塑造新的国际形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个全世界整体呈现出关门倾向的时刻,更应该保持一种开放态度,表达对危亡关头的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而所谓开放,不仅仅是国际贸易、资金人员往来、技术共享、知识产权保护、政治文化交流等纯粹“对外”领域的,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国内治理,应该和最早摆脱疫情同步,最早回归常态。
特殊时期,有特殊对策。比如,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对政府的信赖,使得整个中国社会在疫情期间具备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极大地帮助了中国的抗疫战争,这是我们的制度和文化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许多临时、必要的社会管控措施,以及它带来的服从效果,从根本上说是临时的,不应该被长期化,也不应该成为其他常态之下难以推进的政策的起点和时机。比如山东的合村并居,在这个时候强力推行,就可能忽略许多人性化的甚至是生存性的细节。
一段时间来,基层矛盾增加,基层权力胡乱作为,基层治理政客化,不考虑老百姓真实感受和生活困境的现象,呈现多发趋势,值得思考和警惕。
人民满意,才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满意,才是真正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