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景春
康乾盛世,常被人称为“红薯盛世”。红薯是怎么和盛世联系起来的呢?
红薯产量高,又耐旱,不择地,乾隆时期,清廷就大力推广红薯的种植。《乾隆实录》有记载,河南省极易遭受旱灾,乾隆认为红薯既耐旱,又能充饥,应让河南种植红薯,以备荒年食用。为此,乾隆专门下令为河南准备红薯种苗。
明朝后期,我国的人口有一亿多,人地矛盾就十分突出了,毕竟小麦、水稻的产量有限。乾隆时期,全国人口达到了三亿。有人认为,人口增长如此迅速,红薯对此是有贡献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红薯这么好,当时河南却没有广泛种植,要劳驾乾隆下令,才注意到红薯的特性呢?难道红薯不是源自我国的土特产?还真不是。红薯原产地是美洲。明清时期,红薯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入了我国。因此,就有了许多和红薯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和岭南有关的可不少。其中,广东人林怀兰从越南带回红薯块的经过非常传奇。
林怀兰是一个医术相当不错的吴川人。明万历年间,他到交趾国(今越南)去,入关的时候,听说守关的将军身体不大好。医者仁心,林怀兰决定替将军看病,望闻问切之后,开了药方。将军按方服药,竟然药到病除。将军大喜,立即将林怀兰推荐给了国王。原来,国王的女儿也患病很长时间了,交趾本国的医生都束手无策。眼看女儿本该享受无忧的生活,却缠绵病榻,国王自然非常焦虑。
林怀兰的到来让国王有了一丝希望,国王赶紧让他给公主看病。林怀兰又一次大显身手,公主很快康复了。国王自然非常感激,有一天,特地赏赐了红薯给林怀兰。
林怀兰早就听说过红薯这种奇特的农作物。他知道红薯煮熟后软糯香甜,能当副食品,也能当主食。非常关键的是,红薯好伺候,不挑天气,不挑土壤,产量又高。红薯能在越南旱地广泛种植,就能适应岭南的气候土壤。考虑到家乡每逢年景不好,饥民便流离失所,林怀兰早就想找机会把红薯带回国了。可是,交趾国唯恐他国得到红薯这一神奇作物,对红薯的管理非常严格,有谁敢悄悄把红薯带出交趾的话,那就是死罪。林怀兰根本得不到任何生红薯或者红薯藤。
这一次,机会终于来了。林怀兰跟国王说:“我听说生红薯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国王说:“生红薯甘甜可口,你也尝尝吧。”于是就叫人拿了几块生红薯过来。林怀兰假装专心品尝生红薯,暗地里,在袖子里藏了半块。得到半块生红薯的林怀兰如获至宝,找了个机会便跟国王告辞。
该过关了。将军依例搜查,林怀兰藏着的半块红薯很快就被搜出来了。将军看看红薯,又看看林怀兰,非常为难,说:“不把你交给国王,我不忠;把你交给国王,我不义。”得知红薯能解决林怀兰家乡的粮食问题,将军说:“我不是恶人,你一片赤诚之心,我应当成全。我也不是不忠的臣子,不能辜负了君主,还苟活于人世。”说完,投水而死。
林怀兰满心感激,怀揣红薯回到了家乡。自此,吴川开始种植红薯。荒年时,种植了红薯的家庭,由于红薯易种,产量又高,都不用挨饿了。于是,广东各地陆续开始种植红薯。因为红薯是从国外引进的,常被人们叫做“番薯”。当地的人感念林怀兰的恩德,修建了“番薯林公庙”。庙里除了供奉林怀兰,还供奉交趾国的那位守关将军。该庙现在已经踪迹难觅,可这俩人却始终在吴川人心里。关于他们和红薯的传奇故事,被记载在《电白县志》里。
这么优秀的红薯,广东人当然想要全国人都拥有了。乾隆年间,广东阳春人谢仲坃到湖南平江当知县。注意到百姓常常食不果腹,面有饥色,甚至要卖儿卖女,谢仲坃就下乡调查,发现了原因。原来,平江山多田少,土地贫瘠,连年大旱,粮食就失收了。看来,红薯又可以大显身手了。
调查结束后,谢仲坃立即着手在平江推广红薯种植。当地有从广东来经商的商人,谢仲坃从老家阳春縣弄来红薯种芽,让有经验的广东人带头种植。种植成功后,谢仲坃从老家购买了大批种苗,运至平江,免费发给农户,并发布了《劝种杂粮示》,在全县各地张贴,劝农户种红薯。同时,谢仲坃制定条例,严禁牲畜损害红薯,又聘请广东人教当地人种植红薯。
试种当年,正是大旱,相邻各县都遭受饥荒之灾,唯独平江红薯大丰收,平江人安稳渡过。当地百姓为了感谢谢仲坃,在城南为他建了“谢侯祠”,把他尊为“茴老爷”。他这个“红薯县官”可谓当得相当成功。
关于红薯如何来到中国,还有其他版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今菲律宾)带回红薯的故事。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红薯也是禁绝出海的,于是陈振龙将红薯藤编在筐子里带了回来(另有一种说法是将红薯藤缠在绳上)。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版本是关于广东东莞人陈益的,明万历十年,他冒着杀身之祸,把薯种藏在铜鼓中从安南(今越南)带回了中国。
关于红薯传入中国的故事,有一点是相同的,红薯来到我国并非一帆风顺。所有红薯故事的主人公,也许都和岭南人林怀兰有着一样的信念:惟愿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