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吴 伟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自2019年12月9日挂牌成立以来,加快组织架构重建优化,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效完成了广电报业跨介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构建了全新融媒传播格局,逐步彰显了融合叠加效应。但是面对风云变幻的全媒体竞争,融媒时代市级媒体如何加快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是我们面临的最迫切最现实课题,融合、变革、创新将成为市级媒体发展的关键词。围绕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新要求,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将进一步加快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融合步伐,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努力创造更多市级融媒改革的“湖州经验”“湖州模式”“湖州样本”。
按照打造“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龙头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进一步做大做强网络平台,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努力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
一是坚持“移动优先”,做大做强全效移动客户端。把湖州市级全效媒体平台“南太湖号”客户端建设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号工程”,始终保持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配套服务、资源整合上的“四个优先”,加大力量投入,提供流量支持,鼓励各平台新闻资源向客户端倾斜。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核心,启动“南太湖号”项目内容合伙人和服务合伙人计划,逐步形成“图、文、音、视”四大内容形态和涵盖资讯服务、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在内的全领域功能结构,打造一批诸如“指尖饭卡”“民意直通车”等服务项目,进一步提升客户端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忠诚度的粉丝用户。同时,借助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头部媒体平台,不断提升移动传播影响力。
二是优化采编流程,不断提升平台传播效能。深化全媒体采编流程再造,破除采编部门藩篱和采编发环节壁垒,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构建全新的“策、采、编、审、发”流程,更好地实现架构重建、流程优化。完善全媒体指挥中心运行机制,坚持传统端和新兴端并举、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并重,加强统筹协调、分析研判,推动不同平台之间的相互供稿和相互协作,使“一次采集、复合生成、多元传播、多端发布”的媒体融合传播新格局成为常态。强化“视频先导——新媒体即刻发布——报纸深度整合”的新型采编流程,让新理念、新架构、新标准贯穿生产传播全链条,真正实现“即拍、即采、即传、即收、即审、即发”的全流程行进时新闻在线生产。
三是强化技术研发,夯实媒体融合支撑力量。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针对传播领域的重点、难点和需求点,借势借力,靠强联大,与头部媒体平台、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基于各自优势展开全方位合作,打造以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为核心的“南太湖智媒云平台”,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组建融媒技术攻坚,发力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全面提升业务支撑能力、网络保障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培养一批能运用现代传媒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逐步尝试对新闻生产进行全环节、全流程、全系统的智能化再造,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向智慧媒体的战略转型。
始终将媒体内容创作和作品创新作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牢固树立新闻精品意识,坚持“内容为王”,专注内容质量,进一步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
一是打造全媒体新闻精品。发挥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优势,加强选题策划,强化责任落实,办好现有新闻品牌专题专栏和节目栏目,生产出一批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新闻精品,全力打造全媒体新闻品牌。建强评论言论专班,撰写一批有思考、有立场、有力度的新闻评论,做好重大决策部署的解读者、分析者,以最权威的声音牢牢占领社会舆论场。深化实施“头版头条单条工程”,聚焦重大主题,加强与央媒和头部新媒体的联动协作,实施“大策划、大联动、大制作”,努力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刷屏力作。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在双11期间首次推出的电商项目“湖州礼包淘宝店”
二是创新新媒体表达方式。坚持以新技术推动内容生产的不断创新,利用VR、AR、H5等技术手段,在产品设计、阅读体验、内容呈现上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积极组织研发培育新产品、新形态、新模式,开发一批有深度、有黏度、生动鲜活的新媒体“爆款”作品,使实景航拍、全景直播、图文滚动、交互视频等个性化花式玩法更常态化呈现。不仅内容好、更新快、导向正,还要形态新、形式活、传播快,真正做到新媒体产品生产有声有色。
三是加大短视频创作力度。紧盯新媒体行业内容生产风向标,组建短视频创作专班,整合全媒体资源,进一步充实短视频产品生产力量,加快提升移动短视频创作的质量和水平。聚焦阶段性重大主题,坚持在贴近群众上下功夫,善于运用短、活、新的打开方式,把新闻视频化推向全领域,将图文领域的深度化优势转化到短视频上来,努力创制一批指尖上的“现象级”精品,打造一批内容精准、创意新颖、用户喜欢的短视频品牌,真正实现以最快速度吸引受众眼球。
按照“科学布局、改革创新、协同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内部体制机制,加快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内部运行流程,重构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组织构架,持续推进新闻采编和产业经营体制改革。
一是明确定位,加快推进架构调整细分化。探索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充实配强采集中心、编发中心、智媒中心三大采编发部门,统筹使用采访力量、稿件资源,集中精力做好采访报道工作,努力实现采编流程一体化、资源效用最大化、精品创优专业化、传播效果最优化。探索建立“全媒体营销中心”,统筹使用中心各类经营资源,并按照广告业务、政务服务、大型活动、品牌策划和新媒体运营等条线或行业来分门别类、专业经营,实行宣传经营两分开、两分离、两加强。
二是立足自身,积极推进采编经营协同化。整合原各生产经营平台的骨干经营力量,引进部分职业经理人,全力打造专业经营管理团队,加强对中心重大经营项目、重要战略合作和重点经营活动等经营性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统筹谋划,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根据经营业务需要,制定出台采编和经营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努力建立彼此独立又互利合作的良好格局,切实形成经营工作合力,提升经营创收效益,为下一步的经营体制改革提供实战经验。
三是面对市场,全力实施传媒产业品牌化。树立用户意识、市场意识、产品意识、服务意识,依托产业公司,借助媒体品牌优势和内容生产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广告会展、文化创意、智慧网络、影视文化、发行物流等重点产业项目,提升传媒产业品牌效益。坚持向全国头部媒体学习,紧盯新媒体、新技术,积极拓展新市场、新领域,加快推进“传媒+教育、+文创、+演艺、+会展、+电商”等多元发展,探索搭建全要素、全业态的综合融媒产业平台,进一步做大规模、做活业态,全力打造完整的“传媒+”品牌产业链,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努力为领军人才创业创新、成长成才提供发展平台和机制保障,不断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是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坚持“高端引领、刚柔并举、紧缺优先、以用为本”的引才机制,建立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创新引才方式,切实引进一批新媒体运营、新媒体技术研发、大数据分析、电视主持人等紧缺性人才。依托专业院校合作优势,以项目合作方式,加大平台、经费和薪酬保障支持力度,不断加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强化首席导师引领作用,完善“外送学习、技能比武、实战锻炼”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努力促进业务骨干在传媒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等方面能力素质快速提升。
二是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优化人才投入政策,针对南太湖优秀文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尝试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强化优秀人才待遇保障。加大新媒体技术研发和大数据分析运用等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建立“团队组建——资金扶持——综合评估——多元激励”机制,强化创新项目专项孵化扶持,鼓励新媒体产品技术研发。尝试赋予下属公司适度灵活的用人机制,根据业务需要引进聘请专业经营人才,设立与市场接轨、与业绩挂钩的薪酬待遇,切实形成多元化的人才保障投入体系。
三是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薪酬待遇向采编、技术一线倾斜,以重业绩、重贡献为鲜明导向,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和更加灵活的薪酬分配机制,完善与全媒体发展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快推动采编和技术专业人才向生产一线集聚。创新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对优秀骨干人才在职务晋升、职称晋级等方面提供优先条件,优先实施职称补贴和岗位绩效待遇政策。开展年度人才评优激励,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推进骨干人才提升素质、加快转型,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