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_阿夏
“吃瓜时代”是眼球经济的时代,全民围观参与,一切都是可以消费的对象。
提起中国当代作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余华心里有一个镇,莫言心里有一个乡,苏童心里有一条街,刘震云心里是半个中国。为什么说刘震云心里装个半个中国呢,大抵是在他的作品里,世上所有事全连在一起。
2017年,这个心里装着半个中国的男人写了一本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小说20 万字,前言19.7 万字,写了四个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但“因果”落在最后3000字的正文里,结构独特,书名透着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在之前的作品中,刘震云像一个倾听者,听到小人物被世人忽略的心声,再把他们想对全世界说的话,借小说传递出来。而在新作中,刘震云成了围观的一员,用老辣之笔剖析“吃瓜时代”的本质:深陷其中的人痛不欲生,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却乐不可支。
“吃瓜时代”是眼球经济的时代,全民围观参与,一切都是可以消费的对象。对这个现象的聚焦,可以追溯到更远。早在1998年,导演彼得·威尔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荒诞的看客世界。影片主角楚门是一档真人秀的主人公,从出生开始,他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在被人围观。他身边的一切都是被剧本操控的,他的亲人和朋友都是演员,整个小城就是一个巨大摄影棚,四处都存在摄像头,连太阳月亮和海水都是人造的。而他本人对此一无所知,最后是从别人口中觉察出端倪,才认识到自己身处一个虚假的世界,发现自己以为的真实生活,只是一场直播。
电影结尾楚门迈向自由,直播了30 余年的节目就此结束。人们为楚门的勇敢出走欢呼鼓掌,感动得热泪盈眶。很多人看完《楚门的世界》,都会震得半天无语,继而发出灵魂拷问,自己是不是也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剧场里,进行着一场生活的直播。是这样吗?彼得·威尔还有别的话要说。楚门走出那个虚假的世界后,画面一转,然后我们看到,围观的人群中,两个警察前一秒说,“好感动啊!”下一秒他们说的是,“快,赶紧换台,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节目。”
这多么有意思,看客们情绪的迅速抽离和切换,只不过增加了楚门小丑一般的悲剧性和消费性。你以为他们对楚门有多深的感情,对这场人生直播有多么深刻的感悟?呵呵。其实他们看直播只是图个消遣,眼泪只是消遣的附属品,不要期待他们有太多的思考。就像我们读过那么多文学作品,看过那么多影视剧,看完的时候哪怕感动得泪流满面,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你依旧是你,你的生活依旧不会有任何改变。
柏拉图说,“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纵然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依然过着山顶洞人的生活。从这个层面来说,围观者永远是看热闹的乌合之众,是被消费的对象。电影的隐喻,你自己去发现,这是《楚门的世界》导演的狡猾之处。
除了隐喻,这部片子的前瞻性也让人惊讶。楚门出走20年后的今天,“直播”和“真人秀”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挤进人们的生活,填满我们的日常。尤其在2020年,大家前仆后继地冲进直播这片蓝海,期待分得一杯羹。这一蓝海还有多少种可能?谁知道呢。而每年夏天,各种真人秀节目就以一种不见不散的姿态霸占屏幕,一档接一档,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没听完《我是唱作人》的《天赐的声音》,就被《青春有你》的妹妹吸引,《创造营2020》姑娘还没走远,在《向往的生活里》,喜欢《极限挑战》的《炙热的我们》喊着《奔跑吧》,开始追逐《乘风破浪的姐姐》,期待着感受一个《乐队的夏天》……
对于真人秀,我们到底在看什么?背后到底是人性的考察,娱乐因素的挖掘,网络技术进步的体现,还是只是在满足观众的窥探欲?说到底,那不过是一场接一场的关于围观与被围观的狂欢。主角们不是楚门,他们知道镜头在哪儿,所以真人秀节目,本质上就是一场主角和观众之间的互相满足和调情。人们为什么爱围观?从古至今我们都没有远离围观,越是惊心动魄,越是能吸引人,其中尤以杀人为最甚。每有杀头场面,可谓人山人海,大家都伸长了脖子,当刽子手一刀下去的时候,大家吓得将脖子缩回去,胆小的吓得哇哇大叫,见多不怪者可能还意犹未尽。当然,不管了不了解事情的真相,都免不了对当事人进行一番点评。没有评论的围观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仿佛烧烤缺了孜然一样,失去了那种特有的味道。
中国的围观文化自古有之,而围观者也不是什么新群众。百年前,在鲁迅的小说里,看客们在咸亨酒店里对孔乙己冷嘲热讽,在子君和涓生的窗外鬼祟地窥视,在夏瑜就义的刑场上鬼似的徘徊,在老栓的小茶馆里眉飞色舞地议论……百年后,围观者活跃于论坛、贴吧、微博、直播间、B 站、抖音,还有微信朋友圈,隔着网络,他们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进,能化身键盘侠推波助澜,退,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就像《吃瓜时代的儿女们》这本书里写的,吃瓜群众并不在场,却又无处不在;你无事时他们沉默;你出事时,他们可以在瞬间掀起狂欢的波澜,也许还会决定你的命运。刘震云带着我们这群吃瓜群众,围观荒诞中国的日常,并在结尾一语道破天机:“你也荒唐,我也荒唐,大家共同靠荒唐过日子,荒唐了不就成了正常?”
从文学作品跳出到现实生活,人们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看客心态从未改变。我们围观别人,也被别人围观,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举一动都落在他人的目光中,被咀嚼,被误解,被审判。
而网络时代的全民围观,全民狂欢,在某种意义上,让这个世界变成了瓜园——不需要等到合适的季节,每个月每一天都有瓜吃。只是吃瓜有风险,吃太多,小心撑着。
围观进化论>>>
不同的互联网时代里,
围观的边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吃瓜广场
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猫扑、百度贴吧等
围观事件
芙蓉姐姐、山西黑砖窑、
孙志刚案、《鬼吹灯》系列
论坛时代/始于1999年
2019年,当人们在短视频平台里围观流浪大师沈巍的时候,恐怕没有几个人记得大约15年前,在论坛崛起、同为网红的芙蓉姐姐。那时候论坛社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今随着移动社交的普及,人们沉迷于五花八门的APP,越来越多的论坛用户出走,曾经的BBS 逐渐被人们遗忘。
吃瓜广场
新浪博客、搜狐博客、
网易博客、博客网等
博客时代/始于2002年
在微博式“围观”走红之前,博客其实已经悄无声息地影响社会,因为博客带来新的传播与交流方式,网友真正意识到了信息透明与公共表达的好处。
博客时代不得不提的代表性人物就是韩寒与徐静蕾。2005年10月28日,韩寒新浪博客正式开通。作为80 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以其犀利的文风、独特的视角在博客上迅速声名鹊起。2006年3月“韩寒白烨之争”曾经引发中国文坛两代人关于文学定位的大讨论。
围观事件
“老徐的博客”
“韩寒白烨之争”
“《明朝那些事》连载”
吃瓜广场
新浪微博等
围观事件
“微博女王”姚晨
“我爸是李刚”
“微博打拐”
“郭美美事件”等
微博时代/始于2009年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从此“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成为新浪微博的标签。或许因为围观是种权利。在权利稀缺的社会里,围观他人的生活并评点是非,成了一种“可以取而用之”的权利。微博一路走到今天,围观不再改变中国,只是改变了微博。
后直播和短视频时代/始于2013年
2013年12月,工信部向运营商们正式发放4G 牌照,互联网创业者们挖空心思想出各种娱乐方式抢夺用户的时间和流量。让一些人很疯狂、另一些人却看不懂的直播和短视频,即是这个全民娱乐大爆发年代的典型产物。自此,互联网直播、网红等热词风靡全国, 短视频造就第一网红papi 酱。
局座我要对你刷横扫千军
臣妾做不到啊!
你这是在玩火
对方只有一个人,大伙儿一起上啊
确认过眼神
纳尼!
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
吃瓜广场
抖音、快手、B 站、各大直播平台等
围观事件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papi酱”“直播带货”“罗永浩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