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推动力。刑法规范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以及刑法规范的明确性,并针对刑法立法概念设置的原则,以及刑法中的兜底性规定,对刑法规范模糊性与明确性的整合机制进行了介绍。
【关 键 词】刑法规范;模糊性;明确性;整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11-0148-02
作 者 简 介:徐玲(1986-),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
在依法治国方针的全面推进下,我国在法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地优化着法制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合理探讨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及其整合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立法格局。
一、刑法规范的模糊性
刑法是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国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重要基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推进法制建设,必须充分明确刑法规范的模糊性,并按照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针推进过程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严格分析刑法规范的模糊性。
刑法规范的模糊性是刑事法律在事务管理和事务归属中必然存在的,其具有着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刑事法律规范的模糊性不是违背确定性的内容,尽管其与刑事法律规范的确定性具有着无法调节的矛盾,但同时其也拥有明确的存在依据和存在意义。造成刑事法律规范模糊性的原因主要包括刑事法律条例的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可探讨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同时,尽管刑事法律规范的立法人员在确立法律条目时必须以确定性为基础,但实际上仍旧存在难以保证词汇和描述语句的确定性,因而模糊性是刑法规范必然存在特征。另外,刑事法律规范具有着一定的时限性表征,立法时的法律环境和政策干扰了立法者的法律认知,也是造成刑法规范模糊性的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刑法规范的明确性
刑法规范的明确性是刑法规范得以在社会上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基础,也是刑事法律条目被严格执行的重要前提,刑法立法概念设置的原则是产生刑法规范明确性的主要因素,概念设置是一项独立而严肃的工作,立法人员在确立刑法规范条目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掌握当前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并对法律条目进行归纳和演绎,并实现细致论证和反复推演,从而导出具有明确意义和明确指向的立法内容。另外,在刑法立法概念的设置过程中,概念本身就具有着显著的明确性指向,刑法规范的相关概念可以将法律判断与事实判断通过逻辑规则进行合理连接,以此为基础,刑法规范可以推导出法律后果,这也是法律的执行基础和管理基础。因此,刑法规范的明确性应该充分契合法治社会的建设方向,和社会成员管理规划,并立足于当前社会成员的预期理解情况以及发展需求,切实保证刑法规范能够有效地满足相当性原则。
三、刑法规范模糊性与明确性的整合机制
(一)模糊性犯罪的整合机制
1.堵截类犯罪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障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模糊性犯罪的构成具有明显的概括性和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犯罪相对,在实际社会中发生的犯罪案件往往具有着复杂性和联系性特征,因此,模糊性犯罪的存在是必然的,堵截类犯罪是模糊性犯罪的构成之一,以下对模糊性犯罪中堵截类犯罪的整合机制进行介绍:
第一,类比推断法。立法人员在刑法规范相关条目描述的过程中,或者其他相关人员在分析刑法打击的重点情形之后,可以利用“或者其他……”“以及其他”等相关词汇,充分扩大刑法规范的法制管理范围,对于刑法规范中包括的与犯罪内容相似的实际案件进行有效管理和法律震慑。以此为基础,堵截类犯罪可通过类比推断的方式,充分扩大法律管理的覆盖面,有效地利用了刑法规范的模糊性特点。
第二,最后兜底法。罪行系列化立法方法具有着统筹、覆盖性的管理优势,然而,在刑法规范的执行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刑法范围管理以外的相关犯罪行为,为了有效地管理这种犯罪行为,最后兜底型整合机制可以在采用最新系列化立法方法之后设计具有最后兜底型特征的罪行规范。
2.柔软性犯罪
柔软性犯罪是模糊性犯罪的主要构成之一,这类犯罪具有着可伸缩和明显的弹性特点,在犯罪構成上也具有着显著的开放性,以下对柔软性犯罪的模糊性整合机制进行介绍:
第一,扩大对评价类词汇的延伸理解。在刑事法律规范的构建过程中,法律条目是以法律概念和限制词、连接词、判断词为基本框架,经历系统演绎和反复推敲呈现的,而限制词、连接词、判断词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刑法规范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特征。基于此,在面对柔软性犯罪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个人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对评价性词语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评价性词语的模糊性和延伸性范围。
第二,确定数量型犯罪的数量区间位置。数量型犯罪在模糊性犯罪中占有较高比例,主要是指在描述犯罪行为时,通常应用确定数量和危害程度指标作为评价犯罪构成类型和犯罪程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程度和犯罪案件数量只限于某一区间,而并非一个确定的点,因此,在数量型犯罪构成中,应该合理分析人们主观需要的数量区间。
(二)明确性犯罪的构成
1.规范罪状表述
明确性犯罪是刑法规范中具有明确指向和具体规定的犯罪构成,刑法规范中的明确性存在合理依据,例如,刑法规范相比其他法律具有着更高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刑法规范的明确性是保证刑法地位的重要依据,也是根本遵循。在明确性罪犯的构成中,可通过规范罪状表述,实现明确性的整合。
在刑法规范中,应该对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主要构成进行充分明确,并利用详尽的语言描述和具有确定意义的词汇导出执法规定,要求相关人员在描述犯罪构成的过程中,对罪状进行清晰叙述。规范罪状描述还需要严格遵循罪刑系列立法方法中的相关要求,确定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将社会安全的保障作为立法的重要方向,在罪状表述过程中,应该切实立足于法治环境和政策環境,严格规范罪状表述词汇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相关人员在证明客观现象和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利用主观心态和模糊性词汇。增强罪状表述的客观性,使用明确的描述词汇,并应用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提升罪状明确性的重要路径。
2.明确立法解释
在实际的立法过程中,明确性直接影响着刑法法律条例的执行效果,立法人员在刑法法律条文中严格遵循了法律条文的明确性与概括性的统一原则,避免采用概括性的描述和主观的叙述词汇,使罪名呈现开放的状态,让刑法呈现了较高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在整合刑法规范明确性的过程中,可通过明确立法解释对犯罪行为的类型和犯罪行为本身进行限制,设置明确的犯罪行为管理框架。当前刑法规范中具有较多的重要词汇,例如“公共财产”、“国家工作人员”、“重伤”、“司法工作人员”等,在具体的犯罪案件描述过程以及犯罪关系叙述过程中,这些词汇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充分明确立法解释可以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控制,强化了对词汇覆盖范围的管理效果,提升了刑法规范的严谨性和有效性。对刑法规范中重要词汇的含义进行集中解释是保证刑法规范明确性的重要基础,可通过充分完善立法解释框架和系统,建立明确的法律范围,对符合立法者意图的不法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切实将明确性作为刑事立法的基本要求,增强犯罪管理法律条文的清晰性、可执行性以及有效性,充分保证我国广大民众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上,刑法规范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合理分析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并按照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存在依据,实现刑法规范模糊性与明确性的有机整合至关重要,是积极创新社会制度,推动法治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庞冬梅,Васильев И.А.,Сидорова Н.А..俄罗斯刑法共犯制度法律属性相关论争及立法展开[J/OL].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0(01):1-10.
[2]陈欢欢.论民事诉讼司法解释时间效力的形式规范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01):39-47.
[3]汪海燕.三重悖离: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中值班律师制度的困境[J].法学杂志,2019,40(1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