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
摘 要:《祝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二进鲁家、三幅肖像、四根绳索。主题不外乎:批判了辛亥革命后,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制度,依然在广大农村根深蒂固的现象。这种解读并没有错,但是多年来如此,也就没有了什么思考,學生年年换,书年年一样教。如此,只要教材不变 教师就基本上不用再思考了。语文教学岂不成了一潭死水?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应因循守旧而应该有自己个性的解读。对《祝福》这篇小说,我有疑惑:我们是否曲解甚至误解了鲁迅先生的原意?他创作的初衷是什么?于是,笔者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祝福》;非主流角度;探索方法
《祝福》,出自于鲁迅先生之手,其主要内容写的是一个背井离乡的年轻知识分子,在回乡过“祝福”的时候,所见闻的一场“祥林嫂死于鲁四老爷家”的故事。这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文艺性故事,也是一个可以深刻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悲剧。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索,并且将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其做出相关思考,同时会结合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方法提出意见。本着“非主流”的教学精神,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让学生在一种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彰显自己的个性。旨在通过“非主流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的“主流”学习认知。第一,将从“我”的应用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第二,将从“清晰且模糊的凶手”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一、“我”的应用
鲁迅先生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从头到尾都在应用“我”这个第一人称的角度对文章中的事件进行叙述与分析。通过该方法,可以全面地反映出主人公作为一个“半知识分子”的身份以及状态,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到的内心触动。这样可以给人一种更强烈的阅读感受与情感共鸣。
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文章中的事件梗概,以此让学生明白我在返乡之后,到达鲁镇,暂住在鲁四老爷家中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法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我与鲁四老爷的关系,并且可以让学生分析得出这一个家族便是当时封建主义社会中典型的制度体系。而我远离家乡,在外求学谋生,则说明了我已经离开了这个封建教条的家族统治,走上了一条新生的道路。但是,在我回到故乡之后,看到的依然是多年前的景象,说明这一社会现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反而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准备过“祝福”的时候,其方式方法与多年前如出一辙。通过这一要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当时的时代虽然已经被辛亥革命改变,但是从底层的人民生活层面来分析,其并没有出现本质的区别。所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哪里?我已经不知道了。通过我的角度,对祥林嫂悲惨的生活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且以一种“距离感”来反应我对祥林嫂问题的束手无策,最终只能选择回避与逃跑。这也体现了在那一时代背景下,即使心存善念的人,也无法有效的伸出自己的双手,接住即将倒塌的危墙。
二、清晰且模糊的凶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鲁迅先生所描述的场景以及所反映的内容并不仅是为了体现鲁四老爷的为人以及辛亥革命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改变。如果从祥林嫂的问题上来分析,笔者发现祥林嫂代表的是广大劳苦民众的面孔。
例如:其中有麻木不仁的家丁,有心如蛇蝎的卫老婆子,有巧言令色的丫鬟,有无情无义的婆婆,有工于心计的媳妇儿,有喜好斗狠的伯伯,有心理扭曲的柳妈,有没心没肺的门客……这些人都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真实写照,也是被当时时代背景所“捏造”出来的“小泥人”。他们虽然有生命,却没有灵魂;虽然有思维,却没有思想。只是活在自己的利益圈子中,习惯性的为自己服务。让他人遭受灾难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也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特别是鲁四老爷,他是一个老监生,作为一个地域有知识、有文化且有威望的人,他并没有做到像书中所学的一样善待身边人,发现身边的美好,而是猜忌多疑,通过刻薄的方式面对任何一个人。其中,祥林嫂只是一个被他虐待过的缩影与代表。实则,鲁四老爷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及身份,在对待祥林嫂的时候还能表现出一丝丝收敛,但是他并没阻止他人对祥林嫂的伤害。如,镇上的民众对祥林嫂悲惨生活的调侃就是一个直接导致祥林嫂死去的原因。此时,他们已经成了万千凶手中的一个,但是自己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吃了人、吸了血。那是一个没有人情味到的时代,也是一个就像李长之说过的:“人间的同情,是像纸样的薄,这故事给人的氛围,又是悲哀,又是荒凉,祥林嫂必须要死了!”
三、结束语
作品引起我们深刻的思索,中国社会并不是一场辛亥革命就万事大吉了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剔除封建社会遗留的毒素不知要多久。就是到了今天,仍不敢说我们的身上就没有鲁镇那些民众的影子。这是《祝福》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佳.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内容序列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 范丽萍.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以《祝福》一文的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