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钢琴音乐的民族化特征浅析

2020-07-04 07:03方荷花尹炫方张颖韬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4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

方荷花 尹炫方 张颖韬

摘 要: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引进于西方音乐,在经历中国作曲家“本土化”的学习模仿、借鉴吸收与融汇创造的过程中,它在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作品中仍体现出浓厚的中国韵味,塑造出东方音乐形象,本文将从旋律、和声、织体三个方面阐述中国早期钢琴音乐民族化特征。通过分析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作品,研究作曲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特征,探索我国早期钢琴音乐旋律调性、织体结构及和声色彩等方面的民族化特征 ,有助于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和传承及对当代钢琴音乐创作给予启发。

关键词:中国早期;钢琴音乐;民族化特征

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在创作中注重吸收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和声织体与钢琴创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民族化的音乐作品,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中所蕴涵的民族化,在旋律、和声调性、音乐织体上有鲜明体现。中国音乐以横向线性旋律的方式为特点,分为音高组织和调式调性,在乐曲的旋律上保留浓厚的中国风味,具有“原生态”的民歌旋律元素,旋律创作的元素取材源于中国民间民歌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乐曲进行改编;和声调式建立在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以二度四度五度结合组成不同和声效果,体现中国民族化和声的形态特点;音乐织体的创作上显出中国民族民间特色,主调与复调织体中探索中国民族音乐思维观念。

一、旋律特性呈现典型的中国民族韵味

中国地域辽阔,民间音乐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中国早期钢琴音乐的素材基本源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歌曲的民族元素,尤其在旋律、调式以及句法上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韵味。

(一)旋律

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采用较完整的民间音乐旋律进行编创或是截取民间音乐旋律的部分主题加以发展,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歌唱性旋律线条 ,突出其民族性色彩。 如王建中的《浏阳河》,该曲改编自同名歌曲《浏阳河》,是运用较完整民间音乐旋律进行创编而成。丁善德的钢琴作品《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该作品是最早的中国钢琴变奏曲之一,主题旋律取材于四川藏族《弦子舞曲》它大量保留了原曲的旋律,在主题进行加工通过五次变奏,这首摘取民间旋律的部分主题发展的代表作品。

(二)调式调性

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运用五声调性创作作品,在听觉上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并在创作时结合地方特色融入民族性音乐元素,具有简单质朴的特点。由于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中的民族化作品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在调式调性布局上,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贺绿汀最为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品《牧童短笛》,是一首中国民间五声调式,在第一、三部分为G徵调式,五声调式中的徴调式音乐是具有跃动韵律的明亮调式,奠定了音乐欢快调皮的基调。在第二部分则为G宫调式,与前后两段形成明显对比。老志诚的钢琴作品《秋》在调式调性上则有“中西结合”的共性,在民族调式的基础上,体现民族化的多调性创作手法。在乐曲的主题部分,中声部对主题第一次陈述为降A徵六声音阶,第一主题的变形陈述时为降E徵六声音阶,显得十分惊艳。

(三)句法

中国早期钢琴作品中句法的创作来源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民歌写作的句法结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的句法结构具有多种形式,比较常见有起承转合式结构、衍生式句法结构、对峙式句法结构。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对民族性句法结构的创作上有较好的吸收和借鉴。其中起承转合式结构的运用较为广泛,这种结构主要以四句式句法蕴含于中国的民歌与小曲中。贺绿汀《摇篮曲》则为衍生式句法结构,从材料看,第一句为原生句,其尾音停留在较为不稳定的商音上,具有疑问的语气;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扩充,使音乐更加起伏,第三句为第二句基础上的再次扩充,乐句更加饱满;对峙式的句法强调前后两句之间在材料、音区、织体形态、节奏等方面的反差,使音乐音乐在性格上产生强烈的对比;又如江定仙《琴房与街头》在音乐的开头“琴房”与“街头”两个对峙式主题就出现了,第一乐句为街头主题,第二乐句为琴房的主题。两个主题在音区,织体,演奏方法上形成明显对比。

二、和声的民族化特征

中国民族和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内涵的表现载体,对中国民族化的和声研究是建立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基础上以三度叠置的基本结构形态存在,并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特点进行。我国民族调式和声中所运用的和弦 ,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运用三度叠置构成的和弦为主,为了丰富音乐的和声效果,其他各级和弦也在七声音阶基础上构成的。中国“早期”钢琴作品在中国民族化和声体系建立的探索过程中,音乐作品大多是通过移植中国的民族化音调的方式进行创作的。

赵元任1915年創作的钢琴独奏《八板湘江浪合调》主题部分,该曲旋律声部是对《老八板》的运用,伴奏部分作者配以西方四部和声中的低音线条,其乐谱中主、属、下属功能与五声调式的完美结合已经显示出当时中国作曲家在西方和声体系之上融入中国民族化音调的探索性实践。老志诚于同年创作的《牧童之乐》中,已经开始使用纵向四度叠至结构的和弦,这种不同于三度叠置的和弦组成方式,更具有色彩感和个性,体现其民族化特征。

三、织体特征体现中国民族思维观念

音乐织体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是音乐在时间和空间结构上的表现,在早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文献的挖掘较为有限,早期钢琴音乐中中国传统音乐的织体形态并不多见,一些含有中国传统音乐织体形态的作品在创作上较为朴素和简单,但早期作曲家们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织体的探索却从未停止,在中国钢琴音乐的萌芽时期,呈现出逐渐丰富,逐渐民族化的趋势。

(一)主调织体

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受到不同民族思维观念、审美习惯的影响,具有民族区域性特点,而中国传统音乐深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主要以横向的线性思维为主,这种横向的旋律思维在音乐中就表现为主调织体。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主调织体旋律较为通俗,和声简洁,乐曲的织体形态较为单一,但在早期中国钢琴音乐的探索中,逐渐丰富起来,民族化趋势日益健满。江定仙《摇篮曲》旋律织体走向运用了平行四五度音程的特点,平缓又流畅,富有歌唱性,具有西方浪漫主义色彩,又利用了三度和弦为五声民族调式配伴奏织体,在乐曲的风格上进行民族化风格的探索,运用西方的创作基础加入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元素,渲染民族音乐的色彩。

(二)复调织体

复调织体是多个旋律性声部纵向结合,各个旋律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创作中复调织体形态使用时伴随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的增多而变得普遍。于苏贤在《中国传统复调音乐》中对支声复调音乐在民间的表现形态有独到的见解,使复调音乐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创造了条件。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是运用复调织体形态的代表作,这首作品对于对比复调的运用,其在于它的左右手两个声部全部为不带有任何偏音的C宫五声音阶,这也是这首曲目能够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中复调音乐创作的里程碑的重要原因。

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作品,无论是在旋律、和声、句法和织体结构的创作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化特征,对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研究,有助于挖掘中国早期钢琴音乐本体的艺术特色,弘扬中国钢琴音乐中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1915-1949 中国“早期”钢琴音乐民族化风格研究。

[2]王耀华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3]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体现 金 英

* 本文为2020年度湖南省社科评审委课题《中国早期钢琴音乐风格“民族化”研究(1915-1949)》系列论文之三(课题编号XSP20YBC359)。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
浅析丁善德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研究
关于钢琴音乐表演艺术的几点美学思考
琴键上绽放的法兰西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