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青少年学生的平静生活,全民抗疫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涉及生死、善恶、美丑等道德主题的社会事件。广大中小学生如何看待疫情下的这些社会事件,如何应对被延长的假期和居家学习,如何看待抗疫英雄,如何理解人生意义,如何弘扬抗疫精神等问题值得探究。就此,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联合调研课题组于2020年3月-4月面向北京、武汉、河南、贵州等全国10省市的30所学校的师生进行调研,收集有效学生问卷15592份、教师问卷3926份,调研分析全民抗疫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梳理了疫情期间广大教师开展价值引导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开展全民抗疫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全民抗疫期的青少年价值观现状
青少年价值观整体积极向上。围绕生命观、科学观、英雄主义、人生理想、伦理观念、社区参与、爱国主义、国际理解、生态意识等九个与全民抗疫紧密相关的价值观因子,课题组设计李克特五点量表,全面把握疫情背景下的青少年价值观状况。“青少年价值观”是汇总九个因子得分之后计算出来的综合性指标,该指标均值为4.54。“生命观”“科学观”“英雄主义”等九个指标具体体现青少年在与疫情相关的价值观上的发展情况,均值均在4分以上,依次为4.05,4.62,4.89,4.47,4.31,4.34,4.72,4.67,4.78。
87.22%的学生表示“疫情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宝贵”,87.75%的学生表示“抗疫让我体会到科学知识的价值”,97.51%的学生表示“我敬佩在抗疫一线英勇奋战的人”,91.11%的学生表示“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社会做更大贡献”,82.2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间“关心家人的健康”,55.80%的学生能够为身边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94.76%的学生能够做到遵守社区管理规定,96.52%的学生相信我们必将战胜这次疫情,93.18%的学生表示“疫情让我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说明,青少年价值观念总体上积极健康,在重大疫情面前展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崇尚科学、志向高远、心系世界、爱护环境是当前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主流;全民抗疫唤醒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感,促使他们思考并承担社会责任。
不同类型青少年的价值观有显著差异。在调研中发现,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状况因性别、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父母学历等人口学变量而存在显著差异。就“青少年价值观”这一综合性指标而言,女生均值4.56,男生均值4.52;五年级学生均值4.61,八年级学生均值4.56,高二学生均值4.45;城市学生均值4.55,农村学生均值4.49;独生子女学生均值4.56,非独生子女学生均值4.52;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均值4.58,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均值4.52;父母均有大学学历的学生均值4.57,高于父母一方有大学学历或父母均无大学学历的学生;疫情期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均值4.62,高于疫情期间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且差异水平显著。
调查显示,在疫情期间居住在武汉、湖北的学生价值观评分普遍较高。疫情期间生活在武汉的学生均值4.62,疫情期间生活在湖北其他地区、全国其他地区、国外的学生均值分别为4.54、4.53、4.36。疫情期间生活在武汉的学生中,表示“疫情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宝贵”“抗疫让我体会到科学知识的价值”“敬佩在抗击疫情第一线英勇奋斗的人”“关心家人的健康”“能够为身边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分别占91.08%、91.48%、98.53%、92.16%、69.3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是这些地区得到了来自全国的关爱和支援,青少年更能体会到疫情的冲击和祖国的温暖,当地家长和学校更加注重围绕疫情开展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等。
课题组从抗疫参与度(担任志愿者、捐款捐物、创作抗疫小报等)、疫情消极影响程度(家人被感染、生活物资缺乏、学业受影响等)、家庭教育(家长担任志愿者、捐款、家人之间交流抗疫信息等)、学校教育(教师关心学生、师生研讨疫情、学校开展在线德育活动等)、社区教育(社区防控到位、宣传细致等)五个方面考查了青少年的疫情期间生活经验与青少年价值观的内在关系。结果显示,青少年价值观与抗疫参与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呈显著正相关,与疫情消极影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即抗疫参与度越高,受疫情消极影响程度越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开展越充分,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状况越好。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疫参与度、疫情影响程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存在显著预测效应。
主动参与抗击疫情的青少年在各个维度的得分普遍高于均值。6086名青少年为抗疫物资做出贡献,占样本总量的39%。这些青少年在生命观、科学观、英雄主义、人生理想、伦理观念、社区参与、爱国主义、国际理解、生态意识和青少年价值观十个维度的均值依次为4.14、4.68、4.89、4.58、4.50、4.42、4.78、4.74、4.81、4.62。3860名青少年在家人陪同或许可下参与了与抗疫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占样本总量的25%。这些青少年在生命观、科学观、英雄主义、人生理想、伦理观念、社区参与、爱国主义、国际理解、生态意识和青少年价值观十个维度的均值依次为4.16、4.68、4.87、4.63、4.59、4.38、4.78、4.76、4.82、4.63。这说明,主动参与抗击疫情的生活经验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建构发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调查也发现了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存在青少年知行脱节问题,如超过30%的青少年在家无法认真学习,不能坚持锻炼身体,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二是青少年对疫情关注度有待提高。在“最让你感动的抗疫事件”“最让你感动的抗疫人物”两个开放性调研题目中,均有半数同学没有填写内容。从日常观察来看,一些学生沉迷于游戏,一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全民抗疫不够关心。
疫情期間学校德育开展的成效与不足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不少中小学将每周一上午的升旗仪式搬到网上,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每个环节都庄严郑重。疫情期间,各个学校在常规工作基础之上,将抗疫教育与德育课程有机融合。
学校德育主题和教育形式明确。疫情期间,学校组织在线德育活动主要围绕了解抗疫进展、致敬抗疫英雄、坚持居家锻炼、学习劳动技能等主题展开,动员学生创作手抄报、拍摄视频后在班级群、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调查发现,教师对于全民抗疫教育应覆盖主题的理解与课题组面向学生调查的九个价值观因子高度吻合,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生命价值、责任担当、英雄主义等。教师期望专题教育采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小组辩论、观看纪录片、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真正影响学生内心世界。
疫情期间学校德育面临诸多挑战。有近40%的教师表示,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教学中他们很少与学生交流热点事件。51.73%的教师认为“在远程教学中围绕全民抗疫进行价值引导,存在技术层面的障碍”。一是远程教学设备障碍,师生很难借助网络进行深入研讨;二是时空障碍,学生从早到晚居家生活,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时间安排各有差异,教师无法灵活开展班级活动。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将线上资源快速转化成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等对教师素养提出了多层面的挑战。此外,还有教师表示,一些家长仅仅关注学生成绩,在居家生活中将各种消极情绪传递给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青少年抗疫价值观教育需要形成合力。很多校长、教师表示,正式开学后会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思路乱的现实问题,学校要在校园防疫方面进行周密安排以确保师生安全,教师要在保持教学进度的同时花费大量精力对前期教学效果进行查漏补缺,全民抗疫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和家长的共同支持。
呼声最高的是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建议由专家团队组编观点正确、方便使用的教学资源,减少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摸索和焦虑。其次,学校还需要专家资源方面的支持,希望由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团队进入学校开展相应讲座和辅导。最后,有关部门应确保开展德育活动所需的时间,家长要提供相应的理解和支持等。
复课复学为青少年全民抗疫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时机。我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阶段,各地复课复学活动正在有序推进。95.79%的教师主张学校开学后应系统开展全民抗疫价值观教育,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这段不同寻常的成长时光。他们认为,正式开学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逐步进入常态。学校教研活动逐步恢复,教师们可以群策群力,更加从容地与学生聊疫情、话成长。
青少年“全民抗疫”课的方法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让他们理解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从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围绕弘扬抗疫精神,要化“疫”为“机”,及时开展系统的全民抗疫价值观教育。
加强抗疫精神研究,为系统开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基础。在全民抗疫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熔铸成忠于使命、闻令而动的担当奉献精神,迎难逆行、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精神,严谨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得到彰显。
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新创造,既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思想保障,又必将以其深刻内涵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载入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的辉煌画卷,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价值基础。所以要加强理论提炼、热点解析和榜樣宣传。
加强抗疫价值观教育主题研究,为系统开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基础。要从坚定“四个自信”的高度理解全民抗疫价值观教育,紧密联系疫情与抗疫事实,突出重点主题,避免面面俱到,力戒枯燥说教。主题教育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生命观。青少年可以从全国人民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宝贵,从而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二是理想观及英雄观。青少年可以围绕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思考人生的意义何在,确立人生理想,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三是科学观。青少年应该向科学家学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科学高峰进军。四是伦理观。全民抗疫背景下人与人相互帮助的感人事例提示青少年思考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五是公共责任观。青少年可以从榜样人物身上学习如何承担社区责任、国家责任、国际责任,提振爱国主义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六是生态观,青少年要增强对野生动物及自然生态的尊重和保护,成长为生态环境的维护者。七是国家观。从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少年要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加强抗疫价值观教育载体研究,为系统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内容。面对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英勇奋斗,涌现了千千万万可歌可泣的英雄,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改革开放形成的综合国力、中国精神迸发出的精神力量。这一切,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最生动、最现实、最丰富的素材。应积极组织专家,对具有重大精神价值、深刻丰富内涵的抗疫人物、事件、制度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载体。
加强抗疫价值观教育课程资源研究,为系统开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课程资源包。对于全民抗疫所彰显的爱国、团结、科学、伦理、法治、生命、理想、责任等主题,需要创编通俗易俗的专题读本,做到有理论阐述、有事例佐证、有教学建议、易操作实行,既便于青少年自主学习,又便于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同时,紧扣关键事件、英雄人物开展事迹宣讲,拍摄感染力强的影视作品。专题资源整理要与各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框架相融合,注重用思政原理解释抗疫事件,用抗疫事件证明思政原理,避免另起炉灶,加重师生负担。
科学安排抗疫价值观教育,为系统开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统筹青少年抗疫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将青少年抗疫价值观教育融入现有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思政课、主题班团队活动、研学、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开展教育活动。同时,提升各学科教师的课程育人意识,在学科教学中合理贯穿抗疫价值观教育,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青少年将爱国、团结、责任担当等观念转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让青少年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此调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联合进行。联合调研组成员:张志勇、刘长海、王磊、李洪山、杨文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