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更及时的新闻资讯,更便利迅捷的出行,足不出户的网络消费……进入21世纪20年代,依据4G通讯、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而产生的工作与生活的巨变,让我们每一个人欢欣鼓舞地拥抱未来,虽然在某些场合下,我们面对新技术有点笨拙和慌乱。我们都不由自主地被时代裹挟着快速前行。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学校教育,哪怕只是从一间教室硬件变化也能感受到未来已来。电子班牌、数码门锁、触摸式教学一体机以及隐藏其后的强大网络及各类学习软件和资源,如果让一位信息技能娴熟的老师上一节课,我们会发现学校教育的外显形态的确发生了巨变。
但教育的进步不能满足于外部形态变化。教育系统中最具决定性因素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内隐的观念、素养、知识与能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我们更为关注的。而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力,决定了他们是教育发展和变革的真正驱动力,只有他们面向未来不断改进,教育才会发生变革。
当下及未来至少有三方面的变化冲击着教育的生态,同时教师也必须具备下列六种角色,方可称为优秀的教师。
教育前所未有的受全社会重视,教师成为好教育的专业推介者和公众情绪的管理者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和事实被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所证实,越来越多的家庭视子女的教育为头等大事,期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万众竞争好资源、争取好学校好班级好教师,以及对教育过程、细节和结果的全程关注。老师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在家长群里和朋友圈里,从教室座位、作业布置、考试安排到纠纷处理、机会分配,面对不同的诉求,每天在夸奖与质疑、在赞美与投诉中工作,可能一件小事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个事件。
教师应该是好教育的专业推介者。教师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必须表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从人才标准、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上引领家长确立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运用系统的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引导家长接受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做到“三适”,适时适量适度,即教育不超越孩子認知发展水平,不让学习充塞孩子的生活,所学不太难太烦以致磨灭孩子的信心和乐趣;教师要有过硬的学科教学素养和技能,能帮助孩子建立起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和路径;教师更要有科学的教育评价观,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客观地评价各不相同的孩子。这样才能引导社会舆论,让更多的家长摒弃早学、多学、反复学的片面做法,解放孩子的心灵和手脚,让教育恢复良好生态,让教育真正促进孩子从自然生长并经自主发展到最终的自觉成长。
教师应该是公众情绪的管理者。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改革涉及课程、教学及评价改革的关键处,家长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自己孩子争取最大的利益,这背后既有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同理解和主张,更有家长个体或群体社会利益诉求通过孩子教育的提前表达,家长可能有违心的逢迎、过激的言行。班级和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教育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老师首先要在繁忙的工作中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要善于引导家长,用发展的眼光给教育以空间,用宽容的心态给社会以空间。
教育的专业性大幅提高,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推进者和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动者
就教师从教一门学科而言,不仅涉及学科知识和学科教育技能,更涉及心理学、组织学、教育测量学和人际交往学等多个领域。一名教师所做的工作既关系到一个人当下的发展,更关系到几代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而教育的专业性必须也必然大大提升。
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推进者。点燃学生,让他们拥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学生有探索未知的天性,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学习,单调枯燥的讲解和训练会抹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的学习发生改变,即从“学好”转变为“好学”,让持续的学习动力贯穿他的一生。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需求,提供、创造学生喜闻乐见并能积极参与的学习场景、工具和途径,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激发学习的欲望。要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价值判断及自我选择的能力。社会日益多元,各种观点和现象涌到学生面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话语方式和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国家和民族为出发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师应该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动者。有效学习是指教师关注、研究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让课堂中的学习真实发生,开展体验式的、合作的、探究的或建构式的学习,在课堂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未来十年是教育改革的叠加期,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考试改革、评价改革并行,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现实生活情境中复杂的、不确定的真实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高品质思维和活动,这取决于个体能否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和学科,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求教师要把素养培养落实到位,通过真实学习情景的设置和结构良好的具体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找到或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大数据冲击着教育,教师是新教育形态的创生者和精准教学个性化教学实践者
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已经从传统的网络时代发展为数据流动的时代。《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网络视频用户、网络购物用户、在线政务服务用户,分别达8.54亿、7.59亿、6.39亿和5.09亿;音乐、文学、游戏、电商、政务、融媒体等平台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运营和管理,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基于网络,依托大数据的技术支撑,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变革也将是全新的。
教师应该是新教育形态的创生者。今天的基础教育对学生而言,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多、压力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呈现减弱和降低的态势。因而社会呼唤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这种形态不是呈现于外部的改变,比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小组学习,而是课堂本质属性的变革。课堂教学要被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学生学习要真实发生,学生要有快乐和成就感,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教师应该是赢得学生信任、催生学习发生的学习伙伴和导师。教师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从学生学习视角研究师生共同学习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果: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设学生信任师生共同使用的学习平台,最终总结出促进学习真实有效发生的机制。
教师应该是精准教学个性化教学实践者。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并不是个新命题,中国教育的话语系统中早有古训“因材施教”,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标,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独特的“这一个”。随着人民对教育有更高的期盼,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更被关注,接受适切的教育,因此教师的关注点不应该是“这个班”,而应该是组成这个班几十个的“这一个”,个性化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运用,特别是大数据在教学全过程的技术支撑,精准教学成为学校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有力支撑。
技术必须由人来实施。老一辈教师在课前预习、作业精批细改、课后个别辅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有效的教育实践。新一代的教师首先要继承这种优秀的精神和作风,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科学提高课堂里学生学习效率,科学设计学前学中学后练习,结合评价改革,努力实现学为核心、精准教学。教师还要努力了解每个学生特定的学习需求,尝试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努力增进学生学习的沉浸感、愉悦感和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感,使得个性化学习不仅科学化,而且人性化。
在大数据时代,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特征。名师的优质课也由多机位的现场教学,演变为学生不在场、面对平板独白的网课,而实际上在网络的那端,会有成百上千的学生跟着教师同时学习。在特殊时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仅苏州市的某个年级某门学科的直播课就有3000多名学生同时在线。这时候的教师要洞悉学生学习心理,非常熟悉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生、发展和阶段性完成,包括可能出现的学习障碍,这样这节课才是更高意义层面的精准教学。
教育正在发生根本的变革。未来教育从形态的变化,必然会走向内在品质的提升,指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无论有多少教育本身及教育之外的角色需要教师担当,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底线,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是未来教师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