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建桥精神凝聚家国情怀

2020-07-04 12:32邓义文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建桥家国大桥

邓义文

2020年春,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东莞市教育局历史教研室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精选与疫情防控相关、适合学生居家学习的主题,组织备课,笔者主备“武汉长江大桥”一课。

一、“武汉长江大桥”教学追求

“武汉长江大桥”属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4课,在传授武汉长江大桥知识基础上,历史教育的诉求什么?提炼什么主题呢?“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1]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是“课堂”,教育我们面对灾难,个人应有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生命自觉和家国传承;疫情也是号令,号召我们应有责任担当,有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情怀。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现代化公铁两用钢铁大桥,它是在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的年代,武汉人民与大桥建设者发扬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精神,与恶劣环境顽强拼搏,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建立起的一座历史丰碑,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从武汉长江大桥学科资源中组织内容,挖掘武汉长江大桥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引领受教育者形成对国家、道路的认同和责任感,即有目的地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显得尤为必要,也极具现实意义。因此,“武汉长江大桥”教学确定主题为:守望建桥精神,凝聚家国情怀。

二、家国情怀落地

守望建桥精神、凝聚家国情怀需要在教学中梳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相关史实,需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背后鲜活、生动的内涵进行深刻、真切的体验。

1.龟蛇锁大江——建桥壮志难酬

武汉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到了近代,铁路兴盛起来,武汉的地位更加重要,近代中国最重要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相汇武汉。当年武汉却有民谣:武汉一大怪,火车轮渡载,因为长江和汉江将武汉一分为三:武昌、汉口、汉阳,俗称“武汉三镇”。一列铁路货车从北京开出,经武汉要乘渡轮才可达广州。修建过江大桥,是长江两岸中国人民长久心愿。

材料一:鄂督张香帅近与司道提议,欲于大江中建一铁桥,由武昌接汉口;再于襄河建一铁桥,由汉阳接汉口……将来二桥落成,既可免风波之险,且汉口一端可接京汉铁路,汉阳一端可接川汉铁路,武昌之桥则可接粤汉铁路云。

——《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06)

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汉口成为其南端终点。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在武汉修建跨江大桥,这是近代有关修建长江大桥的最早记载。民国时期,孙中山、詹天佑等期盼或规划修建过江大桥,但连年战乱,国力贫弱,耗资巨大的跨江铁桥,无疑是镜花水月。“黄河水,治不好。长江桥,修不了”表达了旧时中国长江两岸人民的无奈心情。

2.“一五”计划与中国建设道路选择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之一,我们常用“一桥二铁三公四厂”概括“一五”计划主要建设成就,这里“桥”即指武漢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修建见证“一五”计划制定、开展,见证中苏友好合作和我国建设道路的选择。

材料二:只能学苏联,而且要虚心地学。因为中国没搞过社会主义!苏联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计划经济模式。他们正是依靠高度集中、巨细有序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后短短十几年间,就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这一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新生国家的关注与向往。

——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

1953年,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一五”计划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开工1万多个建设项目。期间,苏联政府派遣了以西林为代表的28人专家组来华,长驻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地,进行技术指导。

材料三:苏联的援助和我们向苏联学习是“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经济在一段时期带有苏联模式痕迹的源由。

——迟爱萍《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兼谈陈云对“一五”计划的贡献》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厘清武汉长江大桥、苏联援助、“一五”计划关系,旨在帮助初中阶段学生理解新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选择,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3.技术创新与自力更生

当时,国际上通行的大桥建设方法是气压沉箱法。但苏联专家看到长江水深流急,十分吃惊,担心沉箱法施工成功的可能性。西林提出一个大胆的创议,摒弃气压沉箱法,采用钻孔深桩基础(即管柱钻孔法)。[2]

材料四:这(气压沉箱法)是国际上常用的桥梁施工技术,将一只充满氧气的巨大沉箱埋入水中,施工人员再潜入沉箱底部进行施工,长江武汉段水深近40米,施工人员很容易得“沉箱病”,危及生命安全。另外,以人的体力承受极限,施工人员每天只能在沉箱中工作半个小时,施工进度非常缓慢。为此西林(苏联桥梁专家)专门找到彭敏,建议采集新的施工技术,管柱钻孔法,就是将空芯的管柱打入河床下面的岩石,在岩石上钻孔,然后向孔内灌注混凝土。在这基础上修筑桥墩。这一种方法把施工从水下转移到水上,不仅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而且施工效率也要高得多。

——纪录片《万里长江第一桥》解说词

但苏联没有长江这样的水况,管柱钻孔法没有机会付诸实施,它可行吗?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基础上,决定:采用新方法,但必须进行科学试验。为了验证、掌握这种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工程人员在长江北岸龟山、凤凰山山麓及江心连续苦战,建立起35个试验管柱。经过一系列艰苦试验,大桥建设者们认定管柱钻孔法切实可行,并随后运用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上。

武汉长江大桥首创的“管柱钻孔法”,凝聚着大桥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在当时世界领先,创造了中国桥梁史上的许多第一。大桥建设原计划 4 年零 1 个月完工,实际仅用 2 年零 1 个月便峻工,管柱钻孔法大大缩短建设工期,减少人力、物力投入。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是中苏友好合作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体现。

材料五:自打1956年5月毛泽东视察大桥工地,肯定大桥局党委的思路,提出了“建成学会”的方针后,极大地激发了建桥大军向苏联专家虚心学习建桥技术的积极性。“坚持执行建成学会方针”的标语牌醒目地悬挂在工地大门上方,成为建桥大军的共同理念和行动。

——梅兴无《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始末》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有苏联专家指导,但党中央及时提出“建成学会”的四字方针,要求中国桥梁建设者边建桥边学习,在建成的同时学会和掌握建桥技术。这表明:中国在发展经济、探索建设道路上,一贯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桥顺利竣工鼓舞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可贵意识。

4.发扬艰苦奋斗作风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刚走出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处处急需建设资金。武汉长江大桥总投资预算为1.72亿元,实际只用了1.384亿元,节约 20%。[3]

材料六:50年代的武汉,找遍全城也没有能够发现制造打桩机基本材料的工厂,工人们最终也只在一家原国民党兵工厂废墟中挑拣到了些能用的铁块。铁块运回来之后,工人用氧气切割、打眼子,慢慢的切成一块一块的毛料来做,这样搞出了一台打桩机!

——纪录片《万里长江第一桥》解说词

材料七:武汉三镇的居民更是倾城出动,每个人都想为大桥贡献点力量。搞拆迁,雷厉风行、自觉自愿;参加义务劳动,节假日男女老少齐上阵;捐石头,不少人撬起了自家房前屋后的上好石板。

——纪录片《万里长江第一桥》解说词

大桥建设体现高效、节约特点,除中央统筹支持、建桥方法科学创新外,大桥建设者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武汉人民怀着对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无私奉献是重要原因。这一胸怀祖国、公而忘私,把個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并为之奋斗的杰出群体,蕴涵着思想教化力量,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凝聚”家国情怀于学生意识之中。

三、永远的精神丰碑

1957年10月15日,武汉举行盛大的大桥通车仪式,五万多武汉市民涌上武汉长江大桥桥面,庆祝“万里长江第一桥”诞生。大桥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大大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社会发展,提升了中国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材料八: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和“桥”字挨个边,费尽心思也让子女的名字带个“桥”字。因此,除“建桥”“汉桥”以外,还有“金桥”“银桥”“青桥”“新桥”和“学桥”等名字。

——郑明桥《一桥飞架——记“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大桥通车以后,人们不仅以“桥”为人命名 ,许多武汉生产的商品亦冠以“大桥”品牌。随着时间推移,“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市”很自然地融为一体。

材料九: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发布的“体检报告”显示:目前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虽已过去60年,但仍处于壮年,我们打算通过科学养护,让大桥使用寿命延长到150年。

——《这座大桥经历77次撞击仍无恙 将迎来60岁生日》(央广网2017年10月13日报道)

2017年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60周年,中铁大桥局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一次全面“体验”。人们惊喜发现:六十多年来,经历无数次洪水、地震、70多次撞击,大桥岿然不动。这是中国人民、武汉人民在困难局面下创造的世界桥梁奇迹。历经岁月磨难,武汉长江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也是中国人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丰碑!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爱家乡、爱生活过的地方是家国情怀形成的起点,家国情怀将爱家庭、爱家乡、爱国家有机链接起来。通过视频、文本、语言等创造生成适宜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浸染,使学生真切体悟家乡之美、祖国之美、思念之美亦是凝聚家国情怀的必要路径。

整理播映武汉长江大桥壮美视频,结合本人亲身经历、体验,设计如下结语:90年代中期,老师赴武汉求学,去到第一个景点就是武汉长江大桥。后来的六年,我无数次静静坐在桥下江边,接受心灵震撼:桥面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桥下万吨巨轮鸣笛徐行。而江边,人们或下棋、或唱歌、或广场舞,怡然自得,一幅盛世“清明上河图”。这里,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光荣与梦想,伟大与平凡,……一切交融显得那么和谐、自然!今天,武汉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但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们坚信:有大桥精神的感召,有众志成城的守护,英雄的武汉人民、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疫情,迎来辉煌!

武汉长江大桥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标志性成就,岁月流淌,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内涵却历久弥新。守望建桥精神、凝聚家国情怀,可丰富、丰满家国情怀意蕴,为实现中国梦夯筑基石。

【注释】

[1]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

202002/t20200228_425499.html,浏览日期2020年2月28日。

[2]赵煜澄:《通车50年的武汉长江大桥》,《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第10期。

[3]万林:《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片段回忆》,《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建桥家国大桥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农业废弃物的好氧堆肥研究进展
相关论
逃跑的大桥
下雨天,读书天
数鸭子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建桥”课程点亮当下照亮未来
谁咬得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