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建设探讨

2020-07-04 02:09龙继林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经济法课程建设

【摘要】课程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大类招生背景下,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建设的实践,分析建设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类招生  经济法  课程建设

注:该论文是《经济法》课程校级优质课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246-02

《经济法》课程是我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每年有四五百名学生选修该门课程,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领域法律知识传授的重要任务,同时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规则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该课程的建设,成为课程组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背景

近年来,大类招生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探索。大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进校后,低年级的新生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1]大类招生,目的在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从2001年开始,先有北京大学,后有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实行大类招生,到2011年,几乎所有985高校,超过50%的“211工程”高校,以及20%左右的一般大学实行了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2]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而民航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为民航业培养各类人才的行业性院校,中国民航大学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生存和发展压力较大,在新的高等教育和行业发展背景下,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为此,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以后,我校以经济与管理学院为大类招生试点单位,在2018年进行了首次大类招生。现在按照大类招生进来的学生,正在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为此,为适应大类招生需要,学院内各专业的课程的改革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不断完善之中。

二、《经济法》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作为我校经管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经济法》长期以来,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类招生的新形势下,为适应行业和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要求,《经济法》课程组高度重视,根据学院的部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

1.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进行《经济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和行业的发展最新情况,结合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主动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完善。这样,使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及时体现行业规则发展的情况,力求做到与时俱进。

2.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方式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由于经济法课程属于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不仅具有比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需要任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才能够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过去,传统的单纯依靠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现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遵循青年阶段的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通过对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与探索,让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兴趣,将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

3.加强BB平台建设。BB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课程学习平台,是实现学生课内外一体化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如果教师们能够充分认识到BB课程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积极进行建设,就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长期以来,《经济法》课程组比较重视BB平台的建设问题。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BB平台课程建设。一是积极充实和持续更新BB平台课程资料,丰富平台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平台有用,从而增强自身使用BB平台的动力。二是引导学生加大对平台使用的力度。课程组在BB平台中设置了比较多的栏目,例如课程热点问题讨论、资讯动态、课程作业等。让学生在平台上对热点问题发帖讨论、提交作业等,既便捷了学生,又提高了对BB平台的使用频度,促進了学生课内外学习无缝衔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配合课程教学,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案例库视频库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已经意识到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呈现方式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利用各种方式,持续加强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料的收集。在长期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收集整理了二百多个案例,一百多个视频素材。这些年来,通过积累丰富的案例库和教学内容视频资料库,并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使用,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利用各种机会,加强课程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因此,课程组成员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加强交流,利用学校返校开会的间隙和课题研究讨论的空隙,会针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状况、学生特点、教学方法策略等等问题,进行交流,畅谈得失和体会。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交流,确实大家都从中受益,深受启发,也取得了一些共识,这对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日益提高,由此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需要认真反思我们自身的课程。在反思的基础上推进持续改进,对教师发展和教学改进,都至关重要。[3]因此,审视《经济法》课程建设情况,感觉到还存在一些不足。

1.对课程建设内涵的深度认识有待加强。过去,认为课程建设就是通过硬件和软件资源对一门课进行投入和积累,达到完成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的过程。认为课程建设主要就是包括师资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方式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课程学习考核评价建设这几个部分的内容。对彼此的内在关联以及与外部相关因素的作用,认识还不够深刻。

2.对课程建设的系统性认识有待深入。过去,认为课程建设就是建设一门课程的过程,是课程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只要把这门课建好教好就可以了,其他的方面考虑不多。但是,事实上,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大局中的一个微观系统。这个微观系统能否做好,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该子系统本身的问题,还与外部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要真正建好一门课,必须对内外各种影响因素都需要给予综合考虑。通过培训反思,感到过去对此考虑还是比较欠缺。

3.对课程的学习考核评价的重点和导向有待完善。过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的影响,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考核评价时,更多的强调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课程知识,而对学生能否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检验方面,则存在考核力度有待加大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和考试的题型、考核方式之中。因此,只有不断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才能够使课程考核真正成为学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指挥棒。

四、深化《经济法》课程建设的对策

目前,大学课程建设呈现了新的趋势,即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封闭”转向“开放。”[4]为此,需要根据《经济法》的建设实际,采取一些对策措施。

1.加强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文件的学习,明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由于面向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开放和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多元,这是高校和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5]因此,虽然作为教学一线的普通老师,同样需要密切关注国家的最新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教学文件,才能够牢牢把握教育教学的最新发展方向,明白国家对教育教学的最新要求,这对搞好课程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2.加强课程组的教师队伍组织学习,凝聚共识,增强教学教研育人执行力。

做好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是根本。课程组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而这个小团队的建设状况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程建设的好坏。为此,需要每一位课程组成员都应当具有这样的认识,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尤其是课程组长应当发挥核心带头的作用,高度重视,把课程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平台来对待,在学校的现有规章制度下,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形成课程建设的微观规范。教师在互动中阐述观点,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激活和提升,[6]从而提升课程组教书育人的执行力。

3.做好课程教学资源可持续性建设。课程教学资源是搞好课程教学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重要载体的课程教学,需要依托丰富而新颖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课程组在建设过程中增强可持续性和发展性的理念,改变过去那种建设一阵风、突击一阵子的做法,进行常态性的可持续性资源建设。围绕“教”和“学”两个维度,具体从“课堂讲授”、“在线测试”、“自主学习”、“讨论研究”四个方面来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7]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课程资源。这当然也需要学校和学院给予高度重视,适时给予大力支持。

4.加强教学方法的持续性创新探索,真正落实中心转换。过去,传统教学观念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是天经地义的,即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点拨、启智、树人”,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持续性的研究探索,尝试创新教学方法模式,一切围绕“学生”的“点拨、启智、树人”来进行。而“反转课堂”因为其本质上强化“学生中心”的地位,体现深度学习的思想而在今年备受关注。[8]教师不应当仅仅把教学工作一项职业,而是一项事业,更是一项崇高的艺术追求。一流的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学方法创新。[9]因此,教学质量的追求永不停息,教学方法的探索永无止境,需要认真体会领略。

5.改革课程学习的考核评价导向,中心落在能力提升和高素质养成上。过去,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认识的局限,认为一学期,很努力地把一门课的知识教完了,接下来就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刻,而检验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试。于是,教与学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在考前拼命背,考完试后,知识在脑海里也没有留下多少。但所学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则不太关注。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树立,对课程的考核导向,将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即从“知识印记”导向转向“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和高素质养成”导向。因此,考核重点、考核方式和试题陈述均发生深刻变化。偏重于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的考核将会成为课程学习考核评价的常态。

6.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推动学生“全时、全程、全方位”学习。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普及。经济法课程深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化技术,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全方位地学习经济法课程。一是不断完善课程BB平台,不断充实新内容,吸引学生充分使用该平台;另外,作为重要的社交平台,微信可以在经济法课程建设和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設和完善课程微信群,使学生借助这些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时、全程、全方位”学习的效果。

结论

总之,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MOOC时代为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0]我校实施经管类专业大类招生的背景下,课程建设应当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来抓。经济法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有持续性的投入,协同协力,才能使优质的课程建设有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2]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3]张树永.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5(3):55-59.

[4]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2):62-69.

[5]杜占元.面向203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6(11):3-6.

[6]杜静,王晓芳.论基于社会互动视角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2016(11):112-117.

[7]李雁翎.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9-51.

[8]吴仁英,王坦.反转课堂: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因应策略[J].教育研究,2017(2):112-122.

[9]柳礼泉等.教学方法创新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1):75-78.

[10]陈玲等.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4):51-53.

作者简介:

龙继林,苗族,贵州丹寨人,中国民航大学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律与政策。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经济法课程建设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