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07-04 03:09李建忠
卷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物流

李建忠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在开展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时面临的问题:实践课程设计的不科学、教学方式滞后性、教师教学技能不佳、教学实践活动不成熟,并且提出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改革措施:科学开展实践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规模化发展教学实践,以此全面推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课程良好发展,为学生呈现具有规模化运行流程的实验课程。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物流

大部分高校开展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活动。此类课程属于综合型科目,要求学生完成多种学科的学习基础上,方可开展的课程,一般在大三下、大四上階段设立此课程。此类课程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学习任务,对实验室的要求为:服务器、终端机。服务器应安装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组件,终端机数量应满足两个班组学生数量,保持其共同在线学习。

1 教学活动中面临的问题

1.1 实践课程设计的不科学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课程(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此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期间,大多数以理论讲解为主,含有较多较为枯燥的概念性内容,项目系统性设计不足,造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呈现萎靡状态,难以提升对科目的学习兴趣,认定此类课程需熟记概念,即可获得学分。信息系统采取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带来了一种较为枯燥的课程,难以发挥课程的教学价值,削弱了教学活动的运行意义。

信息系统以实验为主,以此为学生呈现管理系统的应用性,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然而,在施教期间存在课程实验与理论教学两者相脱离的问题,尚未发挥实验活动与理论内容良好融合的教学价值,造成学生认为信息系统是学习软件的应用,而非学习软件的开发,降低了对学科的教育层次的认知,不利于高校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行。

1.2 教学方式滞后性

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应用性质,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编写教学,学习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然而,现阶段信息系统停滞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强,让学生难以在课堂中获取课程的教学实质价值,造成学生对此类学科学习的消极心理,呈现逃课、课堂玩游戏等不良现象。

1.3 教师教学技能不佳

大多数信息课程教师,在任职前期,并不是此类学科专业,大多数是计算机与管理两个专业。教师对于信息开发、维护、测试等技能不具有完善的技术技能,对于知识的讲解仅能停留在系统的应用层次,尚未能将系统应用与软件编写、程序检测、软件更新维护等技术性理念相结合,造成学科教学意义的偏失,影响着课程施教价值的发挥[1]。

1.4 教学实践活动不成熟

基本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学方式的传统化等因素,让信息系统在长期发展中,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实验教学系统,为此学科的发展带来了限制性作用,不利于学科的规模化发展,让教学活动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教学活动对学生参与的成分,涉猎较少,忽略了学生对编程语言的学习能力,造成实践活动的严重匮乏,不利于高校信息系统的良好实施。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科学开展实践课程设计

信息系统课程在实际运行期间,应设计实验课程的学时计划,为学生科学布置课程的分布与规划,给予学生呈现具有逻辑性发展的信息系统课程,促进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自身信息技术的成长,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例如,教师在初期为学生开展的“物流管理系统”时,内容有:用户名User name(注册与输入的信息技术功能),密码Password(注册与忘记重置的信息技术功能),此类课程属于管理系统的首页编程,登录Login(此技术为页面跳转技术)

在学生熟练掌握首页编程的技术基础上,为学生开展页面跳转技术的深入学习,首先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感受“物流管理系统”跳转的流畅性,其次为学生展示系统的代码区,为学生逐一讲解每个区域的跳转设置,并且为学生演示,如若跳转设置的不规范、不正确,系统应相应的发生的问题,即“挑战失败”、“点击未响应”等问题,在信息系统俗称为“bug”。

在学生掌握首页与跳转设置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解“物流管理系统”模块的编程技巧,此类教学内容与信息系统应用具有较高的专业性知识,一方面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挑战着学生学习能力。由此发现,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借助管理系统为学生演示的是一个“项目成品”,结合系统功能,为学生整合已学过的信息技术,并且给予学生技能提升,促进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编程技能,理解系统的运行代码,掌握页面跳转的设置方法,为学生日后解决程序bug提供发展平台。

2.2 创新教学方式

丰富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信息系统学习的重视,加强学生对信息系统语言的理解,提升学生实验课程的参与效率,促进学生感受信息系统课程的乐趣。为此,应采取的教学方式有:动画演示,教师依据信息系统学习内容,为学生制作小动画微课视频,提升学生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降低信息系统的学习难度;学生项目演讲与交流,让学生自主开展项目流程,促进学生在项目中发现问题,借助交流模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发现学生问题时,可采取实践与理论双重指导方式,提升学生信息系统的实操与应用能力;课后布置作业,教师可依据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级别,为学生布置管理系统的编程作业,保障学生编程的系统处于有序运行,不存在跳转失败、点击未响应等事件,提升学生自主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学习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系统综合素质[2]。

2.3 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

高校应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以此促进信息系统教学的全面落实。如若管理学专业教师开展此类课程,势必影响此课程的技术整合,有碍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提升,不利于信息系统教学的有序发展。为此,高校应为学生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可从开发团队转型发展的人群中选择,此类人群具有较为专业的信息编程、应用等技术,有助于为学生呈现规模化的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促进信息系统课程的全面落实。

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课程,应关注学生管理思维的培养。为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管理思维提升,定期为其开展管理思想观念的教育,不定期抽查其学习进度与效果,并且抽查其授课融合的管理思想,促进教师全面贯彻信息系统的学科教育任务,为学生呈现集系统应用、技术整合、管理思想三者于一体的课程。

例如,在讲解“图书馆管理系统”时,信息技术教师应事先前往图书馆实地考察:查看当前图书馆应用的信息技术,比如信息检索;学习图书编码的编写,参看“中国图书分类法”;感受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的过程,实际操作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感受其内在的管理流程。教师在收集与整合图书馆相关信息技术与服务的内容后,为学生编程图书馆管理系统,依据教学任务将重点的编码区逐一整理在课件中,结合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模式,为学生编写图书馆管理系统,继而为学生展开教学。

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融合在信息系统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立体化,减少项目实验的片面性,结合实际模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让课程立体化发展,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图书馆应对庞大数量与种类的书籍时,采取的信息管理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思想,为学生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双向学习,提供了实例经验[3]。

2.4 规模化发展教学实践

在信息系统教学良好运行一段时间时,信息系统教师應整合以往应用的教学案例、相关信息技术课件,将教学效果不佳的案例与课件提出,补充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由信息系统教师共同完成,以此完成信息系统的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助于优化教师的备课时间,另一方面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规模成熟的课程,促进学生将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系统应用三者良好融合。与此同时,信息系统教师应时刻关注技术的更新与淘汰问题,如若新技术已成功取代了原有技术,应立即更新教学案例与相关技术课件,实现为学生呈现与时俱进的课程,减少落后技术沿用于教学中,造成学生技能与社会需求不适用问题,全面保障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具有先进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的课程兼具理论、实践、管理三个元素,旨在全面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实施管理行为的能力。为此,高校应聘请专业的信息系统教师,为学生呈现专业性的管理实验指导课程,借助案例+技能+任务的教学模式,发挥信息系统的教学优势,促进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感受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信息系统课程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冬梅.《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智库时代,2018(35):269+271.

[2]鲍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6(01):107-109+120.

[3]张旭.互联网+视角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9(01):67-71.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物流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