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丽
周国平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从这个角度讲,对作文教学的探索满足了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因为很深刻地体验过一线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无奈,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教师本身对作文教学的理解,并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完美地呈现。2012年,我走上了语文教研员的岗位。立足教研员的职责和使命,我开始深入探讨如何改变县域内作文教学的现状,又该从哪里着手去改变。
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卫庄初中在县教科局的支持下,成了《新作文》的实验校,我也得以和新作文杂志社主编张水鱼结识。从此,透过“新作文”这扇窗,我看见了一群人缔造的作文教学风景,这片风景一方面让我仰望着大师、名师们躬耕作文原野缔造的神奇,让我的精神和思想在纯粹的学术境界中接受熏陶,获得生长,另一方面也激励我努力去创造新的作文教学风景。
“自由地”擦亮:从教材处开垦
一个人,只有安静地投入一件事并愿意为之努力付出时,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敏锐的。随着对作文教学思索的日益深入,我意识到,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努力难以实现教学思想在课堂实践中的根深叶茂。只有把作文教学作为一个散发能量的磁体,吸引更多的教师进入这个磁场当中,才能汇聚起众多力量,贯通作文的“教”与学生的“学”。2015年10月,我带领吴蕊江、刘珍霞等16位一直在教学一线孜孜不倦探索的老师,组建了绛县初中作文教学工作室,默默而用心地唤醒并呵护着每一个学生对写作的热爱。
与隔着时空距离的作家们相比,教师的写作犹如春天的细雨,在课堂的土壤里,对学生的写作有着天然的浸润和影响。工作室的老师善于捕捉生活里的细微变化,也善于用笔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我带领她们结合教材上的单元作文进行训练,先写下水文,再进行写作过程的分解,对学生进行指导。姚李琴老师的作文教学指导课《一片落叶也关情》,把一片普通的梧桐树叶带进了课堂,与学生一起观察、吟咏和联想,点燃了学生如潮水般翻涌的写作兴趣。“它比一般的梧桐叶要小很多,此时它的边缘俏皮地微微卷起,似一团跳动在掌心的火焰,又似一只栖身的蝶。”姚李琴老师的这番观察与联想引发了学生对落叶的思考,一位学生这样描述她眼中的落叶:“叶片的正面有大片的枯黄,枯黄中隐约露着深绿,疏密有致的叶纹中还有像美人脸上雀斑似的小斑点,那是岁月的痕迹,还是风霜的折磨?”张丽萍等几位老师也是如此,与学生一起行走在作文探索的芳草园中。师生在欣赏中彼此赋能,在写作中共同成长,渐渐养成了师生共写的习惯。
2016年12月,湖北省监利县语文教研員李爱梅和方沫老师不远千里,赴约绛县,为全县200余名语文教师做了“跟课文学写作”的专题报告和现场教学。交流之后,我冷静审视了曾经的探索:运用教材,不仅是运用教材上的作文训练,还要运用教材上的课文开展作文训练,这才是教材对于作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于是,我们在之前探索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开凿:基于写作,研读课文,选点精练。
我把工作室的老师分成小组,组内共读一篇课文,每个人独立解析教材,而不是紧贴教参行走,从写作学的角度发现作者行文的特点,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分析文本,从丰富庞杂的写作训练点中精选一点或几点进行加工,小组内充分讨论,反复酝酿,再由其中一人在班级内进行实验,最后形成定稿,全县推广。《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广为人知的童话,但是除了它本身作为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价值之外,文中的神态描写丰富而耐人寻味。我经过反复推敲,提炼出了“面部变化,主写神态;搭配描写,助写神态;修辞手法,修饰神态”的神态描写三法,在全县进行公开教学,打开了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具体实践的思路,也打开了教师向深、向实研究的大门。
我们一边向内默默用力艰辛开垦,一边走出去汲取更多创造的勇气和灵感。2017年5月19日,应山西省运城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邀请,我带领工作室部分成员,参加了“运城市初中散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立足教材学写作,读写结合归本真”的专题讲座。刘珍霞老师从课文《春》中撷取训练点,做了“推开联想这扇窗”公开教学,得到了正高级语文教师、运城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会长梁元成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与会同仁对“跟课文学写作”课题研究成果的大力赞誉。同年12月,“新作文杯”全国第二届作文教学“创课”比赛“创意设计”获奖名单公布,我设计的《古诗新“裁”,让美景入文》获得特等奖,范晓琰等5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得一等奖。2018年4月,郭铭和吴蕊江老师参加了“创课”比赛的现场说课比赛,两位老师均荣获一等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听了郭铭的说课后,连连赞叹:“了不得!”
专业化耕作:向更深处漫溯
“余映潮老师将要在绛县设立工作室!”2017年9月,对绛县的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有着非凡意义的秋天。回想起来,最初的震惊和喜悦也仅仅是因为余老师这样的“大儒”能莅临绛县这样偏远的“小地界”,至于他究竟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那时的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未曾细想,也未曾想到。
2017年12月,余映潮老师莅临绛县,进行了工作室的第一次培训活动。活动现场,余老师的评课语气和缓,但是句句掷地有声,对教师开启了“风暴式”的批判评价,让教师们集体陷入了深思: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没有哪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和生活共鸣的场所,就像没有哪一个农夫不希望自己种植的庄稼大片大片生长一样,但我们是否做好了对执着深耕的语文田地给予‘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爱呢?”我在参加完余老师的培训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也是对全体语文老师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的呼告。第一次,第二次……我们在余老师的牵引下,像刚刚发现神奇宝藏的一群人,从起初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到逐渐深入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探求,逐渐建立了“绛县余映潮工作室”微信平台,设置了“开卷有益、每月一读、师生共写”三个栏目。“开卷有益”侧重对余老师专著的阅读理解,“每月一读”侧重对课文的研读提炼,“师生共写”侧重师生作文教学的共生,坚持每周发稿,努力把老师们的研究引向深入,养成习惯。
经历了山重水复,终会迎来柳暗花明。在余映潮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们在“跟课文学写作”的研究上没有急于向前迈步,但所有的准备又都是为了课题研究能够迈出更宏远的一步。
我们凝望一篇文章,但又不拘泥于一篇文章;我们研究技巧,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技巧。我们感悟到,比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是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对生活的情感。教材是语文教师最直接、最宝贵的作文教学资源库,提炼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提炼一篇文章,提炼一类文章,提炼同一类的多篇文章,就会在千姿百态的课文中发现相同的构思规律,就会在异彩纷呈的段落间发现相同的表达技巧,就会将抽象的思维和学生的思考相对接,与学生的作文素养发展状态相链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这些课文里安静的文字就会跃动成为学生成长枝头一朵朵绚烂的 花儿。
2018年4月,全国中小学生“国际植物日”主题征文大赛评选结果公布,我县15篇学生作品获奖,其中,城关初中张金燕同学的《泥沟乡路边的回忆》获得了一等奖,这对地处偏僻的县城孩子们来说,是莫大的激励和奖赏。
细数岁月里那一串串深深的脚印,我和工作室的老师们每一次对作文教学的追寻,每一次在作文教学上的创造,岁月都馈赠我们以惊喜、以无边而不可替代的幸福。
——2018年,我受邀在山西省中考信息会上做“巧设悬念写美文”公开教学,连续四场,反响 热烈。
——姚李琴老师在全国第二届“作文高端论坛暨新作文实验联盟活动”上做了“咏物有道,真情自显”公开教学,我现场点评解读,赢得全场 美誉。
——全国第三届“新作文杯”创课比赛,贾慧丽老师荣获现场说课比赛特等奖。
这些,都创造了绛县语文历史上的“第一次”!我们自豪的不是在全国、全省创造的业绩,我们欣慰的是曾经走过的每一段路,都在每一个被浸润过的教师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作文教学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会衍生出翳翳郁郁的绿色,繁盛一群又一群学生的青春和未来。
持续追寻,持续创造……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教科局教研室;04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