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四五
【摘要】课堂是教育开展的主阵地,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来讲,仍然存在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的局面,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有着明确的分工,课堂气氛缺少生气,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导致学习效率低。小学数学应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关注并主动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交流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144-01
荷兰著名教育学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学习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课堂是教育开展的主阵地,就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来讲,存在教的不良现象是有的老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听,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课堂教学数学交流的缺乏。
一、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现状分析
1.过大班额和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了课堂中的数学交流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在课堂中,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老师与学生是一种“一对多”的交流形式。
另外,班额过大,班级人数多也直接影响了课堂中的数学交流,人数导致交流互动难度增大,这种情况下很多交流形式化。再有,为了应对班级人数多的情况,很多班级制定了许多班规来实现课堂安静有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行为,学生无法很好的发挥主动性,时间久了,很多学生就养成了习惯,更愿意被动的接受,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失去了交流的主动性。
2.考试的压力和教学任务约束数学交流
我们都清楚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以课标的要求和进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一节45分钟的数学课,老师对定义、定理以及部分例题进行讲解,就会花费大半节课的时间,学生更多的在努力的记笔记,接收教师的观点,没有时间判断自己是否真正的理解知识点,到了课后写作业时,才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局限性。然而,作业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全部,在课堂听讲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由于时间等的限制没有机会提出并讨论,不长时间就会被遗忘,这样,学生没有办法及时解决疑问,学生们会逐渐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问题。
另外,老师及家长把考试分数当成“命根子”,那么,为了取得突出的考试成绩,教学任务自然而然的就会加重,教师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前就安排好整节课的走向,深怕学生思路偏离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渐渐的,学生缺乏思想,交流能力和讨论能力伴随就会下降。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措施
1.营造和谐交流课堂气氛,提高数学交流的参与度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是心灵的沟通,建构主义要求数学交流需要更高层次的、抽象思想的交流沟通。在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应该大胆思考,踊跃发言,主动地与周围同学交流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这样的结果对群体就有了一定的要求:课堂是民主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公正、平等的,学生之间也是平等、和谐的。教师不会偏爱学习好的学生也不会忽略相对较差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在这个集体中都具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会出现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情况,因为其他学生和教师会帮助出现错误的学生及时更正,犯错的学生也会虚心学习,再接再厉。同学之间是和谐友爱的,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会自视甚高,而是主动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不会疏远能力好的学生,而是虚心求教,踏实的进行学习交流。
2.设置有意义的交流问题
数学课堂中交流问题的选择可以有很多,诸如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例题、课后习题以及课外的习题等等都可以成为交流的内容,甚至数学方法和学习的感受也可以相互交流。数学交流,作为直接为数学课堂服务的一项内容,需要老师做好把关,交流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等需要教师把握好,老师还要注意交流问题的经典性选择,最好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发生冲突的部分,这样的话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注意问题要在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衡量,提出问题的人可以灵活,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
新课标提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数学课堂上交流的问题主要还是要学生提出,但老师要做好问题的把关,要求交流的问题有实际的意义:首先,交流的问题与学生认知相符合,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其次,要适时提问,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让交流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维果茨基提出,学生学习发展,本质上在于其认知最近发展区的激活。这个概念中的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但能在引导下或者同伴的协作下成功解决问题的区域。所以说,学生要跨越实际水平到潜在水平,交流主题的选择上必须是具有挑战性。
3.对数学交流进行科学评价
数学交流活动的效果如何,需要参考评价环节显示,评价环节包含多个方面,包括学生对教师表现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学生群体之间的评价,个体之间的评价,个体之间的评价也包含多个方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提出,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的开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评价的关注点不应该局限在学生学习的结果,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因此,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学生之间在认知水平和学习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别是正常的,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获得相同的成绩。不能把是否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作为评价学生数学交流的标准,还要注意学生交流过程中的态度,并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注重学生的发现能力的培养,先不管是对与错,首先要给予足够重视,然后恰当的评价。尤其是平时数学交流方面存在困难的那部分学生,老师在发现进步或者创造性因素时,更应该给予肯定,并表扬他们。
结语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交流在实施的過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开展课堂交流,如何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把一言堂转变成群言课堂,如何帮助学生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从模仿记忆变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让师生在数学课堂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话题,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关注并主动探索。
参考文献:
[1]牟天伟.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往问题[J].数学通讯,2015.5.
[2]朱根苗.教学中实施数学交流的常见途径[J].数学研究,2017.4
[3]陈明华.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J].教程·教材·教法,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