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0-07-04 03:03高燕肖红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职业院校

高燕 肖红波

摘要:我国职业院校规模十分庞大,在高等教育体系里占据半壁江山。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国家以及各省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职业院校专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华新学院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华新学院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华新学院专业发展路径,以期能为职业院校专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发展;路径

一、前言

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督促各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国家在文件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服务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重点提升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注重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形成系统培养,倡导终身学习。根据《规划》,至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2350万,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到1480万,实训基地骨干专业覆盖率达到80%。

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在校生2685.54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03万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学校2663所,高职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53%。根据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总数达到68所,位列西部第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57.14%,民办与公办比例为1:1.72,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根据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前100强中四川仅占4个,比广东少4个,前800强中四川占40个,比广东少13个,总体上四川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与东部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四川省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均衡,高职院校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发展理念比较传统,目前主要是外延式发展方式,内涵建设还比较欠缺。

综上,以华新学院为代表的底子较薄的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领会国家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抓住改革机遇,积极转型,不断探索学习同类院校先进经验,尽快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路径,否则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二、华新学院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9年四川省高职院校排名,在全省68所高等职业院校中,华新学院排在60名之后,处于垫底的位置。华新学院总体知名度不高,办学实力一般,与其他民办高职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比如,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在68所高中院校中排名第16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排名第26位,且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已经升级为本科职业大学,这些职业学院发展历史也并不久,但它们发展速度很快,校园面积扩大几倍,已经修建十分宽敞的新校区,招生规模呈直线上升趋势,在业界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对学生和家长有一定吸引力。华新学院与它们相比,其发展进程要缓慢很多,首先校园面积同1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虽招生规模有一些上升,但上升速度慢,招生质量没有较大改善,学生整体质量较差,教学有一定难度,学生整体就业情况一般。且受近两年四川省各大高职院校扩招的影响,学生会优先选择其他高职院校,华新学院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华新学院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实力一般

华新学院于2008年开始办学,办学性质是民办高职院校,目前有两个校区,占地近500亩,有9个二级学院,45个专业,涵盖电商、建筑、交通、经管、电子信息、旅游、艺术等,在校生1万名左右,专业涵盖面较广,覆盖了社会中经济、管理、建筑、旅游、计算机、电子、交通、艺术设计等各个热门行业,但在45个专业中仅有一个省级重点专业和3个省级特色专业。所有专业并没有形成自身特色,其他高职院校开设同类专业的很多,办学定位不是很清晰。

同时,华新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很一般,同属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与华新学院相距不到10公里,根据其官网数据,在校生1.1万名,有8个系,共46个专业,比华新学院多1个专业。但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目前拥有国家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業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项专业3个。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校园面积与华新学院相当,与华新学院几乎同期办学,但在办学实力方面,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比华新学院更好。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在专业领域内没有知名度

根据2019年《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民办院校TOP100榜单,四川民办高职院校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排名第9位,是四川唯一进入全国前十强的民办高职院校;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排名第19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排名第26位。这些高职院校与华新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华新学院被其他民办高校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华新学院与川内其他民办高职院校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且差距还在加剧。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时间才10余年,目前主校区位于天府新区视高园区大学城,其官网显示,其办学定位是立足国家级天府新区、四川自由贸易实验区、成渝经济圈和“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需求,总共开设59个专业,专业主要以工学为主,多个学科协调发展,形成了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同样,主校区位于龙泉驿区的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的办学历史也不久,官网显示,其办学定位是“以美与健康提升人的生命品质”,学院自建校以来围绕健康领域与行业建设学科专业群,目前有37个专业,形成了健康行业品牌标杆,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专业集群,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各专业对口的市场前景十分庞大,因此生源不是问题,因为它与其他高职院校没有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华新学院办学专业很广,但没有特别突出专业,还没找到精准的办学定位,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专业集群。华新学院品牌意识不强,办学10余年,品牌影响力在全省68所高职院校中垫底,招生没有竞争力,招到的学生很多是其他高职院校淘汰下来的学生,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能力一般,后期教育难度较大。当前四川省优势产业是酒饮料、农副食品、医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水力发电、天然气等。未来四川省高端成长性产业为节能环保、航空燃机、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页岩气等。因此华新学院不应该闭门造车,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尽快找到自身的定位,打造华新学院特色专业集群,就如同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一样,坚持一个专业集群发展思路。目前华新职业无法像四川科技学院一样以工科为主、各学科协调发展,因为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占地3000亩,华新学院占地小,因此需要找准一个亮点做精,做成标杆,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三)校园软硬件设施一般,实训室建设水平一般

华新学院占地面积较小,主校区仅300余亩,教学楼仅1栋、实训楼仅1栋。学院现有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校内实训室60余个,虽然实训室不少,但实训条件一般,各专业实训室建设不均衡。实训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但华新学院无法获取政府和企业扶持资金,导致仅有少数专业实训室建设达标,很多专业实训室建设很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实训要求,由于实训条件不足,当前学生实训实践课时整体不足,实训能力欠缺,无法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不高。

(四)教师整体师资素质一般

目前华新学院有专兼职教师5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100余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00余名。虽然教师数量较多,但教师流动性较大,很多兼职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教学水平参次不齐;学院全职教师中有很多没有行业经验,导致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实训实践指导能力有限,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求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占比很少。由于学院对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素质提升渠道有限,导致教师素质提升动力不足,教学创新驱动力不强,学院整体教学模式比较传统。

(五)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学生实践课时占比少

华新学院整体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传统,当前职业教育比较推崇的“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发展比较滞后,对国家提倡的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理解和吸收有限,虽有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高职教育侧重点在实践能力,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就是需要不断通过“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方式掌握专业技能,需要大量反复实践,因此实践课时至少要占总课时50%以上,甚至更高。华新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面还比较传统,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学生实践课时占比少。

(六)校企合作有待深化

当前华新学院同慧科、腾讯、北方汽修、京东、阿里巴巴、中航联盟等知名企业均有合作,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合作前和合作后对学校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校企合作进展缓慢,合作模式传统,效果一般,导致学院办学成本增加,但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并没有多大改观。

四、职业院校专业发展路径建议

(一)强化品牌意识,树立行业标杆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四川要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聚集高地和全国产业创业发展转型先驱,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数字创意、高端设备等行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将汽车产业集群、装备集群、医药集群、白酒集群、物流集群作为重点产业先驱培育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未来四川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重点培育壮大5大高端成长型产业、5大新兴先导性服务业、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空间布局上成德绵地区是新兴产业核心布局区,南充、宜宾、泸州、内江等地均被列为重点拓展区域。

华新学院应该结合四川省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立足自身优势调整当前专业布局,重点发展电商、汽车等专业,将现有40余个专业缩减到30个专业左右,打造专业集群,走精品专业路线,形成品牌效应。电商专业目前是华新学院唯一的重点专业,起初电商专业并不是华新学院的优势专业,正是搭上了阿里巴巴的便车才发展壮大,阿里巴巴企业是我国电商行业公认的标杆,华新学院应该积极同阿里巴巴深度合作,不断挖掘合作模式,在品牌效应的路上继续努力,让校企合作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最终形成电商产业集群。

此外,华新学院的主校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毗邻成都经开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发展服务成都经开区企业的专业集群——汽车专业集群。2019年成都经开区在全国开发区中排名第19位,是西部开发区的佼佼者,企业综合实力强悍。成都经开区2000年获批國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国家汽车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是国别合作园区——成都中法生态园和中德汽车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主承载地,预计到2025年整车产能将达到260万辆,未来还将积极发展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兴高端产业。华新学院应该积极与成都市经开区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重点发展服务成都经开区企业的专业,学习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先着眼于服务自身区域内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最终形成订单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缩短职业适应期。

(二)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重视“工匠精神”的灌输

高职院校打造服务现代产业的合格“工匠”,需要让学生到企业去长期历练,在实践中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努力学到真本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华新学院目前还没有“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但起步晚不等于一定落后,因此华新学院应该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以“电商”和“汽车”两大优势专业为切入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职业技能,半工半学,将“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到极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同样要重视“工匠精神”理念的灌输,技能不是一天能够练成的,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尝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灌输很重要。

(三)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全职双师型教师占比

国家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师资建设,教育部出台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双师型教师占比要不断提升,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要超过一半。华新学院要响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积极提升双师型教师占比,积极申报国家的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积极将非双师型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让双师型教师占比在2022年底前达到50%;积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带头作用,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让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今后学院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师选择上要更加严格,要求必须是双师型教师,且不少于3年以上行业经验,教学年限不少于3年。

(四)成立独立的校企合作服务部门,建立校企合作评价体系

华新学院校企合作发展较早,从最开始艺术学院同原创公司的校企合作,发展到如今同慧科、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北方汽修、中航联盟等大型企业的校企合作。虽然合作单位众多,但并没有达到当初期待的合作效果。

总体上,华新学院校企合作有点虎头蛇尾,校企合作管理不到位。校企合作管理部门是对外合作处,对外合作处和招就处是一个部门,但招就处的工作重心在招生上面,因此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并不到位,各方有责任模糊不清的情况,对外合作处会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同各院系的合作,招就处不参与合作过程,因此平时的监督检查并不到位,导致对校企合作企业没有约束力,合作效果大打折扣。

我认为华新学院应该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学院应该重视校企合作,让校企合作真正给学院带来发展的机遇。华新学院必须建立一套标准的校企合作企業评价体系,对所有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定期考核,建立考核评价标准,公示排名,督促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实行校企合作单位淘汰机制,对排名连续2年垫底的合作企业实行淘汰机制,以此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辉, 杨艳.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特色发展路径探析——以保险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2019(07).

[2] 王莹,王华,李锋涛,冒玉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8(06).

[3] 周开权.我国职业院校校企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以苏州市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05).

[4] 刘东阳.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路径探析——以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新闻传播,2016(06).

[5] 张颂心.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

[责任编辑:盛暑寒]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