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度假区的设计不同于城市住宅小区与别墅建筑的设计,文章分析了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需求的影响因素,从空间布局与居住区结合景观设计两个方面论述了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设计策略,为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与居住需求的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空间布局;景观设计
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居住观的变化,考虑到人们的居住需求与精神需求,尊重自然环境,对人文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做到追求细节、多样化设计。从业主的理念与个性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地设计,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较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空间。
1、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需求的影响因素
1.1文化因素
当前人们对时尚品味要求较高,对生活层次的需求也更加趋向于中式。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地方风俗以及生活习惯,这些都是人们的心灵依托。一个好的居住作品能经历时间的洗礼,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1.2经济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对休闲化、高品质的生活。人们的需求层次上升,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空间,这与设计师对居住建筑发展方向的认识具有直接关系,其中包括了对景观、环境、建筑以及规划等各个方面的设计与策划。
1.3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影响人们的居住观,主要体现在:①市政工程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当前,人们的生活条件越加完善,随着私家车保有率的提高、国际化商贸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距离与区域的概念越加模糊,交通因素已经不再是人们选择居住区域的制约因素,现在人们更加看重景观舒适度、物业水平、配套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②居住郊区化:一些城市的郊区生态环境良好,因此这些城市出现了居住郊区化的现象,很多别墅均分布于城市近郊区域。
1.4时代因素
当前人们的居住观念已然发生极大改变,人们开始追求住宅绿化生态化、智能化、节能化。当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不再忙不追求装修环境以及外观造型,而是更多地追求人文环境与设计品质的整合,享受贴近生活、务实的居住空间。
2、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设计策略
2.1空间布局
2.1.1合适的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影响因素很多,确定建筑朝向也比较复杂、繁琐。北方地区应尽可能确保太阳照射时间充足,这样才能满足居住的舒适性要求,每日下午1点至2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因此应当采用南偏西5°至10°的布局来满足光照时长与控制温度的要求。南方常年炎热,日照时间过长会让人们感到不适,因此确定建筑朝向时要减少日照时间,降低日照强度,降低室内温度,合理的布局方向是南偏东5°至10°。夏季炎热时,自然通风是最好的降温、避暑的方法,建筑朝向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到通风效果。对光照与通风综合考虑,南方潮热地区要更多地考虑自然通风;而北方严寒地区则更看重延长太阳照射时间。
确定居住建筑的朝向时,要从精神与功能两方面进行考虑。功能上要满足室内温度合适、自然通风舒适、日照环境充足;精神上要考虑人们对居住建筑布局的认同与习惯。居住区多采取南北朝向,同时与场地相结合来设计布局,进而满足日照、通风的要求。当同时满足精神与功能的要求时,尽可能采取正南方向的布局以营造舒适的空间。
2.1.2建筑间距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地形条件相结合来进行建筑间距的设计,确保建筑的日照环境良好,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建筑间距,这样才能保证建筑间距有效、合理。
2.1.3建筑空间布局形式
建筑群体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居住建筑群体这是确定布局形式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
整体造型:居住建筑设计上并不强求建筑高大伟岸,而是追求从空间组织与平面布局上看来,居住建筑的整体造型与建筑风格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尽可能将居住建筑的整体造型与周围自然环境相统一,做到互补而不重复、融合而不相近、和谐而不冲突。
建筑立面造型: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建筑立面形式之于居住建筑可以用衣服之于人类来类比,一个好的建筑立面形式能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时代特征、文化底蕴以及历史积淀。建筑立面形式包括建筑构件、门窗、墙体以及屋顶等。建筑立面不仅具有围护的功能,还能体现出建筑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风格。
建筑构件与细节:建筑构件细节包括了建筑材质以及构造技术等,建筑的根本在于建筑材料,材料多来源于当地,体现着本地的建筑特色。建筑构件与当地文化底蕴以及风土人情均关系密切。建筑细节对建筑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重视。
2.2居住区结合景观设计
2.2.1绿化景观布局
2.2.1.1绿化景观布局的设计要求
规划居住区中,规划景观环境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成果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要居住场所必须可靠、安全;第二是要能为人们带来愉悦、舒心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景为人用”的道理。
第一,景观设计不仅要强调好看,还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居住者的需求。
第二,设计居住小区的景观绿化时,要做到因地制宜,以满足经济适用性为前提,灵活利用地形地貌来进行景观重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力求做到省时省力、简单,从而形成温馨、舒適、和谐、生态景观良好的居住区。这才算得上是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
第三,设计景观设计时要能体现出特色。旅游度假区的居住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利用生态景观的优势,减少生态资源的浪费。每个居住小区均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从不同方位以及不同角度来体现出特色。创造特色景观设计并非设计出不同的景观,而是要用创造力来创造出独有的标识,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要有对艺术的洞察力,有创新头脑,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量。创造景观时,将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与景观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本土风情与文化气息的特色景观[1]。
2.2.1.2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点
居住区景观路的设计:景观路的设计关键在于识别性与可达性,景观路多为步道,以石子路或者硬质铺装为主,道路形式曲折多变。设计人行步道时,应做到高低错落、人景相映,形成方便便捷、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景观路体系。
居住区广场设计:以往居住区广场仅强调广场的广与大,但是未能立足于使用功能进行设计,未能认识到人们的需求在于游憩、散步、集会,这造成广场无人问津。设计广场时,尺度不能过大,否则会造成人们的归属感降低;形状不能过于死板,否则会让人感到压抑,因此要设计有趣、不规则的景观性广场。广场自身要与景观小品以及小节点绿化有机结合。
居住区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要与居住区规划同步进行,要立足于整体来进行整个区域的布局,适当增添细节,这样才能让内部要素做到浑然天成,取得情景交融的效果。就居住区景观的植被选取方面,首先要考虑选取的植被能够与本地气候环境相适应,之后才是植被色彩、层次搭配的问题。设计植被的层次搭配时,从地、低、中、高四个层次进行设计,每个层次要选择相应的植被,这样才能体现出景观的韵律。除了考虑景观的韵律外,植被的配置還要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居住区内部景观设计:居住区内部的景观布局应慎重考虑,其布局并非是为了填充空地,还要重视人文关怀以及景观的舒适性,这样才能形成出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景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绿化景观布局形式。
2.2.2地面铺装设计
地面铺装尽管不起眼,但是其组成了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再好,没有与之搭配的地面铺装,那么使用效果与视觉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图案的选取以及材料的选取应当结合建筑风格来确定。材料的选取方面,天然石材、花岗岩、鹅卵石都是常用的地面铺装材料,确定时应当结合周边环境来确定铺装材料的布置形式、布置数量以及大小。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铺装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这样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景观效果(图1)。
2.2.3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包括景观示意牌、雕塑小品、景观灯具、景观台阶、景观灯具、地面铺砖等要素。景观小品是人们关注最多的要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感官与视觉,因此景观小品的设计也是细节设计的重点之一。一个好的景观小品,能营造良好的景观文化形象,还对塑造居住小区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景观小品的设计原则在于规范、约束居住区小品的整体设计,从而避免出现不和谐景观形式,提高整体景观形象。设计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来进行控制与引导。
景观小品结合了实用性与形象性,其观赏性较高,设计的关键在于将景观小品作为附属品,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相互协调。设计景观小品时,要服从居住区大环境,从体量上要能够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从形式上要能够与建筑风格相互适应,尽管景观小品是居住区要素中的配角,但是一个合适的景观小品对整个景观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景观小品来分割空间,这样不仅能增加空间层次感,也能创造更加丰富的景观环境。常用的手法包括隔景与障景,景观小品具有空间过渡的作用,例如景观门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有连接作用与引导作用。居住区内部的景观小品应以自然、和谐的元素为主,采用石材质感、木制质感的设计,从而给人们带来清新、质朴的感觉,让人们感到回归自然(图2)。
图3的底层养老住宅以传统的中式住宅为原型,与度假需求相结合来进行布局,单体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材料演变、替换以及中式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的结合,取消了繁复的雕梁画栋,对装饰元素进行统一提炼,形成了与现代审美品味相结合的建筑细节,创造出优质的现代中式度假居住环境。其在空间上传承中式园林布局,通过建筑单体的穿插与错落形成组团变化,相互渗透、延续、对比。
结语:
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的发展前景广阔,其设计与城市住宅小区的设计以及别墅建筑的设计均存在较大差异,进行设计时要注意能满足人们的短期居住需求,还要能体现出旅游度假的特征。本文探讨了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的设计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伟,周圣柯,毛流聪.国际化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思考——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度假区旅游度假产品设计实践[J].建筑技艺,2018(10):70-85.
作者简介:
温世良,男,汉,1986年4月,江西赣州,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学工学学士,工作单位:上海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