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摘要】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正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绿色转型,城乡发展关系由二元向一体化融合互动转变、人居环境建设从速度型向品质宜居型跃升。现代田园城市以田园城市理念为基础,旨在建立以绿色经济为动力,以高质量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的生态型城乡发展模式,是许多生态资源突出、发展滞后的中小城市实现转型跨越、绿色进阶的有效路径。作为生态、人文特色突出的山区农业县,昌宁提出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战略的充分响应,也是基于自身发展特质的准确把脉。在此基础上,需要借鉴相关城市建设经验,结合昌宁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田园昌宁的建设路径。为资源条件突出、发展滞后的山区农业县的绿色进阶之路提供一些思路与启发。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小城市;现代田园城市;绿色发展;昌宁县
1、生态文明导向下城市发展新趋势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已经全面开启。
城市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建设进程中的“火车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下半场,固有城市化模式遗留下的历史问题,与新时代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共同作用,正在促进城市化模式与路径的深刻变革。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为内核的生态文明导向要求城市建立“经济和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新范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与宜居性。
生态文明导向下,城市发展模式由高速度向高效绿色转型,城乡发展关系由二元向一体化融合互动转变、人居环境建设从速度型向品质宜居型转变。城市发展应坚持内修人文、外修生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2。
2、现代田园城市是中小城市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2.1现代田园城市与新时代城镇化发展取向高度契合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3,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兼具良好社会环境与美好自然环境的城市之中,“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4田园城市理论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田园城市的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共生体。现代田园城市在中国的城乡语境下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包括对历史记忆、地域文化的重视,以及因地制宜城乡布局空间的创新,但关于城乡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上始终与田园城市理论一脉相承。
在中国的城乡发展探索中,经历了从传统城镇化到特色城镇化再到新型城镇化,始终围绕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不断探索与推进,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越来越强调城乡发展的绿色化、公平化与城乡建设的集约化、特色化。现代田园城市是以城乡环境提升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为动力,以城乡融合、生态宜居、集约高效为特征的生态型城乡发展模式。现代田园城市与新时代城镇化发展取向高度契合,是破解传统城镇化的路径之困,由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2中小城市①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根据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5,截止至2018年底,从广义上看(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我国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3%;总人口达11.8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66%。可以说,中小城市作为连接乡村和城市的纽带6,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2.3现代田园城市是中小城市绿色进阶的重要手段
中小城市大多具有優越的生态自然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性提升,中小城市的生态文化优势也逐渐凸显,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和竞争力6。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大有可为,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城市实现绿色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基于自身资源特色与禀赋,走出了一条绿色进阶的特色道路,实现了从传统落后的农业型城市向生态优越、城乡融合的“绿富美”现代田园城市的华丽转型。
3、中小城市绿色发展的特色实践
在各地的实践中,田园城市的内涵和理念不断丰富,田园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田园风光、基本农田的保留,不是简单的城乡美化运动,而是对城乡组织方式、城市建设方式的深刻变革。田园不仅仅只限于城与田的关系,更与城乡一体化、绿色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密切相关,田园成为统筹城乡空间、城乡经济产业及城乡生活游憩的重要纽带。
3.1台湾宜兰:筑牢田园底线,构筑大景小镇特色村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宜兰县地处台湾省东北部,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拥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其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以塑造环境品质为目标,以有机的城乡组团体系为载体,以公共服务设施为触媒,推动城乡协调、有序发展。其着眼于环境质量优先的长线发展思路有效促进了宜兰从传统、落后的农业县转型成为绿色可持续的现代田园城市、生态慢城、旅游名县。
在具体的建设路径上,宜兰县强化了全域生态底线,以田园为基础背景,优先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与城镇组团生长边界,以生态承载力控制县城发展规模,从而锚固全域的生态格局,保证每个城镇组团在有限资源内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高质量的组团簇群构建与城镇组团培育,宜兰创造出了健康、活力、各具特色的城镇群体7。并强调城镇组团的风貌化、特色化发展,针对各个城镇的发展需求与特色,融入文创产业与旅游产业,以公共服务设施与景区的混合建设的“公共触媒”带动组团发展,形成“大景小镇特色村”的永续发展体系。并依托城市快速路网构建覆盖权县域的绿化廊道、景观步道,将公共活动场所有机串联,形成居游一体的公共生活网络。
在城乡空间建设层面,根据以容积率控制为手段,引导城乡建设的紧凑发展与风貌协调。在保证整体风貌与田园环境充分协调的同时,也保证农村景观、乡镇景观、都市景观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集聚化的城市组团被田园水绿风光所环绕,形成了大开大合、最自然、最原生态的田园城市空间风貌。
3.2浙江·德清:催生绿色经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度演绎
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西枕天目山余脉,生态资源富足。其依托森林产业、休闲农业的绿色经济,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美丽、富足的发展之路。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8,从传统农业县城一跃成为“绿富美”的现代田园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样板区、国家生态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位列2017年中国十佳宜居县榜首。
在具体的建设路径上,德清县强化农旅结合,围绕城市周边的乡村、田园,植入休闲旅游、景区接待、文化体验等功能,打造“体验精致、感受文化、回归自然、享受健康”的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园9,成为城市与景区融合过渡区域及特色旅游接待服务区域。使得城市组团与乡村田园组团既相互独立,又交织联动,构成了城、田、镇、村、景的生命共同体,也是经济共生体。
在城乡建设层面强化城镇双修,突出城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以精致化、生态化、网络化为要求,打造有产业、有文化、有个性的“美丽城镇”10,突出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及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深度发展。
3.3四川·蒲江:打破城景界限,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融合打造
蒲江县位于四川省成都西南方位,是成都平原南部城市群的枢纽,素有“绿色蒲江·生态新城”之美誉。该县抢抓川藏铁路建设机遇,着力解决资源转化力不强、产业聚合力不强、农业竞争力不强和区域带动力不强等问题11,走出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从传统的生态农业县成功建设成为成都花园、国家级生态县、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蒲江县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本底,以“四态融合”(即形态、业态、文态、生态)为理念,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双重动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鲜明的资源特色、生态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有机农业基地、生态工业基地、健康休闲基地12,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实现了田园城市理念与“产城一体”的完美契合。
在城乡建设层面注重城景空间的融合一体化,突出“山水同城,半城半田”的核心特色。强调城市功能小而精、组团化布局,依托蒲江河串联城市功能组团,沿河汇聚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使滨水两岸成为游客和市民体验的核心空间13,打造有机的城市功能集聚区。围绕核心景区,打破城景、城乡的空间界限,激活利用原有村落,打造特色型田园休闲功能集聚区。并通过多条渗透性的游憩绿带,将城区、度假区、产业区、景区、乡村的边界融合起来,真正实现产与城、城与田、城与景的一体化发展。
4、田园昌宁的建设路径探索
4.1昌宁发展现状:特征与困境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地结合部,属保山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农业县,素有滇西“绿色明珠”之称,是省级园林城市。拥有良好的“山、水、田、园”自然禀赋以及厚重而多元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昌宁在“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目标的引领下,依托县城三面环山、河流穿越的自然禀赋,通过农业公园、湿地公园的打造,初步形成了田城相间、镇田相拥,山水相依的独特的田园城市景观风貌14,15。
但从昌宁现状发展来看,2018年昌宁县人口城镇化率为37.82%,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省市中下游。受山区地形地貌的影响,现有各乡镇为散落的点状自发式发展,联系薄弱,整体城乡布局不成体系,交通及公共服务配套水平较低。现状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导,休闲旅游业、商贸物流等外部经济发展孱弱。在区域竞合中,昌宁处于滇西南城镇群发展轴带的空心区,云南省政策区、经济区、旅游圈的空白区,是典型的内向发展的农业小县城。
云南省人口城镇化率数据来源于云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因此,昌宁是传统的农业县,山水田园特色突出,已初步形成绿色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下,昌宁提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战略的充分响应,也是基于自身发展特质的准确把脉。应紧紧抓住生态、文化、新经济的三大基石,始终围绕山水田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打好生态人文组合拳,厚值生态优势,实现昌宁的绿色崛起与特色突围。
4.2田园昌宁建设路径架构
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复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城乡统筹、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诸多方面。昌宁虽然已经确定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但缺乏实施的策略与抓手,需要借鉴案例,结合昌宁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田园昌宁的建设路径。
在生态管控上,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质量优先,突出田园特色,整合统筹全域的生态资源及田园资源,确定生态资源保护“清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红线范围内既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等生态重点保育区,也包括全域范围内主要的田园坝区及田园廊道),构建覆盖全域的高质量生态格局,奠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底片。
在全域统筹上,强调田园风光的全域式打造,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构建融合产业、景观、旅游、休闲、生活等功能的田园大景区,也是景城镇村的联动发展区,并建立全域网路化田园绿道系统,促进产景游居的一体化发展。强调集中城镇化与就地就近城镇化相结合,构建大景小镇特色村的特色城乡体系。强调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生活服务与旅游服务设施兼容打造,强调城乡管理与环境治理的一体化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突出绿色经济,结合昌宁产业发展特征,走农业现代化、二产绿色化、三产特色化的发展路线,建立农旅结合、三产联动的绿色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③即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做大作强优势农业,做精做优新兴农业,打造品牌优势。二产绿色化④即提高准入门槛,强调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产业园区、产业小镇。三产特色化⑤即大力发展以生态田园为统领的休闲旅游业,突出“滇西秘境,世外田園”特色,打造全域旅游。
在空间布局上,强调城乡建设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充分结合,城乡空间与山水田园的有机融合。强调城乡空间的组团化布局,形成处处有风景,风景区中有城、有镇、有村的大景小镇特色村景象。同时注重城乡景观风貌与田园风光的协调共生,强化城镇双修,注重城镇空间的风貌塑造,围绕精致化与特色化,打造“美丽城镇”、“美丽乡村”。
4.3全域层面:建立绿色城乡共生体
昌宁县域现状因受山区地形地貌的阻隔影响,形成了各个乡镇呈点状自发式生长、缺乏联系与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各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全域层面,如何优化城乡布局结构,提升城乡人居生活水平,是昌宁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的核心任务之一。
昌宁全域层面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基础上,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促进景城乡村一体化发展。重点打造以县城为核心、统筹全域旅游资源的城乡景一体化核心功能区,加强交通体系的梳理和建设,加快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构筑环网放射状的县域道路交通体系,并依托主干路网构筑县域休闲旅游环,旅游道路与城镇道路相协调,连接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田园风光、景区、景镇合一功能区、田镇合一功能区,变单向为复合,变孤立为统筹,形成复合化环状体系的全域城乡发展骨架,在全域层面真正落实生态田园城市、绿色发展主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4城区层面:打造山水宜居田园城
县城区作为昌宁“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的核心载体,也是彰显田园城市形象的核心展示平台。近年来随着城北湿地公园、右甸河景观工程的建设完工,以及田园风光保护条例的实施,县城区已初步形成田园风光基底。但县城区建设规模的快速增长,催生了城市建设与田园风光保护的矛盾。现状城市建设品质不佳,城是城,田是田,“城田相拥”的特征并不突出。
昌宁县城区的建设应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田园特色”,以“城市田园,城田相拥”为理念,塑造一座处处显山露水融城,生态田园风光秀美,城景相依的美丽小城。即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要体现环山脉水的地形地貌特征;突出田园环城、城田相拥的田园城市景观特色;突出城景交融,处处皆风景的园林城市特色。
转变发展方式,将注重城的建设转变为城田并重,田园优先,先底后图。理清环山脉水田园环绕的生态格局,从用地评价、资源评价角度入手,严控生态底线,保护中心城区的田园风光,明确山、田、水、绿基底。在处理好田园和景观的基础上再审视城市建设。
转变布局方式,强调城与田的融合打造,城田相拥,城景交融。突出田园在中心城区整体布局中的核心作用,中部依托生态田园资源,打造靓丽的田园景观核心区,并植入休闲旅游和特色产业职能,形成田园综合体。田园不再是简单的景观功能、农业功能,而是匯聚文化、产业、生活、旅游等多样功能的复合集聚区。县城区与周边乡村聚落围绕着田园布局,城乡功能强调小而精、组团化布局特点,城市与乡村是田园中的服务组团,田园又是城乡的一个特色功能区,城市与田园相互融合,形成景中有城,城中有田的布局特色。
5、结语:中小城市绿色进阶展望
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田园城市理念在城乡共同发展、实现美好生活这一最终目标上与新型城镇化一脉相承。以田园城市理念为基础,以绿色经济为动力,以建立高质量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的现代田园城市成为许多生态资源突出的中小城市实现转型跨越、绿色进阶的有效路径。未来,中小城市将成为新一轮城市化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载体,昌宁的现代田园城市实践旨在探索资源条件突出、发展滞后的山区农业县的绿色发展路径,建立山水田园城市的城乡建设模式与空间特色构建方式,希望对相似地区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一些经验与启发。相信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创新引领下,我国中小城市的建设发展将开启绿色可持续的新征程。
注释:
①2014年11月,《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公布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依据这一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市人口50至100万的为中等城市。本文所指的中小城市,是广义的概念,是建制市、县的概念,不仅包含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建制市市区、建制县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也包含其所管辖的乡村地区。
②根据《2019年云南统计年鉴》,2018年昌宁县地区生产总值111.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0983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4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7元。
③农业现代化即依托昌宁自身的资源优势,提升品质,一方面做大做强茶叶、核桃、果蔬、烤烟、糖料等优势作物;另一方面做精做优蚕桑、中药、食用菌等新兴作物。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园)和庄园,集中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品牌化升级。
④二产绿色化即突出资源特色和生态特色,一方面强化生态门槛的限制,强调产业集聚与高效,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新兴潜力绿色产业。另一方面做强做优农业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由单纯的种养生产,向特色加工转变,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小镇。
⑤三产特色化即突出昌宁生态田园特色,打造以生态田园为统领的全域旅游,将昌宁建设成为滇西秘境,世外田园,一处与腾冲同等级、错位发展的保山休闲旅游高地。重点突出田园生态、澜沧江、天堂山、古茶园、哀牢国、徐霞客等核心资源特色,形成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全域旅游。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09
[2]新华时评.打好三大攻坚战 交出历史新答卷.青年报,2017.08
[3]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
[4]艾智科,黄发林.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成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03):131-133
[5]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R].2019.10
[6]刘娜,王军.关于中小城市绿色发展的思考[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7(04):11-12
[7]陈楠,陈可石,李欣珏.基于田园城市理论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探析——以台湾宜兰县规划与实践经验为例[J].城市规划,2015(12):33-39
[8]孟琳.稻花香里庆丰收 德清敬农节欢歌笑语唱出农业美[N].浙江日报,2019.09
[9]朱晨,蔡连立,俞思衍.休闲农业催生诗意生活[N].浙江日报,2016.10
[10]张亚萍.德清启动“美丽城镇”建设[N].杭州日报,2016.07
[11]蒲江县构建“一带两核、多点支撑”的城市发展新格局[N].成都日报,2018.12
[12]薛成有,蔡红,路小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蒲江发展有机农业的启示[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5(04)91:93
[13]陈泳,李萌.造国家中心城市西南门户 最美现代田园生活新城[N].成都日报,2018.01
[14]保山市昌宁县:生态人居“美”起来[N].云南日报,2016.10
[15]吴再忠.昌宁县围绕“最宜人居山水田园城市”定位推动城市建设[N].保山日报,2018.08
[16]欧阳世殊.全域风景化视角下的中小城市空间布局策略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
[17]郭进.全域风景化视角下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0:69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