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演进

2020-07-04 03:31顾一铭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运会

顾一铭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与统计法、个案分析法,对历届全运会项目设置进行研究。通过剖析项目设置背后的因素,以映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从全运会项目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得出:(1)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影响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不同历史阶段的全运会,其项目设置既反映当时竞体与群体的关系,又对未来二者有一定预见作用。(3)2008年后奥运时代,强化群众体育的发展,竞体与群体关系发展更为紧密。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1)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优势带动群众体育发展;(2)竞技体育必须根植于群众体育;(3)全运会功能应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4)全运会的举办应展现不同特色。。

关键词:全运会  项目设置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5(a)-0249-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ways of literature, data analysis , case analysis to study the previous National Games project settings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behind the projec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sports and athletic sports.From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Games,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coordination of athletic sports and mass sports is a determining factor for sports. (2)Not only  project settings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t that time, but also it can indicate the future. 3.We should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ss sport after the Beingjing Olympic Games.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results, we put forward: (1)Take the advantage of athletic spor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2)Athletic sports must be rooted in mass sports; (3)The functions of the National Games should be more diversified; (4)The National Games should show different features.

Key Words: The National Games; Project Setting; Athletic Sports; Mass Sport

1  研究結果与分析

1.1 各阶段全运会项目设置情况

1.1.1 新中国成立后全运会项目设置情况(第一届至第三届全运会)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1953年毛主席的“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提出要全面强化体育运动,加强国民素质。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大事[1]。

前三届项目设置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赛马、围棋等项目;第二类是传统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第三类是以无线电收发报、航空模型、航海模型、飞机跳伞为主的国防军事类体育项目,体现了前几届全运会项目设置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

1.1.2 改革开放后全运会项目设置情况(第四届至第八届全运会)

第四、五届项目与之前相比都有较大改变,增设了大量奥运项目,减少了非奥运项目。这个时期,全运会只是为奥运做准备。而武术作为唯一非奥项目亮相奥运会,展示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1.1.3 21世纪以来全运会项目设置情况(第九届至第十三届全运会)

新世纪以来,全运会项目设置也趋于稳定。2001年,我国成功取得二十九届奥运会举办权,给同年第九届全运会营造了契机。第九届和第十届全运会可以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练兵场。随后,“和谐中国,全面全运”“全民全运,全运惠民”成为全运会宣传口号,并引入群众体育发展中来。全运会具体承办方式的转变,使竞技比赛和大众更加贴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

1.2 各阶段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1.2.1 新中国成立后的试图靠近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全运会处于初步萌芽时期,项目分类不明确,项目设置不稳定,都导致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结合没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同时随着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体育事业一度滞后,体育系统一度瘫痪。透过那个时期全运会项目设立,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竞体与群体存在相互靠近的发展样态。

1.2.2 改革开放后的暂时分离

改革开放后,体育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竞技体育领域,为了贴合奥运会,全运会从比赛规则到项目设置都全面参照奥运会。1979年名古屋决议恢复中国在奥运会中的合法席位,我国重返奥林匹克舞台。这更刺激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奥运会夺冠成为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

1.2.3 新世纪以来的紧密结合

随着北京奥运会所取得巨大成功,后奥运时代,人们愈发关心体育的本质功能。随着国相关政策的出台,群众体育地位得以提升。全运会诸多口号的改变、办赛细节变化,都集中展示了群体与竞体的携头并进。

2  结论

2.1 竞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是影响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体育强国目标背景下,群体与竞体的关系也有了新的阐释。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研究不仅关乎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也关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体育是息息相关,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体育也为中国梦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2]。

2.2 全运会项目设置既反映出竞体与群体关系,又对未来发展有预见作用

最初全运会的设项是偏国防类,接着与奥运会项目高度结合,再到现阶段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手抓,这些史实都可以反映全运会即我国竞体群体发展关系的展现的重要窗口。

最开始全运会设项偏国防类,两者关系试图靠近;随后设项基本参照奥运会時,两者暂时分离;21世纪,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从最初的保家卫国、建设祖国,到后来的提高竞技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到现在的全民健身、健康中国,这些设项背后理念的转变都能反映我国体育价值观的变化,及下一阶段我国体育发展的重点和趋势。

2.3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密切结合是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后奥运时代,随着人们对于竞技体育的诸多反思,国家逐步将体育发展的重心转移,更加强调体育的本质功能,即落实到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全运会的政治功能逐渐弱化,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日益突显,逐步转向关注民生,关注人民健康。这种趋势下的天津全运会上,增设了群众性项目活动,诸如柔力球、广场舞,并取消了金牌榜。不仅调动了全民参与全运的热情,而且有利于竞技体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可谓开风气之先,是天津全运会探索的亮点[3]。

3  建议

3.1 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优势带动群众体育发展

奥运会、全运会等高水平赛事以其影响力,最大程度地吸收扩大体育人口。利用体育明星效应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使群众关注体育赛事,提高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随着尖端竞技体育渗入体育产业得以发展,不仅提高消费水平,满足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强的劳动力。

3.2 竞技体育必须根植于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具有广泛性、业余性、娱乐性等诸多特性。群众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的进一步提高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可以在较高的基础上选拔选手。

表明竞技体育离不开群众,离不开群众体育。反观全运会传统项目,就是希望让竞技体育更贴近百姓,更回归群众。用提高体育赛事举办力度和参赛广度的方式,引领全社会参与体育热潮。

3.3 全运会功能应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全运会作为我国国内竞技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必然有其竞技功能。激烈的竞争性是竞技体育区别于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本质特征之一[4]。

同时随着体育改革的进行,倡导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也越来越深入全运会之中,金牌数量不再是地方体育局考核政绩的唯一标准。全运会也必将更加“全民”与“全面”。

要从全运会中感受体育精神、体育魅力。群众可以从赛场上把对体育规则的遵守和公平公正的竞赛氛围转移到对社会秩序、法律规范的认同中去。唯有深层次阐释、理解全运会设立目的与功能,才能使得全运会发展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邱小慧.从历届全运会武术比赛项目设置看竞技武术的发展状况[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 华宝元.再论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对习近平接见里约奥运代表团上的讲话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5):105-110.

[3] 孙科,张秀云.天津全运会:探索·求证·启示——《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探索与求证——天津全运会启示录”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7,38(5):10-16.

[4] 体育概论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65.

猜你喜欢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运会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与社会共享的研究
辽宁省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对城市群众体育的积极影响及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