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禹池
摘 要:革命战争年代,所有战士们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艰辛道路。他们为实现革命的初心与使命,无畏牢房,不惧牺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关键词:革命的初心与使命;刘伯坚;家书
有人说,长征就是地球上的一条熠熠生辉的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着瑞金城外。在瑞金这片红土地上,洒满了战士的鲜血。他们为革命事业,背井离乡、冲锋陷阵;他们因心中的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实现革命的初心与使命,无畏牢房,不惧牺牲。他们有的即便是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之中,仍心怀国家,写下: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有的同志就算是在被砍头、被枪决的前一秒,仍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无论何种形式,这些铿锵字句都发自肺腑,戳人心扉,激人热泪。战略大转移前,刘伯坚同志未能跟随大部队离开中央苏区,被任命为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7岁入党,40岁离世,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贞与信仰,更是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一、革命岁月,舍家为国——为追求革命事业不惜离别骨肉
刘伯坚出国留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与王叔振结为伉俪,先后育有三子。大儿子虎生出生后,由于工作需要,在夫妇俩前往中央苏区前,把虎生托付给舅嫂梁凤笙带回西安抚养。离别的那一刻,便是他们此生相见的最后一面。二儿子刘豹出生在中央苏区,1935年二月被寄养到江西瑞金武阳围的一位船户手中,为掩人耳目,还特地改名为邹发生。年幼的豹生不懂得爹妈为什么宁要革命,也不要他跟在身边,无知的时期更是埋怨刘伯坚的狠心。最小的儿子熊生仅仅在父母身边待了40多天,便送去闽西连城县一位农民家抚养,并与黄家签下契约,此后熊生便在黄家承前启后。刘熊没有感受过多少父母温暖的怀抱,没有看清过父母充满爱意的脸庞,甚至直到1965年才得知自己的身份。而虎、豹、熊三兄弟,自来到人世,便天各一方。1979年,早已年过半百的虎生、豹生全家到闽西连城县新泉区庙前镇芷溪村黄家,和熊生见了人生中唯一的一面。熊生终老于黄家。他们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从未有过相见,甚至不知道世界的另一个地方有着留着同样血液的兄弟;熟悉的是,他们都读过父亲临死前写给他们的话,那些字句、那张脸庞早已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心头上。他们心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想念,却又永远都无法再碰触;爱着,却也只能把爱说给心里的、照片上的父母听。而刘伯坚在信中也写到: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
多少革命者,在未知的道路中,为寻找新世界的曙光而奋斗。崎岖、波折、坎坷的道路上,家庭、亲人、骨肉都只能被暂时安放在脑后。舍家为国的同时,也当然怀有舐犊之情。刘伯坚在被捕之时,两次写信给梁凤笙大嫂及诸兄嫂,信中多次提及孩子,更是详细写下了儿子们托养人的姓名、地址和详细特征,这无不体现出这位为人父的硬朗汉子对孩子们深深的牵挂之情。但是,如若不是到了已做好赴死之际,在国家和革命事业面前,他也定还是会把这一份爱埋藏得更深一些。
二、革命岁月,铁骨铮铮——为实现革命理想不畏牺牲生命
1935年3月4日,在于都縣与赣县交界的仁凤山地区,刘伯坚率部突围时左腿中弹,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不幸被俘。因名气较大,被国民党悬赏5万银元,一些敌军官纷纷诱降他,只要脱离党籍,便可得自由、得高官厚禄。经劝降无用,敌军便对刘伯坚施以严刑拷打,更是戴镣游街。面对种种手段,这位坚忍的共产党员仍是从容、镇定,甚至当街吟作出一首气贯长虹的诗文——《带镣行》。这首诗不是写在窗明几净的书斋里,不是孕育于阳光热烈的私塾中,不是诞生在安静祥和的社会下,而是写于暗无天日的牢狱中,诞生在血雨腥风的时代下,传诵在动荡、惶惶的大街小巷。这首诗映射出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贞忠诚、临危不惧、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情怀。
在被关押期间,他曾特地写信给亲友,嘱咐:不能让国民党上层人士于右任、邓宝珊二人得知此事。他写下: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刘伯坚既已作出牺牲的准备,不希望亲友再去向他人寻求帮助,徒增麻烦。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于、邓二人与他私人感情虽好,但走的是不同道路,如若找他们帮忙,便会丧失革命的气节。如此铮铮铁骨,即便是在临死之际,竟也还是把理想信念之分量放得比生命和气节更加厚重。当他得知自己即将被枪毙之后,又写了一封家书明确地告知亲人,他决定一死以殉主义,更是坚定地认为: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他也坚信中国革命必将得到胜利,他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
三、革命岁月,豪情万丈——为延续革命之火不忘鞭策妻儿
刘伯坚在狱中度过了17个日夜,不论是“好言相劝”,还是残酷迫害,他始终是一脸轻蔑模样、一身凛然正气对待敌军,就连手脚拖着重重的铁镣行走在大余街头之时,也依旧是昂首挺胸,脚步镇定自若、神情泰然从容,他那气宇轩昂的英雄气概深入人心。更加令人敬佩的是,他无时无刻都惦念着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否能够变成燎原大火。他在遗书中嘱咐孩子们:要继续他的志向。他希望三个儿子可以继续他未完成的光荣事业。在伯坚的心中,这一项自己用生命来祭奠的革命事业是无上光荣的,为着中国民族的解放而牺牲更是孩子们应当继承学习的。作为父亲,他并没有做到普通人一般,日夜关怀照料,也没有未雨绸缪地给孩子们留下无忧的生活保障,为着国家,他一文钱的私产都没有。有人会说:这何其可悲?不,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此作出牺牲,如此惦念国家、民族,便是给他的后代们、给我们后世人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被下达了死刑的最后通牒。他在即将走上刑场的最后时刻,写下了一封给妻子王叔振的绝命书。这封信一共四句话,133字(标点符号除外),简短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是刘伯坚最深沉的爱。“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刘伯坚在被捕之前与妻子已有两月余未通信了,而这最后能写出的遗言,竟也还是离不开革命二字。这份最深沉的爱也还是刻上了理想信念、裹上了民族大义。正如夏明翰烈士在英勇就义之时,口中仍是喊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些话把那些凶残的敌人吓得双腿发软,内心惊得一定是五体投地。令人最印象深刻的还有另外一句: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革命事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四、结语
革命战争年代,所有战士们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艰辛道路。面对狡诈狠毒的敌人,他们面不改色、不屈不饶、奋力周旋。但每每想起至亲至爱,他们那份柔情便也会跃然纸上。写一封家书寄向思念的远方,可心中却也不确定书信是否能够安全到达亲人手中。他们不能在父母、妻儿身旁尽责尽孝,不能常常与他们书信往来,不能预想何时可以回家相聚,更不能保证能否活着回去。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肩负人民信赖和重托,踏上新征程,承担新使命,就是以干事创业的初心追寻先辈救国救民的初心,我们站在红飘带的这头守望那头无数的先烈和英雄。
参考文献:
[1]刘豹.刘伯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2]江瑞晋.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 刘伯坚给妻子王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J].新湘评论,2019(08):52-53
[3]吴爽.从《红色家书》中汲取信仰的力量[J].杭州(周刊),2018(39):50-51
[4]孟昭庚.刘伯坚就义前的三封家书[J].福建党史月刊,2012(13):49-51
[5]王光鑫.长征出发纪念碑围栏上诗词背后的故事[J].党史博采(上),2019(09):45-47
[6]刘豹、周燕.刘伯坚夫妇结婚照片引出的故事[J].湖北档案,2002(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