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摘 要:做官先做人,为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品。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基础,而领导干部的品格修养则关系着党的事业兴衰。《之江新语》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观点鲜明指出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党性修养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权力和利益,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关键词:之江新语;党员干部;品格修养
我们常说,做官先做人,为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品。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基础,而领导干部的品格修养则关系着党的事业兴衰。《之江新语》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观点鲜明指出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党性修养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权力和利益,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之江新语》深刻内涵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以“哲欣”作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头版政论栏目《之江新语》发表的文章汇编。习近平同志离任后,浙江日报以《之江新语》为书名,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
1.书名由来。“之江新语”的意思就是关于浙江的新的话语、新的讲解。其中“之”字暗含曲折,之江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下游一段的别称。翻开杭州地图,富春江从西而来,在闻家堰与浦阳江汇合后,改称钱塘江,钱塘江随后折向西北,到九溪又折向东北流,加上西湖画龙点睛般的一点,江湖形如反写的“之”字。因此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之江”。习近平总书记笔名“哲欣”或取自“浙江创新”,“哲”“浙”同音,“新”“欣”同音。据了解,《之江新语》目前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公开的首个和唯一一个省部级官员在大众媒体发表的署名政论栏目。
2.印发情况。从2004年4月25日至2007年3月25日,《之江新语》栏目持续4年零1个月。在近1500天时间里,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坚持每周发表一篇文章,共发表232篇,其内容涉及党建、经济、三农、社会、生态、文教、法治等七个方面,是指导浙江各项工作部署的一个窗口和平台。2007年8月,应读者要求,浙江日报社以《之江新语》为书名,将该专栏文章集结出版,首印5000册,当时主要是内部发行,面向浙江。2015年1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经批准,重印《之江新语》。
《之江新语》的装帧设计朴素典雅,淡黄色的封面,近处是沙滩,远处是呈“之”字形流淌的江水,滚滚的潮头一望而知是以大潮出名的钱塘江,远处则是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查一些资料,据说当时书中所有文章的编排顺序可以按主题编排也可以按时间编排,但是最终选择了后者。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想保持作者思想的连贯性,同时,通过这种编排方式,也可以看出作者在某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所思所想。
3.文章特点。《之江新语》232篇文章,不仅观点出新、思路出新、文风出新,而且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特点之一,文字精练,观点鲜明。《之江新语》中最短的一篇文章是《要甘于做铺垫之事》,197个字;最长的一篇文章是《着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也仅仅708字。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在300-500字之内讲明一个道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如《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一文,告诫干部要志存高远,力戒浮躁,指出浮躁是一种不良作风。他的评论感想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都是与读者平等的交流、晤谈和引导;不是泛泛而谈的空发议论,而是有着敏锐的现实观察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和政治引领力。
特点之二,语言朴实,平易近人。通读该书你会发现,类似“人无压力轻飘飘”“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抓落实如敲钉子”这样以比喻启发读者共鸣的表达,随处可见。没有空话套话官话,实话实说,语言生动,朴实无华,让人能够一口气读完,刷新了我们过去对“领导著书”的固有印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基层而又注重实践的领导干部,一种简单明确、雷厉风行、决不拖泥带水的执政风格。这种语言风格,在他就任党的总书记之后依然保持,比如“打铁还需自身硬”“众人拾柴火焰高”“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古人说,“大道至简”,实际上也就是说“大家要说家常话”,要以朴实、简练、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让人一听即明、一闻即解。
二、《之江新语》对党员干部成长的启示与思考
古人云“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观备者观野。”通读《之江新语》全书,从中我们不仅能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思想和领导方略以及其总揽全局、聚焦改革、心系发展的责任使命,而且更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实干兴邦、情系民生、廉洁奉公的博大情怀。同时,我们也能窥探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整个执政风格及特点,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和走向,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范本和榜样。
1.在岗位上勇于担当作为
岗位的价值何在?取决于社会的需要,自身的需要,有需要就有价值。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有篇短评叫“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他谈到:“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有益于人民和社会,他们的劳动同样是光荣的,同样值得尊重”。
一是要尊重他人的岗位。平等看待他人,不能因为我是“某某长”就傲视一般干部,不能因为我是党政工作人员就鄙视其他劳动者,“位”之高不等同于人之“高”,你借岗位之利,傲视群众,群众尊敬的是你的岗位,不是你的人格魅力。岗位是相对固定的,而岗位上的人是流动的,一旦失去岗位,你就很可能就会享受到“白眼”。习总书记还有篇短评叫“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乌纱帽”是岗位,如果放在头上到处晃悠,自高自得是不行的,应该放在手上实实在在做事,才能贏得尊重。
二是要尊重自己的岗位。我们要干好人生的每一个岗位。侯宝林大师曾在文革期间被分配为厕所清洁员,他每日早到迟退,还乐呵呵的跟如厕的人打招呼,有人不理解,他正言:既然分配我扫厕所,那么这就是我的新工作,我就必须要做,还要做得比别人好。我们就是要学习一代大师对待岗位的态度和认识。同时我們还要正确认识自己,要从自身能力水平和需要上去衡量自己对岗位的追求,一味的求大,就会头重脚轻,可能要栽倒;畏畏缩缩求小,又限制了能力的发挥,体现不出价值。每一次对岗位进行调整,就是对你实现岗位价值的直接反映,要么是因为你很有作用,要么是你没有或少有作用,要有所作为,堪为大用,才能追求更大的岗位,所以岗位就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要倍加珍惜。
习总书记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文中讲到:“要常思“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责任的有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中饰演不同的角色,但无论做什么,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都负有一份责任,这是群体社会的普遍法则。清楚明了的知道自己的责任在哪里,责无旁贷的承担起来,尽能力做到最好,就是一个勇于负责的人,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
2.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优良作风
习总书记有篇短文叫“乐在人和”他讲:“实践反复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人和才能政通。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部门之间以“人和”为乐,以团结为贵,以协作为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在打好“团结牌”中,习总书记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手掌,摊开是“多个指头”,握紧是“一个拳头”。集体的团结就好比“指头”与“拳头”的关系。“一把手”只是其中一个“指头”,充其量是个“大拇指”。一个“指头”劲再大,其他“指头”如果不用力,也难以体现出“拳头”的合力。所以领导要充分调动集体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展其才,从而使这个集体攥紧“拳头”,打出“团结牌”,形成整体合力。如何才能形成人和?人与人相处是个大学问。
习总书记在“要和才能合”中讲:遇事要多通气,多交心,多谅解,真正做到讲团结会团结,有“和”才能“合”。在一个集体里就像是在同一条船上,开展工作就好比划船。大家同舟共济,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这船只能在原地打转,不能前进半步。更有甚者,如果互相拆台,还会有翻船的危险。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是一“船”之长,要起好把舵抓总的作用,凝聚全“船”之力,使“船”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班子里的其他成员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这样“和”然后“合”,大家团结和谐,就能形成合力。
一要“善良”。“与人为善”是相处的根本,要诚心相待,善良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与人相处不求利益,不抱目的,交往就纯洁;工作中指出缺陷、批评教育,不带恶意,不出恶言,就不会有抱怨。老子曾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善意的提醒孔子讲话不要太尖锐,为人留三分面子,谨守口德、善行,从善处出发干工作、处人事就会和睦。
二是要“包容”。要有包容心,“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不足。李斯“谏逐客令”中说,泰山不让土垠,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我们每个同志要宽容大度,胸怀若谷,要容得人,容得事,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维持和谐关系的关键就在于懂得互相迁就,让双方心理都达到一种平衡,尤其是一个单位中平级的搭档或者领导之间,更要学会包容和谦让。
三是要“大度”。这个度不是指距离,而是指相互尊重,尊重别人的工作理念、生活方式,不要对别人要求太多,同时也要正确理解和认真对待别人对你的要求,要求就是别人或组织对你的期望和感情。
3.在廉洁奉公中严守规矩底线
习总书记有篇短文叫“激浊扬清正字当头”,“激浊扬清”是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与公肃甥书》中说的“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这就是说,要兴国安邦正百官,要稳社固稷泽百姓,就必须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国家才有希望,社稷才能稳固。如何才能有正气?
一是要自身正。要常存律己之心,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的各种大流,分得清什么是歪风邪气,什么是清流正气。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思潮的矛盾冲突,站稳自己的脚跟,不随波逐流,不趋利媚俗,淡漠名利,克己省心。这个“正”也不是要你“横眉冷眼看一切”,杜绝与人交往,时代不同,廉政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同,但底线是一致的,我们保持“正气”,就是要守住廉政的底线,要从我在这个位置上,一言一行对群众、对社会、对大局的影响考虑起,交可以往来的朋友,吃该吃的饭,收允许收的东西,做可以做的人情。
二是要家风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后就要治家,然后才能谈工作。在廉洁方面,家庭的引导作用是个大问题,我们有很多领导的贪腐就是从后院开始的吗,党性原则的松懈就是从枕边风吹起的吗,还有现在新流行的“坑爹”,有几个姓“李”的不就是被儿女毁了事业吗。当然首先还是自身不过硬,屎拉裤裆里不能怪皮带,但俗语讲“妻贤夫祸少,业成家道兴”、“家门不正,多出倒逆”,都是讲家风对事业的影响。比利时有本叫《老人》的杂志,对60岁以上老人开展了一次“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结果有63%的老人谈到的一项是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光管好自己还不行,还要管好家庭,教育好子女。
4.在思想境界中反躬自省
习总书记在“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中闡述三种境界。
一是“咋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引述于清末民初鸿儒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他讲: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
一要高处着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讲,做事业首先要站在高处看目标,目标必然远大,同时站在高处观全局,事物概貌必然清晰,实现目标的路径必然明了,途径就会选择得当,就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要执着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讲做事要有毅力,没有那个人的事业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保持对目标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三要回头审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千百度”的追求中,还要学会“蓦然回首”,不时回头审视一下自己过往的做法和所取得的成绩,看一看以往的经验教训,可能就会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要回头看一看是否偏离了最初的目标,以资校正方向,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季勇.感悟新语风--再读《之江新语》[J].群众,2018(22)
[2]汪金友.时代是思想之母 实践是理论之源[J].前线,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