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两位医务工作者的入党心路

2020-07-04 03:23罗元生
党史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申请书总医院入党

罗元生

1997年,获“南丁格尔奖”后,黎秀芳被喜悦的同事们簇拥着

黎秀芳:入党申请书草稿有71页,跨越了26年

黎秀芳,女,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共党员。1917年3月出生,1941年8月参加工作,1949年入伍,2007年逝世。她创立的“三级护理”理论和“三查七对”“对抄勾对”等护理制度,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护理的基础。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荣获第36届国际“南丁格尔奖”。兰州军区授予她“模范护理专家”荣誉称号。2009年5月,中央军委追授她“爱党为民模范护理专家”荣誉称号。

 人生被共产党人点燃的明灯照亮 

2007年,黎秀芳去世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工作人员在清理她的遗物时,没有看到一样值钱的东西,却从床头柜中发现了一个加了锁的铁盒子,里面珍藏着她亲笔写下的一份份入党申请书草稿,竟有71页,跨越了26年。这些已经发黄的纸张,是黎秀芳一生忠诚于党、追求真理的见证。

黎秀芳是一名国民党中将的女儿。她的父亲黎离尘曾在国民党“励志社”任职。早年的黎秀芳,亲身感受到旧社会的满目疮痍和旧政权的黑暗腐败,在心灵深处埋下了寻求光明、探索真理的种子。1936年春,黎秀芳怀着“医学救国”的志向,违背父亲的意愿,报考了国立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全国性抗战爆发后,她边读书边赴战地救护抗日伤员。

1938年,黎秀芳在长沙湘雅医学院聆听了共产党人吴玉章“到西北去,到延安去,保卫我们的大后方”的演讲后,感到中国共产党是真心抗日、拯救民族的黨。从此,她的人生之路,被共产党人点燃的明灯照亮。后来,她收到当年的老师夏德贞的信,知道西北需要护理人才,便不顾家人反对,与同学张开秀等人一道,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兰州,参与筹建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并担任校长。

1949年8月,兰州解放。让黎秀芳万万没想到的是,解放军接管兰州中央医院后,让她继续担任医院护士学校校长,其他同事也全部留任。

刚刚解放的兰州,食品奇缺。细心的黎秀芳看到,解放军官兵自己吃着粗粮,却把细米白面省下来让给了医院里的伤病员和医护人员。眼前的一切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接触过不少国民党官员的黎秀芳顿生敬意。“共产党这么伟大,我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吗?”黎秀芳一遍遍询问自己。想到自己远在台湾任国民党军中将的父亲,黎秀芳感到心里没底。

1950年,对黎秀芳来说,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年份。这年8月,她作为西北军区护理战线的代表,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后不久,彭德怀、贺龙等领导同志到护校视察,当得知她因家庭出身问题不好意思申请入党时,彭总鼓励她说:“我们党讲成分但不唯成分,重在个人表现。只要你积极要求进步,党是欢迎的。”年底,黎秀芳在北京参加一个表彰大会时,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握着她的手亲切地说:“你还在西北工作吗?西北需要人。”领袖的亲切关怀,激励着黎秀芳坚定一生跟党走的信念。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海外关系,黎秀芳的入党之路走得漫长而艰辛。

 跨越26年的申请 

黎秀芳

1952年7月12日,黎秀芳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黎秀芳对党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新中国成立初期,护理工作中的错漏十分严重,很多病人的生命健康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黎秀芳经常待在临床一线,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实践,经过四年多的探索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级护理”“三查七对”“对抄勾对”等护理操作规程,开创了我国科学护理的先河。这套制度一提出,就在全国乃至世界护理界引起轰动,很快在全军、全国推广,并沿用至今。1958年,黎秀芳被内定为“中右分子”,下放到工厂劳动,党支部书记找她谈话,问她有什么想法,黎秀芳说:“我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想入党。”

此前的1956年1月8日,黎秀芳将反复修改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递交给了党组织,但入党申请依然没有被批准。虽然心里很失落,但黎秀芳继续用新的工作成绩来证明着自己对党的忠诚。

历史有时也会有意地去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正当黎秀芳坚定不移地向党组织靠拢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袭来,有海外关系的她蒙受冤屈,被关进了“牛棚”。但正像她对护理事业的痴情一样,黎秀芳对党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

在这之后的三年里,造反派白天在黎秀芳的脖子上挂上牌子进行残酷斗争,晚上把她关进解剖室让她和死人一起睡。在被揪斗中,她的肋骨被打断了两根,摔断了左股骨。这些都没有动摇她对党的执著追求。她忍受着伤痛,再次向党写下了入党申请书。造反派拿走了她的入党申请书,讥笑她说:“你还想入党,真是痴心妄想。”

黎秀芳一把夺回入党申请书,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决不放弃对党的追求。”她坚信:“只要真心听党话、跟党走,一定能够成为伟大共产党的一分子。”她决心用勤奋的工作向党证明自己,请党考验自己。

1968年7月10日,深受批斗折磨的黎秀芳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第三份入党申请书。接下来的几年间,她多次立功,还被评为“甲等工作模范”。

1975年8月1日,黎秀芳选择了在建军节这天向党组织递交了第四份入党申请书。1977年6月21日,组织为黎秀芳彻底平反。当领导问她有什么要求时,她立即递上了刚刚写好的第五份入党申请书,哽咽地说:“我的请求就是入党。”1977年7月1日,黎秀芳向党组织递交了第六份入党申请书。申请书上,她用娟秀的字体写道:“生我是娘,教我是党,我最大的愿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9月3日,61岁的黎秀芳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站到了鲜红的党旗下。从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26年。

“您是我的母亲,祖国也是我的母亲”

1981年6月,黎秀芳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把黎秀芳整惨了,她这一去,肯定不会回来了。”有人讲:“黎秀芳全家都在海外,大陆没有一个亲人,回来干啥?”有些同事再三叮咛:“到美国常来信,不要忘了同甘共苦的战友。”

听到这些议论,黎秀芳坚定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一定会回来的。”她对一些要好的朋友说:“有一些人老以为外国什么都好,好像出国就进了天堂。有些人甚至不顧国格人格而混迹异邦。我对这种风气是不赞成的。我觉得,正因为我们国家比较落后,才更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同全国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奋起直追,才能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当飞机穿越大洋抵达美国,把她送到亲人身边时,黎秀芳百感交集。年过八旬的母亲泣不成声地说:“我可想死你了。”母女紧紧拥抱在一起,相互擦着泪水。

黎秀芳流着泪说:“我在梦里也常见到妈妈,今天终于相见了。”

然而,家人的亲情,秀美的异国风光,并没有隔断黎秀芳对事业的追求。她珍惜在美国的点滴时间,加紧参观了加利福尼亚、休斯敦等地11所著名的护士大学和医院,学习了解美国在护士教育和医院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用节约下来的钱买了大量的护理方面的书。

转眼4个月过去,归期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何况这一别不知还有没有聚首之时。

老母亲眼含热泪,紧紧拉着女儿的手说:“我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你也60多岁了,你在大陆也是孤零零一个人,还是留下来吧,也好有个照应。”黎秀芳听了母亲的话,久久没有回答。她的心在翻江倒海,很不平静。她怕伤了母亲的心。

母亲以为女儿是考虑经济上有困难,就说:“钱,你不用发愁,你爸爸留下的遗产足够咱们花了。”说着,老人拿出2000元美钞,塞给了黎秀芳。黎秀芳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耐心地说服母亲:“您是我的母亲,祖国也是我的母亲啊!”

“秀芳,你在大陆受过那么多的折磨,还不引以为戒吗?留下来晚年会过得更好一些。”一些亲朋好友开导她。

“校长,凭着您的威望,在美国找个事做没有问题,生活要比大陆舒服多了。”一些学生劝说她。

“姐姐留下来吧,我们在一起多好!你不用出去工作,就在我的实验室里做事好了。”弟弟也来挽留她。

然而,善意的劝说、热情的挽留,都没能动摇黎秀芳对祖国母亲像大海一样深的真情。她婉言谢绝了亲朋好友和学生的好意,深情地说:“我的心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学生在中国,我不能离开他们。祖国需要我,我更需要祖国。”

1981年10月,黎秀芳如期返回了祖国。医院领导和同志们感慨地说:黎秀芳对党对祖国真痴情,是一位国民党拉不走、艰难险阻压不垮、海外生活迷不住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漫长岁月中,党了解了黎秀芳的忠诚,黎秀芳也在一次次考验中更加清楚地认识了党,了解了党。

黎秀芳在学习体会中写道:“虽然我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并不意味着我已经达到自身的完美,这只能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新的起点。”

 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 

黎秀芳一生未婚。她始终把学生当子女,把慈母般的爱播撒在学生的心头。有一年春节前夕,护士长邹美芬的母亲去世,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大年三十晚上,黎秀芳按照乡俗,精心做了由12种佳肴配成的“平安菜”,亲自送到邹美芬家。门一开,邹美芬看着慈母般的老校长,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不由得流下了热泪。黎秀芳的学生个个亲近她,人人敬仰她。黎秀芳八十大寿那天,学生们赠送了一块“吾爱我师”的牌匾,挂在黎秀芳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深切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黎秀芳独身一人,但她始终把部队当自己的家。从加入人民军队的那天起,黎秀芳始终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她一生简朴,却为部队医护事业慷慨奉献。黎秀芳在国内没有亲属,她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经常教育医护人员要体谅患者疾苦,不开大处方,不收昧心钱,要像亲人一样体贴爱护患者。一次,她在甘肃会宁农村巡诊时,看到一名产妇生产后没有衣物包裹小孩,当即把自己的床单撕去一半,送给这对贫困的母子。

一次,黎秀芳因胃穿孔住进了医院,病情十分危重。在与病魔斗争时她想得最多的是:如果挺不过去怎么办,自己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呢。为此,她提出让组织马上派人清理她个人资产,把所有能卖的东西都登记下来,列出一份详细清单交给组织,准备建立一个“为兵服务”专项基金。当时,组织上考虑到她的病情,想等一段时间再说。但只要稍一清醒,她就坚持请组织派人筹办此事。大家被她这种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含着泪水向她汇报资产统计的金额。在病榻前,许多同志握着她爬满皱纹的双手,劝她不要想得太多,告诉她军区领导和医院的同志都非常关心她的病情,叫她安心养病,一切都会按照她的意愿办好的。

经过医院20多天的努力救治,黎秀芳的身体逐渐康复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黎秀芳为兵服务基金”也启动了。临终前,她郑重留下遗言,用平生积攒的80万元设立“为兵服务奖励基金”。

黎秀芳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护理专家,一生获得了许多荣誉:1997年,荣获第36届“南丁格尔奖”,是我军首位获得此奖者;2000年,参加香港第三届全球华人医学大会并获得“医坛杰出人物奖”;2001年,被香港国际医学科学院授予“国际医学成就奖”……但是,她最看重的还是“共产党员”这个神圣的称号。临终前,她拉着前来看望她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领导的手说:“我一生无儿无女,别无牵挂。死后,请组织在我的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吧,让党旗伴我上路……”

“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入党,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

正当冯理达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免疫学事业研究时,一场政治风暴突然降临,母亲李德全被作为“走资派”批斗,冯理达自己被污蔑为“美、苏双料特务”,一度被软禁。身处逆境,冯理达不改初衷,始终坚信自己的人生选择,对党一往情深。

面对诋毁诽谤,冯理达在日记中写道:“历经劫波真理在,是非功过党皆知。”

1973年,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冯理达调入海军总医院传染科工作。报到当天,她就主动找到党支部书记于利华,详细汇报了自己的经历、家庭背景和思想状况,郑重提出入党请求,并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调入海军总医院一年多时间里,冯理达5次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当时只有20岁的共产党员、护士张杰被冯理达的执着所感动。一次,在冯理达向她作完思想汇报后,张杰问她:“大姐,其实您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于书记也觉得您是个好苗子,可是……有时也想劝劝您,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坚持要入党呢?”

冯理达坦诚地说:“入党本来就是一个反复考验的过程,我母亲到62岁才加入了党组织。组织上一直没有批准我入党,说明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但是有一点永远都不会变,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入党,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

几个月后,海军总医院党委正式批准了冯理达的入党请求。她激动不已,在日记中写道:“生我者母亲,育我者是党,做了党的人,就要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从1949年留学苏联起,直到1973年调入海军总医院后,冯理达一次次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她曾坦言:“我亲身经历了两种社会制度,所以,我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只要我活着,就要入党,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

用真诚服务表达对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无限忠诚 

2004年国庆,冯理达与儿子罗悠真合影

冯理达说,作为一名新中国的人民军医,我的职业就是为官兵服务,为人民服务。

一天深夜,驻北京某仓库的一名19岁战士因头疼被紧急送到海军总医院。凌晨3点,冯理达紧急赶到医院参加脑外科会诊,经诊断患者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那时医院没有呼吸机,病人由于肝水肿压迫呼吸中枢,只能靠人捏着氧气皮球给病人供氧,24小时不能间断。接连5天,冯理达一直守护在这名小战士的病床边,直到他脱离生命危险。出院那天,小战士用一个庄严的军礼表达对冯理达的感激之情。

冯理达用真诚服务表达自己对人民军队的无限忠诚。

早在1958年,冯理达谢绝苏联挽留,学成回国,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她组织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作为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防治传染病工作组负责人,冯理达29次带队奔赴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北京郊区等血吸虫病、流脑、霍乱、痢疾重疫区一线,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深入偏僻乡村,挨门逐户防病治病。

1976年,唐山發生大地震,北京出现严重余震。51岁的冯理达凌晨3点从住处骑自行车,第一时间赶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不顾个人安危,组织病人转移。

1998年,抗洪抢险的紧急关头,73岁的冯理达主动向医院党委请缨,要求参加医疗队奔赴抗洪救灾一线。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冯理达主动加班加点搜集整理出5本1200万字4447条疫情资料,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她把病人当作亲人,把患者当作朋友,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担任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委和第七、九、十届委员期间,为写好每一份提案和发言,冯理达经常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厂矿、企业和农民工中进行调研,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北京西客站工作人员王惠听到冯理达去世的噩耗后,含泪拿出一张1998年4月与冯理达的合影照片。照片中的王惠笑得很甜,那年她17岁,一个花季般的年龄。

1995年3月,王惠患上结核性脑膜炎,两年多后被多家医院宣判“死刑”。当时,由于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王惠整个人变了形,体重从36公斤增长到90公斤,眼睛几乎失明;做脑引流,流出来的都是血和脓。长时间的治疗,也花光了她父母的积蓄。

就在感到绝望的时候,王惠一家人慕名找到冯理达。在了解病情后,冯理达提出在坚持西医治疗的同时,接受中医传统调养治疗。冯理达知道王惠家经济紧张,仍坚持让王惠入院接受治疗。为了省钱,她就让王惠睡在自己的办公室。为了让王惠吃得好一点,冯理达就自己掏腰包专门为她办了一张海军总医院工作人员就餐卡。就这样,经过冯理达近4个月的精心治疗,王惠的病有了明显好转,最后奇迹般好了。

2007年12月18日,冯理达由于肺部感染住进海军总医院病房。一次,护士长赵美娜鼓励她说:“您今天看起来好多了。”

“我自己也感觉好多了,可把你们累坏了,你们医生、护士太好了。”冯理达笑着说。

“您别客气,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赵美娜回答说。

令赵美娜没想到的是,冯理达摇了摇头说:“不对,不能把治疗护理工作单纯地说成应该,里面包含有感情呢。”听罢,赵美娜和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军人,你的名字叫奉献”

在《八十抒怀》一诗中,冯理达写道:“八十春秋一瞬间,岁月沧桑未等闲。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歇肩。”这无疑是冯理达毕生报国图强的真实写照。

2006年11月23日是冯理达的生日,她的儿子罗悠真拉着她到商店购买生日礼物,她却让儿子购买了4000支圆珠笔,当天就寄给了西北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她把国外讲学的酬劳和受赠物品,捐献给医院和灾区人民,价值达300多万元,去世后工资卡里仅剩85.46元。

山西省大同市有一个贫困村叫散岔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里的老百姓收养了300多名身有残疾的儿童。人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党娃”。

从1998年知道散岔村的情况开始,冯理达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里的“党娃”们。在冯理达的关心、支持下,北京市石景山绍家坡红十字康复医院组织了每月赴散岔村义诊医疗队。10年中,冯理达为散岔村、康复医院捐款捐物累计达5万元。

冯理达还经常深入癌症患者之中,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帮助,鼓励他们与疾病抗争。她积极协调北京市政府下拨专款120万元,为北京市抗癌乐园解决办公活动场所,让癌症患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冯理达的便装多是二三十元一件的,一条毛裤缝缝补补穿了20多年,病逝前还穿在身上。罗悠真说:“母亲自己生活非常节俭,买的衣服都是二三十元钱一件的,平时吃用也非常简朴,一条棕色的毛裤,大腿内侧都磨破了两个洞,她补了又补,还是爱惜地穿着。”

在海军总医院设立的冯理达事迹展馆里,一张标有中组部“0002501”号的党费收据分外醒目,收据上写着“冯理达同志自愿一次多交党费计人民币一万元,特此证明”,时间是2008年4月22日。

罗悠真讲述了这笔党费的来历。2008年1月20日下午,冯理达病情恶化,她紧紧拉着儿子的手说:“你要永远记住,妈妈是党的女儿。我死之后,帮我代交一万元党费……”事实上,交了这笔党费之后,冯理达的工资卡上仅有余额85.46元了。罗悠真动情地说:“母亲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兑现了把一生献给党的铮铮誓言。每当回想起母亲的话,我的心灵就受到深深的震撼……”

2008年2月8日,是北京街头最为寒冷的一天,因病医治无效,冯理达和所有热爱她、敬仰她的人永别了。

在冯理达的遗物中,留有日记75本,还有手记、摘要和笔记等上百份。她的日记一般都不很长,除记下当日的起居、工作、会客等活动外,总有一些闪烁思想光芒的只言片语留在其间。如1998年12月29日日记:“正直是幸福,信赖是幸福,劳动是幸福,爱情是幸福,贡献是幸福,知识是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是幸福。”2000年7月2日日记:“自己只有更努力地工作,才对得起党和人民、亲人。”2006年1月27日日记:“军人,你的名字叫奉献,要很好学习。”2006年12月8日日记:“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這就是83岁的冯理达这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热爱祖国忠于党丹心一片,坚定信念践于行堪称楷模”。追悼会上的这幅挽联,高度浓缩了冯理达一生对党无限忠诚的信仰之歌。

猜你喜欢
申请书总医院入党
兖矿新里程总医院简介
憨娃入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寻找不同年代的入党申请书
医科大学总医院
韩国工委筹备成立申请书
麻省总医院在珠海起航带来什么?
入党志(外一首)
我要入党:献给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