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娴
摘要: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期防控和后期复产复工,对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乃至5G等高科技手段的依赖,也更加凸显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智慧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引言
在党十九大之后,习总书记曾在多次会议中强调,要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社会热点,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落实政府战略布局的需要,也是提高城市现代化的举措。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时,要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教训和经验,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避免重复出现相同的错误问题,从而更好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1我国智慧化城市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1规划不科学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智慧城市建设有关的专业性规划,有些城市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就开始切实行动起来。大多数城市在建设中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无法实现全面感知和融合运用,也无法使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些城市的规划存在一厢情愿的问题,不注重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导致民众没有机会进行建言、参与、评估。而类似于此方面的缺失还有其他种种的问题,这些问题势必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许多的缺憾,最终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缺少成熟的智慧。
1.2数据共享融合困难
决定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数据能否实现共享融合,但是当前数据共享融合仍然存在不小困难。有些部门会因为害怕自身利益受损而不愿共享融合;有些部门会因为害怕数据泄露而不敢共享融合;有些部门会因为缺乏数据管理机制而不懂共享融合。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数据之间相互隔离,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使数据的作用无法得以切实发挥,而这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1.3盲目模仿范本
每一坐城市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虽然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地理历史和人文文化,但是决定每个城市发展的因素却千差万别。因此各个城市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合宜的办法,抓住核心,循序渐进,切勿盲目跟风。如果胡乱模仿,势必导致浪费人力,浪费资源。
2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路径
2.1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掌握科学工作方法和策略
常言道:“方法对头是效率,减少失误也是效率。”部分智慧城市项目因前期工作不到位、规划设计方案不科学、不清晰,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边界不清晰,不确定因素增加。雄安吸取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3年来,坚持谋定而后动,统筹考量、谨慎落笔的新区“1+4+26”规划体系(规划纲要、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治理与保护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26个专项规划)基本形成。其中,涵盖网络、云、标识、信息管理中枢建设等内容,兼顾市政管理、地下空间等方面的智能城市方案备受赞誉,被业内专家评价为“超前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代表了智慧城市的最新思维”。
2.2加强学习,提高领导决策水平
智慧城市是一项运用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建设的庞大工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革命。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必须对其加强思想重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统筹决策水平。党的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多次召开中央政治会议,集中学习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内容,而这也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做出了良好示范。各地政府部门必须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了解人工智能及信息网络的前沿知识,熟悉相关应用,掌握相关法律政策,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特点及规律,提高自身的决策和领导能力,解决和避免出现贪大求洋,盲目跟风等问题,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平稳有效推进。
2.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公众利益和全局的角度去设计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充分统筹和设计整体构建中包含的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各种层次等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要满足城市发展主体的需要。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要积极改变以往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字和城市扩容率的思维模式,全面掌握和了解城市各个主体间的实际需求,以公众和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重视用户的经济收益,进一步拓宽对用户的服务范围,提高对用户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制定科学的政策和合理保障措施。其次,要进行全局的统筹。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中要重点体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统筹思路,对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一个更加长远的认识。有效地整合和分析城市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的开发利用机制,最大程度利用、分析、研究、开发、融合各种数据和信息。最后,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制度,加强公共服务部门纵向联动和横向联动,促进智慧城市的正常运行,为智慧城市主体提供高效的、优质的、互动的、及时的服务。
2.4加强技术支撑,培养专业性人才
智慧城市离不开智能化和信息技术,然而更需要人的智慧来巧妙精确地运用智能化和信息技术。因此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不断积累大数据资源,完善科学技术水平,搭建数字化的平台,建设更加具有扎实功底的智慧城市。通过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使技术创新的各个层面更加优化,提升智慧城市的技术软硬件环境。其次,通过智慧技术催生出新型的产业形态,在保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提高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另外,也应注重人才的培养。技术支撑固然重要,但是前提也是要有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操作和智力支持。而这些专业的人才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并且要具备见高识远的智慧,具备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在引进人才、项目支持、创新奖励方面也要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
结束语
“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如此描述城市。当下,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新的阶段,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技术条件更加成熟、社会期盼更加迫切,需要我们拥有更多新思维、新突破,需要我们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盛世,張宁,张晓娟.智慧城市下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12):194-196.
[2] 邱天.浅析新时代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略[J].智能城市,2019,5(08):15-16.
[3] 李东东.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探索[J].智能城市,2019,5(08):120-121.
[4] 陈隽.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化推进的分析[J/OL].现代信息科技[2020-05-21].https://kns-cnki-net.web.bisu.edu.cn/kcms/detail/44.1736.TN.20180212.1020.024.html.
[5] 洪京一.新形势下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J].智慧中国,2015(03):70-73.
(作者身份证号码:32092219900325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