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课程是普通学校实施教育的凭借,那么专业就是职业学校实施教育的路径。对职业院校而言,专业是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它们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方式;对广大学生而言,专业是他们在职业院校确定学习方向、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同时关系到自己将来选择的职业与从事的工作,所以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当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会滞后于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一方面,传统行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许多新兴职业、岗位急需具备一定资质的从业人员。反观一些职业院校,或是不能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导致服务能力低下,或是某些专业扎堆出现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或是不顾自身条件大干快上盲目追求热门导致培养质量堪忧,种种问题,都说明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无论是结构还是内涵都還存在优化提升的巨大空间。
就结构而言,对我国高职院校2019年的专业设置进行统计发现,有7类专业开设数量超过1000个,依次是会计、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而当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总数为1432所。同时,只有34类“独门”专业各由1所院校设置,如藏药学、食品包装技术、岩矿分析与鉴定等,多为在地域性、行业性、技术性等方面特色明显的专业。两相对比,“大路”专业何其普遍,叫人不禁担心就读此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出路如何;而具有“独门”专业的院校何其稀少,让人感慨职业院校想要保持特色也许很不容易。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如何实现结构优化?职业院校如何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教育效益增值、服务能力提升、办学特色彰显?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思考,一直以来,职业院校总把改革和调整的重心放在专业上,是否科学?在职业与岗位的变迁周期大大加快的背景下,在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学徒制的当前,专业设置的重要性是否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解?又该如何应对呢?
(根据微信公众号“聚焦职教”的相关报道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