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2020-07-04 12:34管琼
新媒体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云南互联网+

管琼

摘  要  近年来,在国家各部委和云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与建设方面有了较好的政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共文化传播语境发生了前有未有的改变,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载体融合化、传播受者个性化、传播效果的数字化给公共文化建设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文章从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加强边疆基础设施建设、善用新媒体、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公共文化传播策略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公共文化;互联网;传播语境;云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8-0098-03

公共文化是培养以公共观念及群体价值认同为宗旨,以公共文化设施及资源为依托,用以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而提供的物质享用和精神享受的产品、设施、服务及制度安排,其核心任务是对公众进行德的教育,提升人文素养,提高文明素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而公共文化服务正适应了这一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了新媒体传播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公共文化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迫在眉睫。

1  云南边疆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云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卓著,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为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1.1  公共文化建设政策保障

“十三五”时期,各部委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对公共文化的建设,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出了新的政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提到了法律层面。《“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云南省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制定了《云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各州市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地方实施标准,形成了共性与特性并存的标准体系,积极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1.2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近几年,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新建、扩建了一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美术馆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 34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 522个。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提高了人们群众的文化参与感,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互联網参与公共文化传播效果初显

在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知晓率、使用率低的问题比较严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为公共文化丰富传播资源、创新供给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依托数字公共文化平台,我省不断加强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统筹,减少资源浪费,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全省公共图书馆有电子图书2 328.56万册;图书馆、文化馆(站)拥有电子计算机超过25万台。

2  “互联网+”重塑公共文化传播环境

随着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与信息的接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草根文化、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在公共文化服务与传播领域,移动媒体积极担任了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给公共文化服务与传播带来了变革。

2.1  公共文化传播主体“去中心化”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大众参与意识开始萌发,政府作为公共文化唯一传播主体的局面有所改变,大众开始参与到公共文化创造中来。

在公共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公共文化传播者与文化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并且将会逐渐消解,政府不再是文化传播中的唯一主体,传播主体地位“去中心化”现象明显。

2.2  公共文化传播内容海量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文化多元化的信息生产开辟了全所未有的信息存储空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传播技术手段的革新,另一方面也生成了新的讯息内容。与传统的受地域影响的公共文化传播模式相比,新媒体时代庞大的信息存储空间为公共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其创造的“文化工厂”为大众提供了海量的公共文化传播内容。

2.3  公共文化传播载体融合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带来的媒介环境的改变,必然对文化传播产生影响。移动媒体的发展给大众获取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开始引导公共文化资源由以物理空间为载体向数字化转型。

在传播载体逐步融合的环境下,公共文化通过多平台、多渠道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实现了整合化、移动化传播。

2.4  公共文化传播受者个性化

“全民时代”带来了大众主体参与意识的觉醒,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开始解构,每个个体开始从“大众”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受者。在互联网虚拟空间里,公共文化的受者不再是一批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而是会根据自身需求主动选择文化内容的主动接受者。公共文化发展中的“人本”意识上升,使“文化民主”成为一种集体诉求。

2.5  公共文化传播效果数字化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通过构建海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根据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不断调整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一方面将现有的服务方式向电子化、网络化迁移;另一方面开拓了全新的数字化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所涉及各个方面。

3  数字化公共文化传播策略思考

面对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挑战,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传播在引导公众参与、树立公民文化自信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需要顺应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

3.1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省级单位对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识逐渐加强,我省在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财政拨款不足,省内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对公共文化服务和宣传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公共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受到资金的限制,很多工作难以开展。

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要点,将公共文化建设真正当作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化对公共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财政投入结构。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中作用,积极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主动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供给结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3.2  加强边疆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

近年来,在云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各地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等并未完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传播中仍然存着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效能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我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化传播时代下,受教育水平较低、基础的网络设施落后等原因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

严重的“信息鸿沟”使我省边疆地区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边疆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不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互联网建设,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缩小“技术鸿沟”,使追求城市生活的一代年轻人更容易获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年轻一代的时代认同感。

3.3  善用新媒体,开拓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空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研究和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与传播资源才能更好的保障人们群众的文化权益。2017年11月,“国家公共文化云”正式开通,国家公共文化云统筹整合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惠民工程,体现出了数字公共文化建设一盘棋的意识和数字公共文化一张网的格局。

2018年“文化云南云”正式上线,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足不出户地在移动媒体上获得所有公共文化场所的信息,并进行活动预约。这个云平台的建立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构建了直接互动的桥梁,使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目前,政府部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云南云”平台,实现所有公共文化场馆和资源的全部上线,并对这些信息和资源进行线上动态管理,为真正实现公共数字文化夯实基础。

3.4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占领舆论制高点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有25个边境县,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了云南“桥头堡”的重要战略地位,也给云南带来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在公共文化建设与传播中,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出现衰微迹象,甚至面临消失,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在数字化传播、信息化传播时代,我们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可以占领舆论制高点,增进对外文化交流,有效抵御外来的“黄、赌、毒”等不良文化的渗透,巩固边境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在维护边境文化安全、促进边境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①。

3.5  加强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公共文化建设者和管理者来说,不论是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还是公共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传播工作,都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使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甚至是压力。在实际工作中,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工作人员对传统的工作流程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大多都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当面临全新的公共文化宣传方式的时,例如门户网站的建设、微信公众号的推广等,他们显得措手不及。

有专家学者针对云南省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分析指出,制约云南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特别是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不提升自己信息化水平,是很难与时代同发展的。因此,在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下,公共文化各传播平台和场馆应当转变观点,扭转传统的服务思维,积极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数字化处理能力。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当前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为文化工作人员提供数字化培训,提升他们数字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开发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调整。虽然目前在建设工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不能因为这些问题退缩,而要积极努力地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我们要积极拓展“互联网+”的数字化公共文化传播途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民众对文化需求,有效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使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得到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①鲁兴勇:《对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试点建设的思考——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为例》,《云南图书馆》,2016年第2期,第36页。

参考文献

[1]郭伟.加快推进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省文化厅党组中心学习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民建设》专题讲座上的发言[J].云南图书馆,2012(1):3-5.

[2]朱音.关于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探析[J].大众文艺,2018(13).

[3]李少惠,张红娟.建国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9(5):94.

[4]张家港文明网.“互联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改革[EB/OL].(2018-11-30).http://zjg.wenming.cn/gzts/201811/t20181130_5573299.shtml.

[5]林炜,杨连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10):41-44.

[6]高福安,刘荣,刘亮.网络与通信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J].现代传播,2012(6):78-81.

[7]张海涛.借助数字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EB/OL].(2018-10-29).http://www.rmlt.com.cn/2018/1029/531566.shtml.

[8]韩超.数字化时代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参花(下),2018(5).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云南互联网+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