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我国当代军人形象的呈现研究

2020-07-04 12:34张智鹏
新媒体研究 2020年8期

张智鹏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军队的建设,要求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对此《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加强了对军人形象塑造的宣传力度。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机关报,在融媒体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分别在微信、微博、抖音等众多新媒体平台上创办官方公众号。文章基于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以我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借助内容分析法,研究军人形象在新媒体时代的表现,以及新媒体平台上构建军人形象的议程设置和框架策略。

关键词  军人形象;新媒体呈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8-0034-04

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四有军人”①。无论是抢险救灾第一现场,还是处突维稳的前线,我军官兵都奋勇争先,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冲在第一线。自我国建军以来,如何塑造军队形象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从国际影响力上看,国家军队形象关乎我国国防力量的表现,是展现国防软实力的窗口。从国内影响力上看,军队形象的宣传与构建对国家长治久安、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在融媒体的这趟快车上,人民日报紧随时代变迁,完美演绎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人民日报创建微博以来,共发微博11万余条,关注人数1亿1千万人。新时代,我国军队形象的呈现也从神秘逐渐走向开放,《人民日报》对军队、军人等报道也在逐渐增加,成为了受众获取新闻消息的重要窗口。

本研究试图分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我国军队形象的构建以及军人议题的报道框架,探究新媒体时代主流媒如何塑造我军的形象,以期对未来人民日报微博和我国其他媒体平台的军人形象传播提供参考。

1  文献综述

据知网关键词“军人形象”检索发现,自2014年至今,关于军人形象的研究共有158篇。关于军人形象的学科分布46.3%是哲学与人文科学,19.2%是社会科学,整体分布情况来看,关于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较少,对于新媒体背景下军人形象的研究更为稀少。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吴楠对新媒体时代军人媒介形象构建进行研究,吴楠对微博“央广军事”中军人形象做了分析研究,但选取样本在内容方面存在单一性,因为“央广军事”是主要以报道军事新闻为主的官方微博,且仅选取了2017年每月的最后一天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程果对媒体中军人形象的传播做了研究,认为军人形象在复杂的新媒体时代,传播元素是复杂多变的,并且针对影响军人形象的负面信息做了研究,但并没有对军人形象的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

彭兰教授提出,“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体的某次报道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大众传播在较长时间跨度内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1]302。

整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军人形象在电视剧、电影中的表现研究较多,对新媒体平台上军人形象的研究较少。并且军人形象宣传已成为了当前重要的政治工作。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为研究基础,主要对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军人形象的呈现现状;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军人形象构建的议程设置和框架策略;军人形象的呈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不足。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自2012年创办以来,一直作为国内权威的消息发布平台,且在关注度上也一直位居微博前列,所以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所报道的军人议题进行内容分析,分析主流媒体对军人形象的报道现状以及军人在新媒体所呈现出来的形象特点。

2.2  样本选择

本次研究的样本选取是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内以“军人”“老兵”“官兵”“阅兵”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样本422个,剔除无效及重复样本,共得到316个有效样本(“官兵”41篇,“军人”102篇,“阅兵”138篇,“老兵”35篇)。对此,笔者就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提取出来的这316个样本进行系统、定量、客观的分析,探究军人在新媒体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对军人形象构建的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

2.3  研究变量

基于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笔者选取军人形象的姿态特征和军人形象的报道要素,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军人议题进行考察,其中军人形象的姿态特征分别以“军人外在表现”和“军人内在精神”为变量;军人形象的报道要素分别以“报道主题”“报道形式”“报道来源”为变量(如表1所示)。

3  研究结果

3.1  军人形象特征:内外兼修,综合体现我军形象

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19年1月到10月的报道消息来看,10个月报道关于“军队” “军人”“阅兵”“老兵”共316条,其中对于“军人外在表现”的占比为54%,“军人内在精神”的占比为46%(图1)。由此看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于军人形象的报道是全方面的,是将军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全面的传递给受众。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对于军人形象特征的报道中,将中国军人外在所体现出来坚韧不拔的姿态,以及内在所表现出来艰苦奋斗的精神全方面的体现了出来。报道多以军人抢险救灾、站岗执勤、艰苦训练等为主要议题,军人形象都是以“血气方刚”“英姿飒爽”的形象出现,一方面塑造当代我国军人外在形象,这也是我军长期以来的重要工作,能够向社会展现我军优良的作风;另一方面向社会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使当代青年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子气质”。

3.2  报道主题:展现形象,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成为了热议话题,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于2019年6月30日在官方微博中发出了第一条关于阅兵的消息。军队仪式是军事集团或军人群体通过参与一系列经过专门设计的程序化活动,以达到某种意义或效果的社会活动形式,是军事领域中文化观念的象征载体,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结

果[2]。阅兵活动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意义,是展现我国国防实力的窗口,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条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来临之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于“阅兵”的报道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在10个月的报道议程中,搜索“阅兵”关键词后得到的新闻消息最多,是关于军人报道议题中占比最大的(图2)。

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对于军人形象的报道内容上看,“军事行动”的议题占比最大(图3)。在检索的309条消息中,关于“军事行动”的议题有78条,占比最大(约25%)。现在我国属于和平时期,对于军事行动的报道都属于非战争军事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动用军事力量,有组织有计划采取战争以外的军事手段,遂行制乱平暴,抢险救灾,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和平和国家利益,参与国际维和等应急任务,以促进和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3]。人民日报借助微博融媒体的特性,多元化报道我军形象,由于军人形象这样的议题富有一定的公共价值,所以关于军人的议题更容易得到广泛传播。这样一来,人民日报将更直观、更生动的军人形象展现给受众,使受众可以通过微博更加深入了解我军形象,对我军政治宣传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③。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对于先进典型报道占比同样很大(约21%)。《人民日报》肩负着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功能,对于军人英模的报道也十分重视。例如“扫雷英雄杜富国”的消息报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英雄杜富国一直在持续报道,其中包括对杜富国的事迹报道以及后续拥军的报道等。还有对一些戍守边疆将士的报道,展现给受众的是面对条件艰苦恶劣的环境,我军官兵依旧牢记职责使命,驻守在我国各个边关哨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先进典型的报道,将我军官兵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精神展现了出来,向社会传递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为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增加民族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

3.3  报道形式:视频为主,形象生动体现我军形象

“新媒体这种兼具了文字、声音、图片、影讯、动画等多媒体效果的超文本结构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线性化的传播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自主性。”[4]

统计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军人形象的报道形式以“视频+文字”为主,占总数的67%;“图片+文字”的报道形式相对而言比较低,占总数的30%;而纯文字的报道消息偏少,仅占总数的3%(图4)。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军人形象报道方式上“视频+文字”的报道形式最多,其主要原因如下。从受众角度上分析,随着获取消息的方式改变,越来越多的受众更加依赖于消息的碎片化,这样能够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消息量。正如彭兰教授所提出的,“碎片化的信息反映的是某些时间空间上的点的状态,当很多碎片被以一种内在逻辑平贴在一起时,它反映的事物的面貌于深度,也许比某一个个体的长篇大论更为全面、深

刻[1]113。从内容角度上分析,视频也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从前的军人在老百姓心中一直贴着神秘的标签,但经过视频这样的传播方式能够使军人的形象更加具体也更为生动的表现在受众眼前,这样一来便消除了老百姓心中原有的印象。

3.4  报道来源:多种渠道,形象多元化展现

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于军人报道的方式呈多渠道融合报道方式。从图5中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于军人形象的消息来源渠道除了人民日报官方媒体(占比53%)以外,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其他新媒体,如“央广新闻”“央广军事”“东风快递(火箭军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其他消息来源也非常广泛,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不再仅限于自身的媒体进行报道,它融合了多渠道媒体消息,将军人的形象从每一个不同的媒体中所呈现出得样子融合报道出来。

4  结论与小结

4.1  多元化报道:军人形象在新媒体中呈动态立体化

4.1.1  报道形式多元化

经过研究发现,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报道形式多元化融合成为现阶段的趋势。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于军人形象的报道以视频、图片、链接等多种报道形式所呈现。报道形式主要以视频为主,占比67%,以图片报道形式占比30%,文字报道形式占比3%。在军人议题的报道中,以视频形式报道更能够直接体现出军人在某些时间、地点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有利于军人形象的立体动态呈现,给受众更为直观真实的感受,并且符合现阶段受众“快餐式”的阅读习惯;但是从数据中得知,纯文字形式的报道占比较少,这样可能会逐渐减弱人们的阅读能力,并且可能使受众在浏览消息时出现过分“娱乐化”的现象,在此希望人民日报微博等其他新媒体平台在后续的报道中注意平衡占比。

4.1.2  消息来源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交互更为密切。据笔者统计,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关于军人形象消息的报道中,虽然消息来源以人民日报官方媒体为主,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的消息来源于其他新媒体平台,其中包括“央广军事”“央广新闻”“澎湃新闻”等众多媒体平台。由此可见,在新环境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代表的新媒體平台不再一味追求原创新闻,反而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借助其他新媒体平台一同报道的方式,从而对消息进行细化和补充,使受众能够从多角度更加直观的了解军人形象。

4.2  军人形象新媒体环境所呈现的特点

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所呈现出来的军人形象符合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总要求:

第一,明确“听党指挥”是我军的灵魂,是决定我军建设的政治方向,如:“阅兵阅的是军威国威,阅的是军人的无限忠诚!期待首秀,手动转发点赞!”“在烈日下挺直腰板,在洪水中筑成堤坝,在雪山孤岛上戍守边防,在枪林弹雨里捍卫和平……面对灾难危险、流血牺牲,他们从未退缩,无怨无悔,只为践行安全有我”“近日,中央气象台接连发布高温预警,‘你们家热成什么颜色引发网友热议。当我们安享岁月静好时,别忘了卫国戍边的中国军人。在祖国东极、在南海之滨、在西部边陲、在北国雪域……因为他们的坚守,我们才能享受Wi-Fi西瓜空调。这个夏天,向中国军人致敬。”

第二,明确“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我军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如:“提起中国军人,你会想到什么?他们生长着祖国的筋骨,沸腾着人民的血液,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暴晒蜕皮的脊背,把危险和黑暗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作为军人,就是为身后的祖国和人民,守好每一寸国土。”

第三,明确“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我军的性質、宗旨、本色,如:“海军方队受阅队员归建途中,在候车厅等车时也坐得笔挺,引不少乘客围观。”“十年后,该你们上啦!网友:最可爱的人和最可爱的人!被暖到的转走”“危急时刻,马路对面驻金华某旅的13名战士飞奔而来,合力将伤者从车底救出,随后默默列队而归。感谢每一位挺身而出的人,致敬”。

4.3  军人媒介形象新媒体呈现的议程设置和框架策略

针对框架理论笔者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军人形象的构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新闻陈述框架,即对军人相关的活动进行客观中立的报道,报道议题主要有“军事活动”“国际军事”“日常训练”等,以最真实的画面对军人形象的报道,从而体现出我军官兵的品质特征;第二,引导框架,即对英模人物,典型人物的报道,报道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报道议题主要有“国防教育”“先进典型”“个人情感”等,以当代先进典型人物作为社会的标杆,引导大众主流意识形态。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通过以上两种框架的交叉利用,首先赞美我军的优良作风,将我军将士的品质全部展现给大众;其次宣传我军先进典型人物,倡导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注释

①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1/c_1113074055_3.htm。

②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

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3日2版。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02,113.

[2]徐军.兵礼——中外军队仪式漫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17.

[3]唐华.新媒体时代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宣传工作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4]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