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视角下,地方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探究

2020-07-04 03:18王伟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常州江南文化遗产

王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把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思想修养的大学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思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出发,将地方传统文化和艺术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打造“以艺促德”“艺德互促”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是地方高校建设与改革的方向。本文立足于江南音乐展开论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音乐;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044-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这些蕴含着中华文明、民族精神的文化“瑰宝”中,可以感受到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自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存在着传统文化缺失、民族精神缺失的问题。将历史与文化融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与高等教育对接起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可以在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让学生的思想也得到洗涤。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节日、手工艺、表演艺术等众多门类,基于高职的学情,考虑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形式入手。将地方音乐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将艺术的思想教育价值落到实处,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还能极大地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江南音乐的发展现状

江南音乐,具有“鱼米之乡”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素雅、细腻、秀慧”的音乐气质,音乐中呈现的“谦和、礼让、创新”的精神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朴实民风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江南音乐有着独特的审美语汇和文化特点,聆听音乐,可以感受到江南的淳朴民风、语言特征、生态环境,了解充满诗意、情怀的文化内涵。

江南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除了享誉世界的百戏之祖“昆曲”和历史悠久的“古琴”外,还有苏州评弹、江南丝竹、锡剧、苏南吹打曲、常州吟诵、常州小热昏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如文献资料的凌乱、音响资料的匮乏、传承人才的缺失等,这些问题让这些曾经家喻户晓的优秀民族文化岌岌可危。

二、江南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一)江南音乐文化的认同——增加大学生认知途径

1.以多元化音乐类型为载体,深入挖掘江南音乐元素

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流行音乐,但流行歌曲的艺术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可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以具有“江南风韵”“中国风味”的流行歌曲为载体,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深入挖掘流行音乐中的“中国元素”,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江南音乐的艺术魅力,加深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以学生喜爱的“中国风”流行歌曲《青花瓷》为例。从音乐中三个本体层面——旋律、歌词、伴奏入手,深入挖掘其“中国元素”,引出中国传统调式——“五声音阶”、美学思想——“大乐必易”、江南风韵——江南丝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其所蕴含的音乐内涵、思想内涵、文化背景,感受古人们的情怀与梦想,品味“雅致”的江南风韵,将音乐学习上升为情感体验、精神共鸣,加深对江南音乐文化的认同。

2.拓展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引入经典江南音乐

江南音乐的形式多样,有如诗如画的江南民歌《太湖美》《茉莉花》《无锡景》,有文人墨客的诵读音乐——常州吟诵,有极具民间风味的江南曲艺“苏州评弹”、“常州小热昏”。在江南民歌的学习中,可以品味“一曲一景”的艺术魅力,感受江南曲调的清新素雅;在常州吟诵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历史上文人诵读的音乐风貌以及吴语的音韵特色,探究古代南方诗歌的演唱特点,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精髓;在江南曲艺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地方曲艺浓厚的韵味和格调。

由于江南音乐门类的特殊性,很多音乐形式的传承人非常少,而且大都是“口传心授”的教学形式。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江南音乐的魅力,可以将传承人的讲解、演绎制作成教学视频,以在线课程的形式进行推广,一方面便于更多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江南音乐文化的传承——拓展大学生艺术实践模式

高校除了教育职能外,也承载着文化职能。作为江南地区的高校,肩负着传承与发展江南音乐的重任。大学生在学习江南音乐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吴语地区音乐文化的特色,提升音乐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以社团为载体,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學的混合教学模式为依托,借助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大学生学习江南音乐的兴趣,切实促进江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构建兼具“志愿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音乐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延伸,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学生之间互相教育的重要平台,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专业的广阔性、丰富的实践性、灵活的自由性,使得学生愿意在社团的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得到新启发。

例如常州地区,可以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常州吟诵社”“吴地音乐社”等具有地方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学生社团。聘请当地的文化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文人阶层吟诵音乐的风貌,感受吴语的音韵特色,品味吴地音乐的“婉约美”。并通过“常州吟诵进校园”“吴地音乐展”等社团活动,以“传承人”的身份,与其他师生分享非物质文化的艺术魅力,这样既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增强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以“传统节日”和“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将地方音乐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举办“中秋吟诵”“花灯赏歌”等音乐会,以及“爱心义工”、“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活动,在活动中传唱古朴厚重的常州吟诵《游子吟》和如诗如画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太湖美》等,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2.建设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教育基地

建设非物质文化的实践基地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并非一个学校就能完成的。因此,要实现江南音乐研究和教学机构的资源共享。例如,常州地区将常州大学的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常州工学院的“常州文化研究中心”、常州民间机构“常州吴文华研究会”和“常州吟诵传习所”等地的资源利用起来,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共享型”实践基地,内外并举,将各个单位的师资、场地、教学理念进行共享,最大限度地对江南音乐进行传承与发展,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思想修养,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落到实处。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如何把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良好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以及坚定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出发,将地方传统文化和艺术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打造“以艺促德”“艺德互促”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是地方高校建设与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常州非遗保护中心.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庄若江,察爱国,高侠.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4]刘福来,李东斌.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6.

[5]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

猜你喜欢
常州江南文化遗产
常州的早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