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舵 舒洁
【摘 要】 该文介绍了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并从新媒体的运用维度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推进多元主体参与,构建社会治理新平台;健全信息收发体系,提高决策治理水平;借助交互传播方式,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提高舆情监测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挥新型媒体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制约等。
【关键词】 新媒体;社会治理;公众参与;治理路径
当前中国社会各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迅速崛起。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微博、微信、客户端,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等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公众的生活,这些新型媒体以多元的参与主体、海量的信息来源、交互的传播方式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中国社会的治理。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交互功能为特性,面向大众使用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从转播形态来看,新媒体相比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说主要是依托于数字技术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分发和处理。从传播方式来看,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和不可选择,新媒体具有双向交互、非线性和个性化选择等特点。
2、新媒体的特征
多元的参与主体。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人们使用和获取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公民和社会组织纷纷涌入新媒体,使其从一诞生就带有主体多元化、复杂化的烙印。
海量的信息来源。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来源主体不再只是专业的新闻采编机构,个人、组织、团体、中介机构皆可成为信息的重要发布源。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量呈现出几何级数式的增长。同时,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信息的存储打破了时空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断积累,使得新媒体的内容存在无限的扩展性。
交互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不再只是单一、线性、无反馈的单向传播,取而代之的是以交流互动为基础,双向多向的信息交互。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补充、评论、反馈和互动。同时他们也不再只是媒体强势下的信息被动接受者,甚至信息传输双方的传受界限都不再严格到难以逾越。普通受众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发送者和制作者。
个性化信息服务。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不在满足于公式化、宣传化、通稿式的信息内容发布。追求差异化、个性化、分众化的信息体验成为普遍共识。在此情况下,新媒体以其个性定制、信息聚合、分类投送等特性迅速适应传播形势的转变,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主要渠道。
二、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治理对象隐蔽化、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不断显现,社会治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来社会治理发展的新目标。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应用,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带领社会治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作为社会治理的新渠道、新手段和新工具,新媒体正在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运用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治理格局中单一管理主体的运管机制,使社会治理朝着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向发展。
1、推进多元主体参与,构建社会治理新平台
一是社会主体的多元参与和新媒体的技术特征有着内在逻辑上的契合性。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共意识的觉醒,普通民众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只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管理而是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另一方面进入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强大的信息采集、发布和传播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效率,这也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和新的路径。二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组织网络化成为趋势。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会组织不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信息孤岛,而会被链接成为重要的社会信息节点,组织与组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将会成倍增加,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也将会被进一步激活。三是新媒体环境下话语平权成为可能。在新媒体语境下,随着参与主体的不断丰富,话语议题将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公众能够更为自由、开放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话语权也将朝着去中心化、平等化的方向发展。
2、健全信息收发体系,提高决策治理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新媒体的发展和完善为政府提高决策治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是健全信息发布机制,新的媒体环境下,各个社会治理主体特别是政府,需要将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化,借以提升政务信息、政务活动的公开性与透明性。针对重要的政务信息需要做到第一时间的权威发布,针对各类突发事件、舆论热点问题要做到积极回应、开诚布公,以消除各类舆论场中的杂音噪音。二是完善信息收集机制,信息的收集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政府通过对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能够准确获取公众需求,也可以随时捕捉社会各界的观点意见。充分的意见采集,也确保了政府能够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三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科学的治理决策需要经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等多个环节的不断打磨和完善才能真正形成。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这些环节曝露在公开透明的环境当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吸引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参与,看似过程冗杂、繁复,实际上决策制定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3、借助交互传播方式,畅通民意诉求渠道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而参与管理各项事务就需要首先保证各种利益诉求的合理表达。长期以来自上而下,上情下达式的单项话语表达方式占据着主流,普通民众始终无法自由、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官方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也逐渐出现固化的倾向,这严重地削弱了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加强政民互动,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建立平等对话的体制机制就成为化解隔阂的迫切需要。新媒体最重要的技术特点之一就是交互的传播方式,普通民众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言论表达、话题评论、意见提报。凭借虚拟的网络身份,普通民众可以畅所欲言地真实表达自我,而不必有勇于表达的心理负担。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掌握这个舆论场的话语主动权,作为政府也必须要适应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学会用网言网语,用民众愿意接受愿意倾听的方式来进行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拉近政民沟通之间的距离,扫清政民沟通的障碍。而高度即时性、互动化、分众化的沟通特征也有利于各个社会阶层观点、意见的快速聚合。
4、提高舆情监测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体制内外、虚拟现实、网上网下、国际国内的舆情事件频频出现,单一事件容易跨界演变为复杂的社会事件甚至是政治事件。防范化解舆情风险成为应对重大风险的主战场,这就对政府的应急应变、舆情监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环境下新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政府舆情引导和监测水平:一是提高舆情的预判能力,虽然单个的舆情事件具有自发性、隐匿性、随机性等特点,但是舆情事件的发展总是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通过对新媒体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人们很容易掌握舆情出现、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这就为舆情事件的预判提供了便利。社会治理的各主体特别是政府可以依靠这一预判功能对尚未演变的舆情事件进行前期干预并化解危机于无形。二是实现舆情动态监测,运用新媒体技术,社会治理的各主体可以对舆情事件的动态流量、话题议程、观点情绪实施关注,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整个事件的缘起、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回溯和推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流程、多角度、信息化监测。三是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在虚拟的舆论战场,社会治理主体也需要借助新媒体这个工具和渠道,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澄清谬误阐述事实并对错误思想进行抵制和引导,以防止舆情事件向非理性、无序化和失控化方向发展。
5、发挥新型媒体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制约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在具体的监督制度当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建立舆论监督制度。作为重要的传播形式,新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主战场、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时效性方面,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更多的是进行事后监督,加上媒体传播速度的原因,监督往往比较滞后,时效性相对较差。而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即时监督成为可能,监督的环节也不在仅限于事后监督,事前、事中监督甚至全程监督也不再困难。在空间方面,传统的媒体一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通常会在所在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对全国范围都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相对比较稀缺。但对新媒体来说,空间的限制早已被打破,不同地域的民众可以自由地针对舆论热点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跨区域的媒体监督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参与范围来看,传统媒体更多地倚重于新闻机构,实际上是由新闻机构代表民众阐发意见。观点的转述、意愿的转达使舆论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众可以借助点赞、转发、评论、收藏等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到事件的监督过程当中,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将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综合运用新媒体作为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已经开始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以新媒体为驱动的社会治理模式将会更加准确地服务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不仅为政府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也将会为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带来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張红霞.新媒体语境下社区参与模式创新路径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11)12-15.
[2] 卢映川.新媒体格局下如何推进治理机制创新[J].前线,2019(11)75-77.
[3] 刘笑言,郝宇青.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J].新媒体与社会,2018(04)136-149.
[4] 朱可江. 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应该深些再深些[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0-22(006).
[5] 刘芳,王胜利.政务新媒体的受众参与及社会影响[J].传媒,2019(19)53-55.
[6] 张诗雯.社会治理创新下规范政务新媒体研究——以张家港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9(09)40-42.
【作者简介】
张 舵,男,陕西潼关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新媒体与社会治理.
舒 洁,女,北京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和行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