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红 曹凤
【摘 要】 本文对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作了概述,阐述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教学的原则,包括选择性原则、历史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提出了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体认和感悟,增强学生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从而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海历史文化资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历史课与思政课的统一,作为思政课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而作为历史课应该遵守历史教育的基本特征。历史是人的历史,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历史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历史教育要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动态的考察,既要尊重历史学的客观性,又要进行辩证理性的思考。人类历史的遗迹和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历史教学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历史文化遗迹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场景,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和感悟历史。
一、上海历史文化资源概述
上海作为近代开埠较早和华洋杂处的口岸城市,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近代上海粉墨登场,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近代上海,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上海外滩是上海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外滩一带是旧上海租界区,它既是整个近代上海城市的起点,又能充分突显了中西杂处下近代上海的遭遇与处境。2018年最新修订的“史纲”,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全面梳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对于高校学生了解歷史、发展历史意义重大。[1]其中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可以外滩为例,说明西方国家殖民奴役中国,清政府地方官员不作为逐步导致租界形成的过程,以及西方殖民入侵对近代上海造成的影响。上海外滩一带的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原清朝户部银行)、浦发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等历史建筑,都显示着昔日上海曾经的繁荣,因此也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客观影响。
上海作为历史名城,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上海市档案馆、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上海市图书馆以及各区各类档案馆以及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城市规划馆等馆藏大量的档案、图片、实物及视频资料,有助于了解和认识近代上海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近代史上很多中外名人在上海留下了足迹,保存下来的名人故居或纪念馆有鲁迅纪念馆、孙中山故居、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故居、李白烈士故居、宋庆龄故居、张爱玲故居、巴金故居、刘长胜故居、韬奋纪念馆、陈毅雕像、盛宣怀府邸、吴国桢官邸、宋家花园、张静江旧居等等。上海淞沪炮台、上海四行仓库、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都记载和折射着近代中国的历史。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著名革命历史遗址如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宋庆龄陵园、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以及高桥、川沙、闵行、宝山、嘉定、松江、南汇、奉贤、青浦、崇明等处烈士陵园,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发展。
在革命史和现代化的范式之外,隐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另一主线是中西古今之争,上海成为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这一主线的最好注脚。上海地域文化资源中,既有以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也有国民党政要名人的府邸等灰色文化;既有以张爱玲为代表的上海本土文化,也有霓虹内外、十里洋场的海派文化氛围;既有法租界里中西文化交融的石库门建筑,也有上海公共租界的欧式建筑群和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既有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公立大学,也有红色文化深厚的上海大学。正因为如此,“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这类地域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环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认和感悟。
二、上海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原则
1、选择性原则
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在进行“纲要”课程教学时,应对历史文化资源加以甄别,有选择性的应用于其中。“纲要”课中某一章节的内容往往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与之对应,但由于课程时间、学生精力有限,在选择时,应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与课程内容联系较紧密特别是符合纲要课程教学要求的内容。[2]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上海有很多烈士陵园可供我们选择:崇明县烈士陵园、奉贤烈士陵园、松江区烈士陵园、闵行烈士陵园……这些陵园有很大的相似性,各高校可根据就近原则,组织学生参观,不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也让同学们感受了革命烈士为祖国献身的伟大奉献精神,提高了教学实效。
2、历史性原则
上海不仅是蕴含丰富历史资源的城市,更是一座国际化的商业大都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张闻天故居、宋庆龄故居、李白烈士故居等很多名人故居,它们由于时间久远,有的遭到破坏,经过后期人工重新修葺进行还原。这要求我们在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时,尊重历史事实,回归历史现场,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上海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考证和还原,在课程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到回到历史的场景,进行实地考察和勘辨,不可随意使用网络上的虚假资源。
3、计划性原则
在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堂学习中时,要事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进行详细的规划。首先,规划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和承载的实际内容,考虑好在具体哪些章节中进行运用,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历史文化资源运用的有效方式,具体到在哪些章节运用案例教学法、访谈法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哪些章节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法展开实践教学。最后,对课程中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要进行整体规划,使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必要发挥上海的本土资源优势,探索有效利用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的方式,将其与“纲要”课程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教化引导功能,促进“纲要”课程的有效开展,实现“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
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如在讲到在“纲要”第六章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时,可以引入四行仓库作为教学案例,四行仓库是淞沪会战的遗址,在这里,谢晋元带领的“八百壮士”在条件极其艰苦,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奋勇杀敌,英勇抗战,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强有力的打击了日军势在必得的嚣张气焰,他们大无畏的抗战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以四行仓库作为教学案例,让同学们感受战争之惨烈,新中国成立之不易,激励中华儿女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时,可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风云儿女》的部分片段。《风云儿女》在上海拍摄,是中国影坛最早宣扬拿起武器与帝国主义斗争的抗日爱国题材电影,反映了在当时背景下,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青年的觉醒和成长,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成为国歌,唱出了时代的旋律。以案例、影视、图片作为教学工具等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3]
2、访谈教学法
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其中也包含对于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十分熟悉的人力资源。在“纲要”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人力资源,邀请上海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纪念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等地的工作人员及研究人员进行访谈,他们对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产生发展的过程十分了解,并且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于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以及感染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课堂的有效性。通过他们对于上海文化资源的访谈讲解,学生将会加深对上海地域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切身感受,能增强对“纲要”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讲解过后,学生可就自身疑惑提出问题,并与相关人员交流沟通,在与其互动中,进一步增强及拓宽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反转课堂教学法
反转课堂,即让学生成为课程的讲授者,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众多,学生可根据课程内容及自身兴趣,前往相应的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参观和实践,在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将上海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素材,以课件、短视频、图片,或是故事分享等方式,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搜集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纲要”课程的相关内容向同学讲解和分享。通过反转课堂的方式,学生结合课外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将书本知识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拓宽对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的了解,加深对“纲要”课程的理解,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和共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四、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纲要”课程既强调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强调实践考察,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上海高校可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与上海历史文化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在实践体验中体验和加深对“纲要”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学习“纲要”第六章的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时,书中提到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教师可组织同学参观位于友谊路1号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馆规模较大,馆内有各种专题陈列、文物、史料、图片,同时馆内运用现代的导览系统,真实的再现了淞沪会战的历史风貌,激励着中华儿女缅怀先烈、牢记历史使命。淞沪抗战纪念馆附近的吴淞炮台,是当年鸦片战争期间的历史遗址,在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可以感受到当年的国耻,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动力。
学习“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等内容,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567弄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旧址纪念馆,参观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绿地公园内的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位于静安区浙江北路118号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内馆藏有着非常时期的关于会议召开情形、与会代表照片、党的早期组織情况介绍的史料文献和浮雕画像,具有非常强烈的仪式感和历史感,能有效的将历史的记忆拉回到历史的现场。馆内陈列的文物史料以及专题展览,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上海还有很多其他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可与“纲要”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参观刘长胜故居(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能够感受上海党组织在抗战期间投身战争、动员群众进行抗战宣传等方面所做的重大贡献;参观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可感受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瞿秋白故居、宋庆龄故居、上海鲁迅故居、上海周公馆等场馆,可感受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成立、发展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生活朴素的优良作风和爱国情怀;参观龙华烈士陵园、青浦革命烈士陵园、川沙烈士陵园等场馆,可感受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等等。在学习“纲要”课程时,有选择性地组织班级学生参观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地作为实践教学,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够增进教学效果。
五、结语
上海也被喻为红色文化之都,早年的上海大学被称为“红色大学”,很多早期中共党员和左翼文化人士曾任教或就读于上海大学。上海作为中西夹处、中外交融的大都市,上海开埠与近代史的开端几乎为同一时间,上海本地文化与海外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与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兼备,以上海为切入点,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将上海地域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创新“纲要”教学模式,坚持选择性、历史性和规划性的原则,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创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平台,突显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结合当前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最终使得当代大学生切实体会身上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责任使命。
【注 释】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德满.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4.09.
[3] 陈金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利用福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作者简介】
宋青红,女,史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曹 凤,女,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