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峰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学校要把思政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实践方法。
把重点转移到以“学生愉悦接受学习”为中心上来。学校思政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更高效地完成思想的进步。思想进步,就要“因事而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需求点。不是刻意去命令去要求,而是在把握学习规律、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兴趣发展。要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不拘泥于特定的方法,让学生这棵幼苗成长为做顶梁柱的大树。理论是指导实践前行方向的,以“学生愉悦接受学习”为中心的理论需要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直接灌输式的教育省时省力,也能更快地见到“效果”,表面上看成效显著,但实际已经走偏了方向。学校的思政教育,绝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也不是“授人以鱼”式的教育,而应该是“授人以渔”的教育,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做到“因事而化”,进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建设更具有能动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
有“破旧立新”的勇气、格局、方法。“因循守旧”一直是学校思政工作所反对的。时时有变化,事事有变化,面对新的变化,“因时而进”“破旧立新”就成了必然选择。既然要“因时而进”,就要把握好机会,就要了解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谆谆善导,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要重“小势”抓“大势”依势而新。“小势”即工作对象中的趋势、规律,这些虽然势小,但是影响直接广泛,容易产生群体效应,“大势”也就是由这些无数的“小势”聚合形成的。因此,从把握“小势”起步,更容易抓住规律的核心,也能为把握“大势”提供坚實基础。有了基础,抓“大势”才更容易掌握其规律。抓“大势”不是将“小势”拼凑,而是立足实践,重“小势”抓“大势”依势而新,达到学校思政工作的要求。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要以此为基础,进行方法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澄江中学)